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工笔人物画的意境来源的思考
张泽坤
摘 要 意境是中国画所追求的艺术潜质,适用于古往今来的艺术美学中。工笔人物从白描到素描对人物形态的主观感知到画面色彩的情感表达都在建立属于画家本人的绘画意境语言。无可否认艺术家身处东西文化高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想要在艺术世界中独善其身似乎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而无论如何都不能忽略自身内在品格的修炼,它决定了艺术意境的高度和深度。
关键词 意境 形态 色彩 品格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意境是中国画所追求的艺术潜质,适用于古往今来的艺术美学中。表现在人物、山水、花鸟中都有共通的文化内涵,早在清初的石涛就曾意识到“笔墨当随时代”,表现在新时期具体的工笔人物画中的意境美学也应该体现与时代气息相适应的艺术连接,才能确保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命力源远流长。工笔画在两宋时期发展到顶峰,人物画犹其出彩,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足见一般,他们在意境上追求“妙得其真,会得其神”的自然美。题材的表现也呈现多样化,无论在古圣先贤,亦或田园渔樵的草根风俗对象,都展现出不俗的技术与表达技巧。然而立足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下,工笔人物画的意境表现究竟源自哪里?
首先,源自对人物形态的主观感知。工笔画以线为骨,也因为线的不同形态和艺术家独特的艺术感知而呈现不同的画面效果。线的表现有一定目的性和随意性,绘画大师安格尔曾说:“线条——是素描,这就是一切”。不可否认素描成为新时期學院派的绘画基点,影响了艺术的方方面面,以传统白描为基础的工笔画也无法避免。或许我们应该质疑来自两个文明的不同表现形态的线条是否真的可以达到“殊途同归”的统一效果,事实证明却有影响大批的人物造像的表达。站在时间的纵轴上回望艺术史的演变都是不同文化碰撞的结果,以绘画的角度都是在不断的打破平面二维的结果。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画家多以线条写生进行创作,著名画家、理论家康定斯基提到“线是一个看不见的实体”它承载画家对于物象的主观意念。回归先秦时期的人物画多以石壁岩画和陶制图文的形式出现,以散点罗列的方式表现对象,并且对象多以组出现,少有单个个体的为主体的。据调查约公元前5000年中国很多区域就已经出现了发达的村落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生活没有太多主观的向外探索的空间诉求,向外的环境对于他们意味着死亡和终点。以嘉峪关黑山岩画的《操练图》为例,人物形体简单,呈散状分布,分三组,人数共30人,人物的组合虽然松散缺少整体把控但更显生动随意,完全看不出有空间意识的体现。
当下艺术家沉浸在稳定的时代背景下,缺少了向高速发展的外部索取物质需求的欲望,转而完成了在艺术视角的内化和自我对于美的审美需求。江顺贻曾评艺术:“始境,情胜也。又境,气胜也。终境,格胜也”。宗白华对于“格”的理解认为它映射出人格的高尚,艺术家视角内化的结果就是在对自我人格的提升,与儒家“修身”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对于意境的探索是主观内化的结果,有利于借助对人物形体的感知完成自我艺术观的表述。
其次,在于对色彩的多样化应用。绘画要做的无非是要打破二维空间的局限,以此进入多维空间的精神世界,并借此传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道德经》记载“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工笔画在宋时进入被推向顶峰,而在之后则迎来水墨文人画的盛世,许是文人对朝廷的冷漠使其失去希望,最终归结为内心的素净,“画多以水墨为主,以色为辅”。宗白华先生曾说:“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久已衰落。”显然改革开放的以来,文化多元,西方的色彩语言和日本的绘画系统同时作用于本土固有的色彩语言,这其中也不乏艺术家对于传统文化(比如敦煌壁画)的深层挖掘都在丰富大众对色彩的认知。人们身处彰显个性的时代,我们降低对色彩的高度会发现“色彩应当是思想的结果,而不是观察的结果”。
对色彩本身的情感表达的再利用也更有利于意境的表达,创作者的情感能够通过色彩寓意。人们往往认为暖色系较为热情火热温暖,而冷色系列让人内心沉稳冷静……色彩在作品中的呈现对于观者更为直观,布鲁墨认为:“色彩能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情感,甚至影响我们正常的生理感受。”这种情绪和感受恰当的将作品所传达的意境与观者产生共鸣已架起桥梁。
在工笔人物中近年有大量关于少数民族的题材,不免有关于服饰的绘制。以彝族为例服饰的颜色能传达不同的内容,彝族被称为“黑彝”,黑色象征权威也更为庄重,在女性身上也更显庄重,呈现到画面中难以与人物所传达的精神内涵隔离开来。彝族服饰除了黑色、也有红色、黄色、蓝色三原色体系,各自承载不同的文化内涵同样适用于不用年龄阶段的女性,这无形中在丰富画家与观者的情感共识。
从白描到素描对人物形态的主观感知到画面色彩的情感表达都在建立属于画家本人的绘画意境语言。无可否认艺术家身处东西文化高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想要在艺术世界中独善其身似乎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而无论如何都不能忽略自身内在品格的修炼,它决定了艺术意境的高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 李宁,丁嘉.试论当代绘本创作中色彩的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2017(13).
[2] 赵宁.探析中国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的色彩审美意识[J].艺术教育,2018(21).
[3] 张朋川.中国古代人物画构图模式的发展演变——兼议<韩熙载夜宴图>的制作年代[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