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及辅导员工作路径探索
安玉红 贾博 冯赵建
[摘 要] 高校辅导员是一支特殊的队伍,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对学生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辅导员工作线长、面宽、工作重,不能一味地低头苦干,必须时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准确掌握其思想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工作。
[关 键 词] 高校;时代特征;辅导员;工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163-01
一、高校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具有先进的内核和夸张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高校大学生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参与意识强,辨别意识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具体到校园生活呈现以下特征:
(一)入党态度积极,理论知识薄弱
高校大学生从思想上关注党,与时俱进,民族自豪感强烈,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认为入党是一件光荣而神圣的事情。但是,具体到党的理论知识,多数同学一知半解,不能像专业知识一样侃侃而谈。
(二)社会参与度高,辨别意识低
当前,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率几乎100%,网络的便利性使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手机购物、浏览网页、关注朋友圈、微信扫码等活动时时发生。手机和网络使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更宽,社会参与度更高,然而,“双刃剑”效应的存在使负能量在网络中传播也一并冲击着学生,歪理邪说、网络诈骗等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
(三)自我意识强,集体意识弱
在高校的评优评奖活动中,学生表现积极,展现自我,尽可能去挖掘自己的特长,而且知情权意识强烈。例如,排名比自己高的学生必须知道原因,完全没有疑问的情况下会选择欣然接受,否则便会追问到底。这些都是值得鼓励和发扬的思想意识。然而,面对集体事件征求意见时,则表现欲不高,例如对班级建设、支部建设等提供建设性意见时,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兴趣。
(四)成就感强,受挫力弱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参与报考资格证书、专业比赛、创新创业、假期调研等活动的比例越来越高,追求成就感的意识强烈,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了一系列省部级甚至国家级的奖励。然而,面对生活或者学习中的一些事宜承受力较弱,例如恋爱问题、成绩问题、与舍友关系等问题引发了很多心理问题。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具有不成熟的特征,他们个性鲜明,自尊心强,成就感强,但全局意识、集体意识相对薄弱,辅导员老师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开展工作,帮助其健康成长。
二、辅导员的工作路径探索
(一)扎实理论基础
辅导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指导学生,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变成学生发展的动力,培养其民族自豪感;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变成学生的精神家园。具体工作中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加强支部建设,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加强党员理论学习,提高党员整体的理论水平。
(二)搭建网络平台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努力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和楷模榜样。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与学生进行网络接轨,和学生一起应用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沟通交流,占领思想教育的网络高地。
(三)增强集体凝聚力
辅导员可以通过鼓励发挥集体力量做好班级“特情”学生工作,营造公开公正透明的班级氛围,提高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具体而言,辅导员要关注贫困生,在贫困资助工作中公平公正,班级成员共同监督,确保贫困生在生活上有保障。同时,辅导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适度疏導,例如,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在愉快地接纳自己的基础上接纳别人,或者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
(四)转变说教方式
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使辅导员的“说教式”工作不再受欢迎,辅导员应遵循“教育+服务+管理”的原则做好学生工作,即通过教育来引导大学生积极上进,做新时代合格的大学生;通过搭建就业平台、心理咨询平台等服务平台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同时,辅导员要通过各种制度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管理,防止大学生不成熟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冲击。
三、总结
辅导员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工作岗位,在生活与学习方面给予学生辅导和帮助,在思想与心理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和引导。辅导员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面对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学生群体,应与时俱进,博而专地进行学习,管理学、社会学、自然科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均要涉猎,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成为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化、专业化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和教导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房晓莉.当代大学生特点与教育管理对策探析[J].管理与统计,2015(11):135-136.
[2]王达品.当前首都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6(6):35-38.
[3]周敏.大学生社交网络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