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合唱音乐创作中的“新人声”与“新音响”

丁明飞+程炳杰
摘要:随着当今音乐创作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我国合唱创作的过程中,作曲家们也在不断寻求创新。这种创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寻求人声新的表现方式,将人声的表现力逐步扩大;另一种是从合唱整体音响的角度进行创新,通过伴奏形式、表演形式等方面试图突破传统合唱音响的呈现方式。
关键词:合唱音乐创作 新人声 新音响
中国合唱创作从20世纪的《春游》开始,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从最初的借鉴与模仿西方的传统创作手法再到后来的中国化和当今的多元化创作思维,中国合唱的创作在短短百年的时间里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值得我们国人骄傲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改革开放思潮的影响,一批作曲家开始对合唱音乐创作探索新的人声表现方式和非传统的音乐声响,试图突破传统的音乐创作的思维。
众所周知,合唱是一种以人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音乐体裁形式,所以这就给合唱音乐的创作当中进行人声的探索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近20年的时间当中出现了大量的此类合唱作品。除了对于人声的探索之外,对于合唱的表演形式、合唱伴奏写作思维的改变在近20年的时间里也成为了创作者关注的对象,试图将合唱表演的形式更为多元化,将人声与器乐伴奏融为一体。下面本文就从“新人声”与“新音响”两个角度对我国的合唱音乐创作进行探讨。
一、新人声
所谓“新人声”是指在音乐创作当中运用人声时回避传统的歌唱性思维,尽最大可能挖掘人声的表现力。在20世纪的西方,以贝里奥、利盖蒂、斯托克豪森等作曲家为主要代表就已经开始探索新的人声写作思维方式,试图将人声作为音乐创作整体中的一部分而回避歌唱性思维。
近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大众审美的提高,我国“新潮”作曲家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加入到对“新人声”探索的队伍中来,直到20世纪末,我国优秀的合唱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应用“新人声”思维创作的合唱作品,如金湘的交响合唱《金陵祭》;黄汛舫的女声无伴奏合唱《工尺谱游戏》;于苏贤的混声合唱与钢琴三重赋格《元夕无雨》等等。
(一)无节奏的念白——《招魂》
《招魂》是交响合唱《金陵祭》当中的第三乐章,由金湘创作。本首作品《招魂》里面运用了一些念白的手法,在整首作品声部的编配当中,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声部运用了无固定音高念白形式的编配,三个各声部之间形成模仿的关系,在这些念白节奏的设计上作者有意打破固定的节奏模式,无论从前后进入的时间还是节奏音型的模仿,在谱面上标明得比较清楚,但是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基本上已经听不出很稳定的时值与节奏,各演员相互之间在一定的条件范围内都有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从实际的角度来说,本首作品运用念白的方式属于比较自由、无固定节奏的范畴。
(二)有固定节奏的念白——《工尺谱游戏》
《工尺谱游戏》是一首无伴奏女生四声部合唱,由黄汛舫创作。本首作品当中同样也运用到了念白的形式,而且在整首作品当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从谱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无固定音高的念白部分节奏很规整,各声部之间的节奏型也基本上一样,正在实际演唱的过程当中对于演唱者的要求也是必须按照原谱的节奏与速度来进行演唱。所以本首作品所运用念白的方式是属于有节奏基础的类型。
(三)对动物叫声的模仿——《老鸟,小鸟》
《老鸟,小鸟》是一首童声合唱作品,由王健作词,瞿希贤作曲。在本首作品当中运用了许多“新人声”的手法,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运用人声对鸟叫的模仿。从模仿鸟叫的声部来看,歌词运用的是象声词“啾”,然后通过一定滑音和简单节奏的运用便拟做成鸟叫的声音。在本首作品“新音响”的运用上属于人声对于无固定音高的一种声音的模仿。
(四)对踏雪声音的模仿——《天上没有北大荒》
《天上没有北大荒》是一首无伴奏混声合唱,由朱海作词,王黎光作曲,瞿希贤编配合唱。本首作品当中对于人声运用是将的唇、舌、齿来发出“啧啧”的声响,由女高音和女低音通过两个八分音符的节奏型与四分休止符的组合来呈现出模仿人在雪地上行走的声响。
(五)人声器乐化——《元夕无雨》
