点染手法的运用及其与结构的关联
杨晓梅
摘要: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三次运用点染手法,点染手法的点笔部分和染笔部分与行文结构的总括部分和分述部分重叠时,不能认为总分结构或分总结构就是点染,因此要明确点染手法和行文结构的概念划分、表现形式和表达规定。
关键词:点染;结构;关联
在教学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一个词时,教师常简单的将这阕词概括成“总—分”或者“分—总”结构,而忽略了它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技巧——“点染”手法。那么,这阕词的点染手法是如何体现的呢?词的行文结构和点染手法之间又有着怎样微妙的联系呢?本文将着重阐述这首词点染手法的三种体现形式及其与词的结构的关联。
一、点染手法的体现
清朝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烘托渲染所点明的情感。在词中,点笔和染笔通常是紧密相连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是柳永歌颂钱塘一地的“形胜”与“繁华”之美的慢词。纵观全词,作者除铺叙、互文和对仗之外,还运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笔之一:“形胜”“繁华”。徐培均先生这样评价这首词:“东南形胜”三句运用“点”,点明杭州“形胜”“繁华”特点,“烟柳”以下多角度、多层次的描摹渲染杭州的“形胜”“繁华”,堪称“工笔重彩”的传世佳作。这段话正是对本词点染手法运用的理论性表述,也是对本词点染手法表达效果的充分肯定。词的上阕首先总的概括了“钱塘”印象:“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读来仿佛身临其境,有一种居高临下、杭城全景一览无余之感,给了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词人紧接着连续用了三个场景非常紧凑地渲染杭城的都市“繁华”,即上阕截取杭城的街巷河桥之美、郊外江堤猛浪、人民生活富足三个方面的细节描写,是为上阕“形胜”“繁华”三方面内容的染笔。在鉴赏角度上形成了视觉转换、动静结合、远近高低、景物顏色对比等方式的渗透,着力渲染杭城“形胜”之极、“繁华”之盛,展现出一幅热闹又宁静的市郊生活画面。下阕的染笔是通过对西湖的代表景物的描写、日夜泛舟西湖、官员流恋美景三个场面的刻画,烘托出歌舞升平的社会安定之貌,此处三方面的染笔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紧紧围绕着点笔“形胜”和“繁华”展开描写和铺叙,使得看似平常的风景在作者的笔下显得宁静祥和,又不失恢宏之气。
点笔之二:“清嘉”。下阕作者把笔锋转向了对西湖风景的刻画,“清嘉”即秀美之意,“清嘉”一词高度概括了湖山之美,成为又一个点笔,下文则是对它的渲染和烘托。杭城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桂子、更在荷花,故点到桂子、荷花又是选点显面,实写桂荷,实际上代表了此地更多的美景、宝物,不光是点到即止,令读者由此及彼产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桂子”与“荷花”分别照应前文的“叠巘”和“重湖”,这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衬托出西湖的秀美,是染笔之一。湖面羌管、菱歌,垂钓老者,采莲孩童的嬉戏,景美人欢,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流露在作者笔下。“弄”字和“泛”字突出了市民怡然自得、和谐诗意的生活状态,这是染笔之二。再者,地方官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更是对西湖美景的侧面赞美和夸奖,官员情趣之高雅充分突出政治清明之貌,这里既是对地方官员的正面歌颂,也是对宋朝政治的称赞。最后,作者直言夸耀之辞,祝愿长官终“归”凤池,由近及远,虚实结合,是染笔之三。
作者从静景到动景,从高处到低处,从风物到人文,从平头百姓到威武长官,详点细叙,小中见大,或非“清嘉”二字能形容得尽,又以“大象无形”,大概所有繁华、旖旎之景终莫不过“清嘉”一词最为亲和。
点笔之三:“好景”。词末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要夸的和要画的是什么样的“好景”呢,就是前面提到的所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此处仅以“好景”来总括杭城之美,则“好景”为点笔,烟柳画桥、云树堤沙、市列珠玑、桂子荷花、羌管菱歌、吟赏烟霞等诸多画面描写都是染笔,并且词的内容处理得详略恰当,主次分明。另外,和“好景”对应的正是首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句。此等好景,只有满怀对杭城的喜爱之情才能够倾尽笔墨,仅一百余字,无所不包。
教学过程可以从点染手法出发,引领学生先对“点染”手法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举出已学过用到点染手法的词的实例,再对本词内容进行学习和审美鉴赏。与此同时,初步了解点染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技巧,还可以为下次课《雨霖铃·寒蝉凄切》的点染手法的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二、点染手法与词的结构的关联
从行文结构上来说,这首词显然是总分结构的,上阕是总分结构,下阕也是总分结构,上阕第一句与所有下文亦是总分结构,这是本词表情达意的手法运用的巧妙之处。将“好景”看成是总括全文的标志,认为该词是分总结构也是成立的。光看上阕,我们很容易知道“形胜”句是全文的总起句,下接三句是对“形胜”的分写,而前面我们说上阕“形胜”为点笔时,下接三句为染笔。学生是不是会疑惑总分结构和点染手法的联系或区别呢,这里谨提供三条依据并举例说明这二者之间的关联。
第一,概念划分不同。总分,是针对行文结构的一个逻辑分类,行文结构由总括部分和分述部分组成,《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从上阕下阕的行文结构来定位,是总—分结构或者说是分一总结构的。而点染,是就词的表达技巧来定义的,是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共同作用的一种方法。本词中,总分结构的总分部分和点染手法的点笔染笔在言语形式上恰巧是重合的,但仍不能将这二者糅合在同一逻辑概念上来称呼,这是区分的依据之一。
第二,表现形式不同。总分结构形式的判定是以总括部分和分述部分在段落中的前后位置而定的,行文结构有三种形式:总—分、分—总、总—分—总。而点染手法的点笔和染笔在段落中的位置是没有限制的,可前可后。另外,点染手法实际上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契合而构成的一个异质同构的特殊审美世界,故又可将点笔和染笔称作情语和景语。换句话说,情语和景语在词中的出现是没有先后顺序要求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中以“形胜”“繁华”和以“重湖叠巘清嘉”为情语时,景语都在后文;而以“好景”为情语时,景语在前文。因此可以说,点染的形式变化并不会影响到点染的性质和表达效果。
第三,表达规定不同。总—分结构的总括部分和分述部分之间可以有其他言语形式来辅助句子语言表情达意。例如,散文的每个段落句首都可以引用诗文、曲词、名言警句,使得行文的抒情、议论、叙事或说理更加深刻,这部分内容不会影响总括和分述部分言语表达的关联性。而点笔和染笔之间是有严格规定的:点染之间不得插入其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再说《望海潮·东南形胜》,词的三处点染手法,点染之间都无其他非染笔语句相隔,情感是直接在点笔的基础上渲染开去的,显得有放有收,语言运用适度恰切。
三、结语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三次运用点染手法:以“形胜”“繁华”为点笔时,后文的铺叙都是染笔;以“清嘉”为点笔时,后文的烘托都是染笔;以“好景”为点笔时,前文所有内容都是染笔。
在本词中,点染手法的点笔部分和染笔部分与行文结构的总括部分和分述部分重叠,不能以为总—分结构或分一总结构就是点染。首先应该区分不同的语境,明确要表述的内容是行文结构层面还是艺术表达手法层面;其次,要明晰这二者表现形式上的区别;再次,要了解这二者在言语形式上的表达规定。如果师生都有了这样的认识和体验,教师也不会因此影响了教学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