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认知冲突,助推学生思维”的几点思考
赵万青
摘 要: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一个“冲突”不断产生、化解和发展的过程。合理地设置认知冲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在化解冲突过程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修正、完善自己获得的知识。
关键词:巧设认知冲突; 助推学生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6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6-047-001
一、我研我知:何为“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指认知主体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或新情境之间不能包容,或不同认知主体对某一问题存在不同看法的现象。
在皮亚杰看来,个体的认知结构总是处在平衡与不平衡的转换与变化之中。这种转换与变化的契机与条件就是产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即产生认知冲突。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这样一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二、我思我晓:认知冲突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价值
课堂是一个和谐、互动的场所,不是像一潭没有涟漪的静水,而是动态的协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的设置认知冲突,就会使课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帮助学生认识到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差距,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状态,从而凝聚思维,引发辩论,在思辨的过程中接近科学知识的本质。
三、我探我行:巧设认知冲突,助推学生思维
1.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让模糊变清晰
小学生爱玩、爱动,对不明白的事物或现象很想弄个明白,容易产生学习热情。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想让学生快速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在学习情境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使学生进入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积极动脑筋探索新知,一些困惑的难题答案也会在探究中显现,获得的认知也逐渐明晰起来。
《杠杆》单元,学生对斜面的作用不了解。采用观察图片和视频,工人用垫板垫在卡车上将油桶运上卡车,这样的情境显然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亲身的经历,不能体会其中的道理。出示两幅图片“将光滑的铁钉钉入厚木板”,与“用螺丝刀将螺丝钉钉入厚木板”,提问:“两种方式你会选择哪种?为什么呢?”吸引学生思考“光滑的铁钉与螺丝钉有什么不同?螺丝钉上的螺纹有什么作用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经过一番探索,还是不能领悟“螺纹”与“斜面”之间的关联,教师这时让学生用一张纸缠绕在铅笔上,描画纸绕成的螺纹,然后展开,学生恍然大悟,展开后的螺纹就是一个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证实斜面的确省力后,接下来,让学生观看视频,视频中一名学生说“高度相同,长的斜面省力”,另一名学生说“长度相同,矮的斜面省力”,并且有自己的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谁的发現是正确的呢?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又开始与自己的认知产生矛盾了,究竟怎样的斜面更加省力呢?在学生愤悱之际,追问“省力的斜面具备哪些共同点”,引导学生关注斜面省力的本质特征——坡度。原来坡度越平缓,越省力。所以视频中虽然两人的发现都是正确的,但还未触及现象的本质。
2.激活经验,引发认知冲突,让迷茫变醒悟
科学上有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一特征,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思考的认知冲突,设置悬念,使学生处于企盼、渴知、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状态,从而触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发学生不断思考,使认知走向明晰。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水占据空间,学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空气占据空间”,学生没有任何生活经验,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怎样让学生认知空气的这个重要性质,课堂上,把一小段红色泡沫条放入水槽中,发现泡沫条始终浮在水面上,把一个透明杯子倒过来,用杯口罩住泡沫条,再把杯子竖直压入水底,引导学生猜想,泡沫条会在什么位置?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杯子中空气的存在,认为水会进入杯子里面,泡沫条也会随之浮在杯子的上端。实际观察的结果颠覆了学生的原有想法,红泡沫条根本“不按常规出牌”,学生“大跌眼镜”,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找到其中的缘由。产生认知冲突,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下面的探究空气性质的活动高效有序。
3.诱发争议,直面认知冲突,让混沌变通透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对同一事物容易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巧妙地制造“认知冲突”,创造在争辩中修正错误的机会,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与质疑争议中使思维从混沌走向通透,顺利建构新知识。
在执教《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教师准备了一些金属的物品:钥匙、金属勺子、钢尺、铁盒子,让学生先猜测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对“金属的物品会不会沉下去”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会沉,铁钉、钥匙等物品放入水中,很明显就会沉下去。也有一部分学生坚持不会沉,铁制的轮船不会沉。学生谁也说服不了谁,教师相机引导,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把钥匙、金属勺子、钢尺放进装水的透明水槽里,学生都看到了,这些金属的物品是沉的,又随即找来一个铁盒子做“船”,它浮在水面上了。同学们,看来物体的沉浮与它是不是金属做的没有本质的联系,在于什么呢?我们要改变金属的形状太困难了,不如借助一个物品——橡皮泥来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动手玩橡皮泥。通过多次尝试,孩子们发现,会沉的东西通过改变它的形状让它浮起来;而浮在水面上的东西也可以通过增加它的重量让它沉下去。
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特定年龄的特征,对事物和现象的认知,或许有些幼稚、片面,甚至有些可能是错误的、狭隘的,但一定是“生动的”、“多样的”。科学教师要及时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不断丰富、修正、完善他们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帮助学生积极建构属于儿童的“科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