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速写”的意义
摘 要:文章从速写与素描相对区分的角度,通过对速写对于中国画尤其是中国画写实人物画作用意义的分析研究,并结合自身在速写实践中的感悟体会,力图提出一些对当下相关速写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造型训练;对创作的作用;速写的魅力;保持艺术活力
速写与素描在西方绘画的概念中是不做区分的,素描传入我国后,两者却被相对明确地区别开了。这种区别对于我国西画画种的影响并不那么明显,然而对于中国画尤其是中国画人物画的意义却极为重大。
20世纪初期,自徐悲鸿等一代前辈主张走中西融合的道路,西方绘画中的素描被引入中国画。在接纳和转化素描中,就存在着东西方绘画造型理念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异质性问题,存在着中西绘画体系中的隔阂与纠结。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在第一次全国素描座谈会后,将苏派素描视为一尊,且一度一统天下。由于苏派素描所强调的定式原则,加之我们在引进中的肤浅与教条,所谓素描与中国画的语言体系、表达方式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了。对此曾引出许多置疑和争议,有些观点已近乎于水火不相融的程度。面对困惑,融合中西绘画理法的速写方式,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智慧选择,成为立行解惑的一条重要路径。在中西融合的速写绘画中,既可以疏离或活用光影,又可以不脱离以“线”造型的国画语言;既可以显著地简化素描的繁缛程序,体现中国画“落笔直取”“直取形神”的特性优长,又不失写实造型内在理法的作用。这种看似是折中的选择,实为体现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当时文艺方针的指引下,速写、写生得到高度的重视。1953年,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蔡若虹发表了《开辟美术创作的广阔道路》的文章,文中指出没有生活形象的积累,就没有现实生活的根据,提倡画家要深入生活,提倡所有画家都要画速写。此时赋予了速写与写生以同一意义。在1955年第二次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中,速写被列为展览中的一个独立画种,随后在全国各地又举办了多次速写专题展览。同时,速写成为了美术院校的必修课程,学习国、油、版、雕的学生,都必须学画速写。当时一些人对素描作为中国画的造型基础存有疑虑,但几乎所有人都热衷提倡画速写。许多后来成长为国画人物画的大家,都是当时画速写的高手,其经典之作,也都是由生活速写脱化出来的。
总的说来,速写的作用和意義可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一是造型基础训练的作用;二是为创作搜集素材,积蓄创作灵感的作用;三是速写作品的价值意义;四是在速写中保持艺术生命的活力。
速写作为造型基础训练的手段,首先是有利于培养和训练敏锐的观察能力,可以避免在长期素描作业中陷入感觉疲劳和认识迟钝。有经验的素描教师会经常提示学生,在长期作业中保持最初的第一感觉。然而,在长达一周乃致数周时间的素描作业中,仍然保持最初的视觉敏锐和画欲冲动,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速写则不然,速写可以有效地化解这一矛盾。速写用时不长,易于保持初始的视觉敏感,易于整体观察整体把握。速写可以从局部入手,但不能是看多少画多少陷于局部,不能是看一笔画一笔置于被动。有经验的速写画家,往往是将目光游移于对象,以视觉余光关照画面,始终置整体于视觉和对画面的把握之中。当然,训练此种能力,以速写和有限度的长期素描相结合,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好办法。其二是速写具有直取性的优长。所谓直取,即是摆脱素描的间接渐进分步推进的程序,笔笔抓形,落笔留痕的绘画状态。这种画之状态,与中国画腹稿于胸、意在笔先、笔贯意连、承上启下、气脉贯通的书写品格互为通和。这一点对于中国画水墨画的意义尤为紧要。其三是速写可以大大提高造型训练的效率。在长期素描作业只画一个角度一个动态的时间内,速写可以画几十个乃至上百个不同角度、不同动态的人物形象。
速写的优长并不仅止于用时少速度快,在造型训练的基础阶段,尚需要画得慢一些,以保证观察的深入,在观察中研究,在研究中观察。落笔也不易太快,画的不满意还可以修改。因此,“慢写”由速写中派生而出,慢写将速写引向深入,慢写尤其适合研究性的课堂写生。一般说来慢写所能达到的深入程度,完全能够满足中国画尤其是水墨画的造型要求。叶浅予先生根据他的实践和教学经验,主张练习速写,要从慢写开始,由相对静态的对象开始,逐渐培养起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眼心手协调一致的本领。由慢到快本是一条自然的法则,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所言的慢写也是在写,仍然不脱离速写的质性,不是一慢下来又要退回到素描繁缛的程序之中。
