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教学

    王云

    摘要:树立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使命。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将其付诸实践?本文以《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课的教学为例,从“观今忆古,瞩目国之明星”“现身说史,展示传承风采”“斯人古事,探寻儒者魅力”“忆古思今,树立文化自信”四个方面呈现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教学实例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精神清醒的自觉、坚定的认同和传承创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更基本、更深入、更持久的力量。”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学生获得大国自信的重要途径。家国情怀是中学生学习历史应该具备的人文追求,家国情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帮助中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由此,有效地进行历史课堂上的传统文化教学,增进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认知、认同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将这样的理念落实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呢?笔者以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为例进行实践探索。

    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要求包括: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立足课程标准,将本课的教学立意设定如下:再识古者魅力,领会两汉风采;以人物激活家国情怀,在传统中铸立文化自信。

    基于课程标准和本班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三大部分的整合:“了解——知两汉科技和文化成就之多;理解——识两汉科技和文化魅力之大;深解——析两汉科技和文化辉煌之因。”学生在第一部分通过自主学习检测掌握基础知识,在第三部分通过材料探析掌握本课难点“科技与文化的繁荣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整体课堂中通过对古今人物的认识感受中国力量。

    一、观今忆古,瞩目国之明星

    新闻导入:“据新华社报道,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现场宣读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开放先锋称号并颁发奖章。”

    设问:受表彰的人物包括图中这位女士(课件展示屠呦呦图像),她是谁?她缘何获此殊荣?你能说说她的事迹吗?

    学生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有所了解,有话可说,这样的设问易于引起学生兴趣,这样的导入也有益于在学生群体中渗透科学家型偶像观,培植理性的“偶像崇拜”,并为后面的人物学习做铺垫。屠呦呦因为发明青蒿素为人类医疗事业的进步做出卓越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她为国争光,也受到了国人高度认可。青蒿素的发明受到了中国古代传统中医启发,是传统科技能量的延续。另外,在中国古代,像屠呦呦一样了不起的、为世界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很多,两汉时期更是如此。

    二、现身说史,展示传承精彩

    造纸术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任务之一,为突出重点,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教学中特邀本班的一名书法爱好者、一名绘画社团学生和一名剪纸社团学生展示了他们各自的作品。三幅作品均以纸为载体,一幅书法、一份剪纸、一幅漫画,让同学们在直观形象地参与中领会造纸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文化繁荣。其中两位同学即兴进行了现场解说:练书法的学生给同学们简短介绍了书法欣赏的基本原则;学剪纸的同学激动地介绍了她展示的“关公脸谱”如何得来,以及剪纸艺术的美妙所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喝彩不断。

    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存在于历史记载中,更体现在今人的传承里。几位同学现身说史,既充分展示了造纸术给中国文化带来的伟大生命力,更彰显了文化传承的艺术精彩。这样的展示激活了学生对传统的内在动力的认同,这便是他们课堂之外尤能深记的文化符号。

    三、斯人古事,彰显儒者魅力

    (一)仁者名医——张仲景和华佗

    1.教科书上的“医圣”

    课堂设问:请指出“坐堂先生”是时人对于哪位医者的尊称?你能说说这一称谓的缘起吗?

    “坐堂先生”是统编教材人物介绍部分的内容,课堂中以设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历史人物,逐步养成借书明史的学习习惯;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的语言说出张仲景的故事,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走进久远的历史情境,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故事里的人物

    邀请学生结合投影提示讲述饺子的故事,简要回顾:

    “饺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北方人民尤为热爱,今天我给同学们介绍这一美食的起源。在东汉时期有一位医生叫张仲景,他医术高超,关心人民。他为官期间看到很多穷苦的人们在冬天冻坏了耳朵,为了帮助他们,张仲景将治疗冻疮的药材剁碎然后用面做成耳朵的样子,并搭起棚子,免费施与穷人。张仲景这一善举每年从冬至进行到大年三十。直到今天,很多人们依然会在冬至和大年初一的早晨吃饺子。这一习俗最初是为了表达对医圣张仲景的怀念和尊敬。”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主张的仁爱精神对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影响深远,医者亦是如此。历史人物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张仲景、华佗为代表,仁者名医的崇高形象是初中学生初步了解、认同传统儒家文化的直接途径。

