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王敏+井冠华
摘要:借助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做法。可以利用乡土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地方历史文化遗迹,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借助写法相似的乡土文化作品,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拓展延伸,补足作品形象。
关键词:乡土文化;文言文教学;兴趣
文言文在高中教材中的地位之高是毋庸置疑的,学生不喜欢文言文也是事实。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且必须解决的难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这一阐述为笔者解决文言文教学这一难题打开了一扇窗。
一、利用乡土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故事的喜爱是人类的天性,而熟悉亲切的乡土故事则更容易吸引学生。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如果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引入乡土故事,就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兴味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学习《陈情表》一文时,我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全国最长的村名叫什么吗?学生都说不知道。我就告诉学生,全国最长的村名叫“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而这个村子就位于我们宿州市萧县杜楼镇。学生很是惊奇。接着我就把“鞭打芦花”的故事讲了一下,让学生了解我们宿州先贤闵子骞的孝行故事。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闵子骞的故事导入新课,既与《陈情表》中李密的孝行巧妙衔接,让学生很有兴致地开始了本课的学习,也让学生了解到家乡厚实的文化底蕴,进而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遗迹,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如果能适时利用地方历史文化遗迹,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内容,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常常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过秦论》一文篇幅较长,内容较难,学生不喜欢听,课堂气氛很沉闷。在讲到第三段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把事先写好的一段话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大泽首义,天下轰动,“鱼腹丹书”、“篝火狐鸣”,民间传说至今流传;陈涉称王,万民景从,“涉故台”“柘龙树”“龙眼井”,历史古迹风貌犹存。陈胜起义虽然从起事到失败只经历了六个月的时间,但是他号召和鼓舞了各地各阶层民众的反秦斗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朝的统治。正如司马迁所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义旗动天地,丰碑昭日月”,这是宿州人民的骄傲,也是大泽乡风雨沧桑的历史见证。
学生读了这段话,马上就纷纷议论起来。学生在高一时都进行过徒步拉练,到过宿州市著名的历史遗迹涉故台,因而对涉故台非常熟悉。我有意识地把涉故台引入课堂,就是用学生熟悉的事情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大泽乡起义的历史价值。
三、借助写法相似的乡土文化作品,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项脊轩志》结尾写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一古代散文中最著名的结尾,平淡中蕴含了作者多少的凄恻感伤。昔日新婚燕尔,凭几读书;而今斯人已去,此树独留。多少伤痛和爱意都浓缩在了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中!
为强化学生对这一精彩结尾的理解,我又补充了白居易的一首诗进行比较鉴赏。白居易从11岁至33岁,曾在宿州符离生活了22年,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公元794年,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病逝于襄阳,白居易料理丧事后,护送家人回到宿州符离毓村时触景生情,写下了《重到毓村宅有感》一诗:“欲入中门泪满襟,庭花无主两回春。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这首诗语言虽平淡自然,但字字出于肺腑。庭花无主,寂寞开放,帘窗依旧,老父长辞,作者只能睹物思人,泪满衣襟。两个作品,一为散文,一为诗歌,体裁虽然不同,但都是情到深处语至浅,都在看似平常的内容中寄寓了作者物在人亡的感叹和至真至深的思念,让人读之如临其境,品之余味无穷。
四、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拓展延伸,补足作品形象
《项羽之死》中对虞姬的描写着墨不多,形象塑造并不完整。但霸王别姬的故事却植根于学生的心里,因为垓下之战就发生在宿州市灵璧县东南,虞姬墓就位于灵璧县城东。教学本课时,我觉得应该抓住这个向课外拓展延伸的契机,力求把虞姬的形象补充完整。我向学生展示了两则材料:
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用西汉杂史《楚汉春秋》的记述说,当项羽歌罢,虞姬相和的诗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相传虞姬自刎后的来年春天,墓地周围长出一种奇异的野花,花色殷红,人们都说是虞姬的鲜血染红,并赋予此花一个冷艳的名称:虞美人。清代许氏有诗《虞美人》:“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
通过上述材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勾勒虞姬的形象。学生兴致很高,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快,虞姬这样一位为鼓励君王突围,从容拔剑自刎,且具有柔肠侠骨、碧血丹心、冰雪节操的奇女子形象就清晰地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这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对学生来说,离他们最近的、最熟悉的且感觉最为亲切的当为乡土文化资源,因为这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与心理需求。因此,借助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做法。
作者简介:王敏(1979— ),男,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选修课教学、作文教学、高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