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王永红
关键词:规则意识;数学规则;引领行动
国家领导人指出,“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可以说,捍卫以法律和公序良俗为基础的规则文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道必答题。而学校作为未成年人规则教育的主战场,规则意识不仅是校园文化的显著特征,更是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十分注重的内容。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数学学科,应更好地渗透培养规则意识,切实承担起规则意识的培养重任。
一、认识规则,体会社会规则与数学规则的关系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礼教”学问博大精深,成就中国几千年的礼仪之邦,荀子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則不宁”等对规则意识的阐述。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可以是由书面形式规定的成文条例,也可以是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定。而更多的时候,规则是因为得到每个社会公民承认和遵守而存在的。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规则意识淡薄的问题,缺乏敬畏感,如考试作弊、过于依恋网络游戏、不诚实守信、校园欺凌暴力、违规违纪等,这些都是规则意识淡薄的具体表现。数学学习内容中,存在着必须遵守的公理、定理、法则,这些内容既是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及其计算规律的概括与总结,又是有关计算过程具体实施细则的具体规定。因此,数学规则和生活中的规则是密不可分的,数学规则是生活规则的一部分,要结合数学学科教育,让学生深入掌握数学中的规则,体会规则的严肃性,进一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学习数学中养成规则意识。
二、渗透规则,在数学教学中感悟规则的严肃性
数学规则教育,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遵守各项数学公理、定理、法则等的过程,使学生逐渐把对数学规则的遵守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的教育活动。教学中,一要注重数学规则的形成过程。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这是数学的一大原则。”学生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观察的、掌握的知识理解最深、印象最深,因此,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经历过程的空间,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数学规则的生成过程,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深刻认识规则的严肃性。二要注重数学规则的有效运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数学公式、公理和法则本身就是很好的规则,如在数学运算中就必须要遵守先算高级运算、再做低级运算等数学运算规则,几何证明要严格按照几何规则进行推理论证,学生对这些数学规则的经常使用就容易形成规则思维习惯。教学时,要切实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定理、公理,严格按照要求分析解决问题,确保每一步都有理有据,经得起推敲。对逻辑不清、规则运用不合理等问题要从重减分,有意识地选择没有按规则做题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不遵守规则就要付出“代价”,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三要注重数学规则应用的灵活性。在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变化的今天,我们每天都在变革中前进,如果我们过分拘泥于现成规则,凡事不去思考、不去创新,一切照规则办,社会将停滞不前。遵守规则并不是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规则的应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将学生的创新能力规范到遵守规则的前提之下。在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严格按规则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大胆创新,活学活用,取得更大进步。
三、运用规则,让数学规则成为行动的准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其实就是指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规则意识发自于内心,来源于本心,实践在行为,把数学规则作为引领行动的准绳。
学生严格遵循数学规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激发遵守规则的愿望,进而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学生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身份将转变为社会公民,要把深入人心的数学规则作为规范学生自己行为的准绳,如早上上学挤公交车,要“先上后下”“座位让给老弱病残孕和抱小孩的乘客”;到食堂打饭,要依次排队,不能插队;放学回家后走在路上,是否遵守交通规则,有没有闯红灯;晚上在家里,是否发出噪音,有没有影响楼上楼下的邻居休息……凡此种种,让学生在深刻认识和亲身感受规则给自身和他人带来好处过程中,由认知到践行,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注: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规则意识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培养》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