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念在高中教学中的运用

李明菊
【内容摘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是高中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其实现则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 郡国并行制
【引言】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历史教材,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意识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其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孤立地理解,而如果能将其放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常识中入手,则更加容易掌握一些。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在政治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讲解了两大制度: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国并行制,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比较重要的一个地方行政制度。
郡国并行制,也即郡县制、分封制并存。就地方行政制度而言,分封制是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之一,主要是在西周时期实行。周天子为巩固统治,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而在诸侯的封地内,亦可以进行层层分封,最终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隶属于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这种制度之下,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长远来看,必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因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意识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王侯”(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从而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而有效的控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到了汉初,汉高祖刘邦除继承秦朝旧体制之外,还在一些地区恢复了分封制,设立了封国,从而形成了郡国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一、唯物主义思想的简单运用
在讲解郡国并行制的实施原因时,往往会引用《汉书》当中的一句话“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一言以蔽之,汉初实行分封制,是因为统治者认为秦之所以二世而亡,在于没有实行分封制,致使天子孤立无援。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政治家的刘邦为何会逆历史潮流呢?更何况刘邦身旁还有一个强大的智囊团,难道这些人都没有意识到,秦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在于暴政,而非地方行政制度?
针对学生的这一疑问,我觉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观点来解释最为恰当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也即引导学生从经济、文化两个角度去思考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很容易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推行郡国并行制是由于汉初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造成的。
首先,从经济上看,春秋战国以来,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迅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业繁荣,各国经济交往频繁。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经济发展具有多样性,东方的齐、燕两国靠近渤海,渔盐业发达,所谓“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黎翔凤·管子校注·地数),而秦雄踞西北,“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非常有利于农业发展,而农业收入一直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主要的赋税来源。刘邦建汉后,这种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依然存在。为了尊重各地经济的独立性和多样性,便要求在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适度维护地方经济发展的自主性,而经济上的这种要求,便促成了政治上分封制度的推行。
其次,从文化角度来看,由于长期分裂割据,各地文化传统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从公元前770年春秋历史开始,到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五百多年的历史,逐步形成了以战国七雄为基础的各具特色的多个文化圈。如楚人信鬼;齐鲁则是儒家、墨家和阴阳五行之学的发源地;秦人则由于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普遍尚武。这些反映了不同地区文化传统的差异。共同的文化心理是维系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最为稳定的结构要素之一。作为刚刚统一的汉政权,根基还不是很牢固,若想在较短时间内,巩固政权,实现政治上的真正大一统,必须要充分地尊重新征服地区的文化传统,尊重这些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于是刘邦建国后,便实行郡国并行制,给诸侯国较大的自主性,尊重各地的文化传统,以此来维护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
二、辩证观点的运用
对于郡国并行制,在授课中,更加强调其消极影响。诸侯王的势力不断强大,对朝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甚至出现了“七国之乱”,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对此,个别同学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既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为什么又会有后来的汉武盛世呢?难道汉武帝取得的辉煌成就同前几位皇帝没有丝毫关联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套句牛顿的名言“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可以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问题,坚持两分法。之后老师便可以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并引导他们得出结论,这样既掌握了辩证观点,又锻炼了解读史料的能力,一举两得。
比如在分析郡国并行制的积极作用时,提供这样几则材料。首先,“高祖创业,日不暇给,孝惠享国又浅,高后女主摄位,而海内晏如,亡狂狡之忧,卒折诸吕之难,成太宗之业者,亦赖之于诸侯也”(班固·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七国之乱后,江都易王刘非‘年十五,有材气,上书自请击吴(班固·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七国之乱,仅三月而平”。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论之一:政治上,郡国并行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西汉政权。
其次,汉初,“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得出结论之二:郡国并行制的推行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最后,“高后时,浮丘伯在长安,元王遣子郢客与申公俱卒业。……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元王亦次之《诗》传,号曰《元王诗》”(班固·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淮南王刘安好读书,“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班固·汉书卷四十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得出结论之三:文化上,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发展。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历史让人活在当下,更容易清醒和睿智;历史可以让人辩证看待问题,不至于太偏激。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高中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思考

    摘 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构建智慧课堂,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智慧发展,完善学生人格。而教师作为智慧课堂构建的引导者,需要将自身的教育

  • 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探究

    李海燕【摘 ?要】在如今教育不断改革的前提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小学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