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电缆工业学校学生学习习惯、态度、动机的调查报告
季坤
[摘 要] 作为学校教育主体的学生,其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主观因素,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试图从中职学生习学习习惯、态度与动机等方面入手调查并进行科学分析,从学习内容角度寻求更多切合学生实际的对策,唤醒学生端正态度,增强学习主动性,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关 键 词] 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048-01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社会方方面面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尽管教师群体自身也在不断寻求提升,然而中职学生群体对学校教育不感兴趣的现象却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作为学校教育主体的学生,其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主观因素,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本报告试图从学生学习习惯、态度与动机等方面入手调查并进行科学分析,从学习内容角度寻求更多切合学生实际的对策,唤醒学生端正态度,增强学习主动性,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学校课题组对所任教的全体学生进行调查。接受调查的人数有893人,其中男生506人、女生387人。涉及三个年级、六个专业的绝大部分学生群体,调查可信度高。
(二)调查方法
采用問卷调查与课堂教学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表借鉴网络资源与我校实际情况制作而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部分
A学生基本情况:我校学生年龄段集中在16~18岁,属于未成年人群。其中有65%的学生中考成绩低于400分,学习基础薄弱,尤其文化课存在大面积短腿现象。50%的学生家庭属于中低层收入,留守学生占80%,家庭无法给予学生学习及时的监督与帮助。
B学生学习习惯方面:我校学生学习习惯呈现出多层次特点。根据调查显示,15%~20%的学生相对来说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能制订学习计划和有目的地完成学习任务;50%的学生处于习惯待养成阶段,他们主观上渴望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优秀的学习成绩,但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30%~35%学生没有培养学习习惯的意识,表现出一定的厌学情绪,需要班主任或心理教师做更多思想工作加以疏导。
C学生学习态度方面:从调查数据来看,仅30%的学生自主选择职校就读,70%的学生表示选择职校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决定,因此学习态度懒散、自控力差、学习心理不够稳定,其中有50%学生承认自己有上课睡觉、玩手机、作业不认真对待等不良学习态度。
D学习动机方面:41%的学生希望通过就读中职学习到某种技能,50%以上的学生学习动机摇摆不定。他们有上进的希望,渴望取得成功,让父母不再对自己感到失望,这就反映出他们既有积极进取的一面,又难以抗拒其他各种因素的诱惑或干扰,如网络游戏娱乐资源、同学朋友的相互影响以及家庭琐事等。
(二)课堂教学观察部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总体表现与问卷调查基本一致。各班级基本都有20%的学生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听课状态,师生互动良好。50%的学生偶尔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现象,经老师纠正后可以得到改善。而30%的学生频繁出现违反课堂纪律行为,常常干扰教学秩序,迫使教师中止讲课来做思想教育。
四、建议与对策
有关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动机的改善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长乃至当地社会通力合作才能有所改变。因此,本文想从学习内容方面谈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几点想法。
首先,增加实训比例,创新教学模式。依据中职生的特点,学校应展开更多科学的调研工作,组建专业团队改革教材并开发校本教材,降低理论课的难度,多开设实用的课程,贯彻“做中教、做中学”理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新传统教学方式,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信息化渗透法等多种形式,充分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学习的动力与乐趣。
其次,加强职业指导,培养职业道德。中职学校应充分发挥职教特色,多渠道强化学生职业意识,注重专业对应职业的能力培训。如参观实训基地,让学生初步了解学校专业结构和实训方向;邀请资深企业人到学校做报告或讲座,或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与工学交替,使其身临其境体会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由此极大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同时,规范开设德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成才观以及平凡职业的荣誉观。
最后,革新传统专业,争设新兴专业。我校优势专业有电线电缆、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数控、客户信息服务等,应在原有基础上扩大社会影响力,增设新设备与新的专业方向;同时,结合社会需求与学生实际,积极申报受众群广的专业,比如学前教育、汽修、服装设计、工程造价、动漫制作等,丰富专业种类,适应新时代学生职业兴趣与选择需求,从而推动学习动机与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东耳.北京市商业学校管理育人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9(17).
[2]吴建荣.家校多维合作德育模式探索[J].班主任,2009(7).
[3]吴庆荣.论中小学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权:从法律的视角[J].班主任,2009(11).
[4]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