    3.史料中的“神醫”

    学生对于华佗的了解大多来自影视剧或民间传说,缺乏理性认知。为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我选取了学术界认可度较高的《三国志·华佗传》以及潘民中先生《大医华佗的医术、医德及医著》的论文选段与学生进行史料研读。

    材料一:他趁机开刀取出结积物。……一个月之内,伤口便愈合复原了。

    ——陈寿《三国志·华佗传》

    材料二:华佗出身儒生, 儒家“仁者爱人”的道德观念对其有深刻影响 ……

    ——潘民中《大医华佗的医术、医德及医著》

    材料一展示了华佗神奇的医术,材料二说明了华佗作为中国古代“儒医”的代表所表现出的仁爱之心与高尚医德。同学们在默默惊叹、感慨中产生对前人的深深敬仰之情,这当然不仅是对个人,更是对过往文化的敬意。

    (二)以志著史——司马迁的故事

    1.借视频创造情境

    学生对司马迁的人物事迹多有知晓,为深化认知,课堂教学中播放了中央电视台儿童频道制作的《司马迁》动漫选段。视频资料是创设历史情境的重要手段,该视频可信度较高,表现形式被七年级的学生所喜爱,便于拉近古者与今人的距离,创造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走进时人时事,感受真实的人物魅力。

    2.设问题引导思考

    设问:司马迁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品质或者事件)

    总结学生所答:坚定不移的志向;坚韧不拔的品格;卓越美妙的文笔;尚古崇实的史德……

    恰当的问题设置是视频教学的必要步骤,本课将设问置于视频之后,引导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并领会司马迁的事迹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

    司马迁的形象是对张仲景和华佗的补充,他的故事里表现出的志气和刚硬是对前面人物形象的补充,帮助学生建构更加饱满的斯人印象,形成对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美好品德的整体认知,在感动与崇敬里将古者情怀内化于心,养成初中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忆古思今,铸立文化自信

    自动展示系列图片:

    第一组:造纸术、张仲景、华佗、司马迁

    第二组:屠呦呦(与导入相呼应)、港珠澳大桥、中国高铁

    小结:中国文化绵延不绝,中国精神鉴古明今,今天我们领略了两汉风采,认识了那一时期了不起的中国人。今朝今时,中国人民仍以智慧和汗水续写传奇,我们理当拥有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同学们,中华魅力的延续还需要你们继续为之努力。

    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情感升华是课堂小结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途径。情感升华不是教师声嘶力竭的大喊,不是突如其来的煽情,它蕴含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本课教学借多位古今人物引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热爱,小结部分一方面以连续的图片展示帮助学生回味思考,一方面点明主旨、深化主题,重申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的教学立意。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当代学生的价值世界里综合了很多矛盾的因素,例如他们心怀家国但又不够坚定,他们抒发家国之情的“大道理”时常受到同伴的质疑。鉴于此,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家国意识的共振十分必要。作为历史老师,在中学的课堂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立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由核心素养引领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然开启,这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而“素养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知识灌输那样可以立竿见影”。古圣贤的人生事迹里蕴藏着可为今人借鉴的源源精神能量,历史课堂里的传统文化教学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有益社会的人生志向,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有效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因子,是培养新时代中国人才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献:

    [1]郭建宁.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夏辉辉.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历史教学理解与教学实践[J].历史教学,2016(11).

    责任编辑:丁?蔚

相关文章!
  •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学的

    李惟琛摘 要: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得到一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

    姜祖芳【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非常重要,它是小学生学习、生活所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可以采用丰富、灵活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