走出画室走向现实生活,速写更是大有作为。速写工具简便,最为适合深入生活画写生,在速写写生中获取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是老一辈画家艺术创作的成功经验。无论是方增先先生的《说红书》、刘文西先生的《祖孙四代》、卢沉先生的《机车大夫》,还是周思聪先生的《人民和总理》,都能够从中看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由速写写生得到的形象。在黄胄先生的大量作品里,更有许多是将其速写所获移入其中的,尤使画面呈现精彩。
速写最长于捕捉运动中的生动形象,抓取转瞬即逝的形态神态。在生活中画速写面对的一切都是活生生的,画家被置于一个充满活力的“气场”之中。环境中的气候、光照,空气中弥漫的气味,耳畔充盈的声音,都会综合地不经意间地影响到画家的视觉感受,影响着画家对物象形态、神态的把握。画家体悟到这种活性活力的感觉,是仅靠规律推导难以达到的。
在生活中画速写,养育了自学成才的画家。叶浅予先生、黄胄先生都未曾经过正规院校的学习,是由速写入手成长起来的中国画人物画成就卓著的大画家。“文革”结束后,最先考入美术院校的几届学子,也大多是凭靠着在基层生活中画速写锻炼而成的造型能力,被业界认可。他们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使得速写的重要作用再次得到证实,也为后学者做出了榜样。如今不少人运用相机、手机等多种器材搜集创作素材,获取图像资料也变得越来越简便快捷。诚然,科技的进步可以助力绘画艺术的发展。然而,长期过于依赖机器,画家本身的眼力、心力、手头功夫的敏锐程度都会钝化和削弱。被动照抄照片,制作照片的表面效果,也在背离着艺术的人本意义,现实中这些问题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凸显出来。面对这种危害,不能说画速写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放弃速写、懒于速写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幅好的速写本身就是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好的速写作品能够直接坦诚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感悟,记录着作者在当时当地的呼吸心律,使观众感受和体会到的不仅是画面的精彩,同时促发着观者对于作者作画时所处“场”的联想,引人进入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觉。速写是一种快速而为的绘画,快速不等于粗糙,一笔一线都呈现着作者斟酌和精审的内心,笔线之中亦浓聚着作者的综合修养和多方面的能力。中国画的速写是写出来的,速写之写与书法之写一脉相通,笔于画内,养于画外。其品格味道,雅俗境界,重在骨法用笔和笔笔搭接咬合而成的气象之中。好的速写作品,往往具有诗的意味,微言大义,词约旨远,看似松动随意的寥寥几笔,却凝含着对描绘对象深刻透彻的把握以及作者个性的艺术取向,有着难以言说的魅力,经得住长久的体味。精彩的速写作品,往往有其随机性偶然性,有的尽管是画在随手拈来的纸片上,画面尚不完整,其不刻板不做作的自然天趣反而更显难得。
到现实生活中画速写应该是伴随画家一辈子的事情,这一点在一些前辈画家中是做到了,为我们后学者做出了榜样。火热的现实生活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且能够激发画家艺术生命的常青不衰。永不停歇的速写实践,能够使画家保持敏锐的眼力和善于发现新生事物的心理敏感。在速写中高度集中起来的精神状态,眼力、心力、笔力的协调能动,本身就是对老化、固化、呆滞、迟钝的一种抵制。养成了画速写的习惯,即便手中没有纸笔,也会下意识地在头脑中默画。有如吴作人先生曾为齐白石老人画过一幅精彩的油画坐像,画中白石老人轻扶在沙发扶手上的那只右手,似乎是在闲置,然而能让观者明显地感觉到,老人的手态依然是在捉管抓笔,可见白石老人随时随地思画不止的心性。前人讲知行合一,是讲心思不能代替身体力行。艺精于勤,懒于身行手动也会迟滞心思敏感。由此可以想到,当人们放下了已经习惯使用的照相机器,重新拿起速写的画笔,难免会有一种久违了的生疏感。这种生疏感警示着我们,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应该正确地把握物质条件与艺术心灵的关系,使之互动,互为促进,而不是主辅倒置,疏离艺术的人文本性。
作者简介:
齐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