《元夕无雨》是一首混声合唱与钢琴三重赋格作品,由【清】丘逢甲作词,于苏贤作曲。本首作品已经将人声与钢琴融为一体,在作品的最后,将人声等同于乐器,在旋律的写作上使用连续、快速的半音上行与下行交替进行,制造一种梦幻般的效果。这样的方式写人声,这是典型的人声器乐化写作方式。
再如《苗岭的早晨》,是一首女声无伴奏合唱,由白诚人作词、作曲,张杰林改编合唱。本首作品原本是一首器乐作品,所以当中的旋律很多具有器乐化的特点,而在改编为合唱作品后,这些片段仍然保留,而且运用人声的演唱效果向器乐演奏的效果上靠,以此达到器乐化的效果。
通过上述几个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人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念白(说白)这种形式;第二类是运用声带、舌头及其相关的共鸣腔体所模仿的无固定音高或者有一定音高的各种音响(包括自然界与非自然界),如模仿风声、鸟叫等;第三类是将人声与器乐等同看待,在音高、旋律的写作借用器乐创作的手法,即“人声器乐化”。
从上面的三种分类来看,“新人声”的用法最核心的一个特点就是回避歌唱性的思维;从音乐性的角度来说,人声在音乐当中的运用肯定是具有相对起伏的旋律线条以及适合传统的歌唱方式。但是“新人声”则是避开这一传统的思维,使人声在合唱的编配过程当中并不具有传统的歌唱性特征。
二、新音响
这里的“新音响”是指在合唱编配的过程当中作曲家在乐谱上所标注的,不包括合唱排演时将一些不属于作曲家的一度创作时的音响。通常情况下,合唱当中的新音响是指表演者通过手、脚等肢体的各种动作相互接触或与其它非乐器的物品接触所发出的音响,如拍手、跺脚等。这是一个较窄的定义,从宽泛的角度来说,合唱艺术中的新音响就是除了人声演唱乐音之外的一切有关于二度创作时的音响,它包括由合唱团员、伴奏人员以及指挥所制造的音响和乐器伴奏的音响。
这种类型的音响大都是建立在有节奏的基础上的,而且以拍手、跺脚这两种方式为主。其实很多合唱团在演唱时经常会加入一些织体语言(包括拍手与跺脚),但是这些表演大都不是作曲家写作品时就构思好的状态。笔者这里探讨的是作曲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就将这些新音响加入到作品当中,他至始至终都是合唱的一部分。
(一)跺脚——《跺跺脚》
《跺跺脚》是一首无伴奏混声合唱,由麦展穗作词,黄朝瑞作曲。本首作品在新音响的使用上主要运用了跺脚,将跺脚与说白通过一定的简单节奏的组合,就形成了一种与合唱相对比的音响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这还加强了合唱队在舞台上表演的视觉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二)拍打身体、跺脚——《老鸟,小鸟》
《老鸟,小鸟》是一首童声合唱作品,由王健作词,瞿希贤作曲。这首作品的创作手法无论是在“新人声”还是“新音响”上都有所涉及,并且创作者还在谱面的最下面做了相关的注释说明(如“啪”表示用手拍大腿,“呼哨”表示由一人吹口哨模仿鸟叫并带顽童气息,要随意些)。本首作品的“新音响”手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要求全体合唱队员用右手拍打自己的右大腿,另一种是在拍大腿的同时跺脚。
(三)击掌——《回家》
《回家》是一首混声合唱作品,由曹鹏举作词,晓耕作曲。在本首作品当中运用到了以合唱队员击掌作为合唱整体音响当中的一部分,来丰富整个合唱的音响和现场表演的气氛。
除了上述所说的这类“新音响”形式之外,我国的合唱创作当中还有一种“新音响”形式的存在。这种新音响主要是指一些合唱在使用伴奏时突破了传统的合唱伴奏的思维,不再运用钢琴、手风琴或者是管弦乐队等进行伴奏,而是运用其它类型的乐器,如中国大鼓、铃鼓、古筝、琵琶等乐器进行伴奏,或是将几件不同的乐器用组合的方式进行伴奏等等。这样的创作方式不仅在音响效果上突破了传统合唱整体的音响结构,而且结合人声表演一起在舞台上大大增强视觉的冲击力。
(四)单一打击乐器的伴奏音响
《放飞少年歌》是一首童声合唱,由郑南作词,陆在易作曲。本首作品当中的开始部分伴奏乐器仅仅只用了一个“铃鼓”,使得作品在情绪上的渲染更加丰富。
(五)多件乐器组合式伴奏音响——《直嘎多,里嘎多》
《直嘎多,里嘎多》是一首女声合唱,由牟廉久作词,方石作曲,洪凯编曲。本首作品主要运用了弦乐组合、合成器、键盘、电子贝斯、鼓等乐器及乐器组作为人声的伴奏,在编创的过程中,视人声与乐器为一个整体,相互衬托,相互依靠,逐步削弱主要旋律和伴奏之间的关系。
(六)突破传统创作模式的整体音响——《虞美人》
《虞美人》是一首选自歌剧《夜宴》的非传统意义上的合唱作品,由李煜作词,郭文景作曲。本首作品之所说是非传统意义上的合唱作品是因为在这首作品当中合唱已经不再是占主要的地位,器乐伴奏部分的篇幅并不比合唱少,整首作品的创作理念是将人声与所有的乐器看做是一个整体来进行创作,因此本首作品的音响是非常独特的。该作品的伴奏乐器主要以板鼓、小锣、京锣、饶钹、中国大鼓、定音鼓等打击乐器为主,以竖琴、琵琶、长笛等乐器为辅。
(七)京剧唱腔与合唱的复合音响——《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是为京剧、合唱与乐队而作,由毛泽东词,戴宏威作曲。本首作品在音响上的创新在于运用京剧的唱腔作为合唱当中的领唱,突出主旋律。在这里由于京剧唱腔的介入,所以整首作品的音响结构就与传统包含领唱类型的合唱作品有所区别,显得颇为新颖。
通过上述对合唱“新音响”的实例分析可以看出,新音响还是以合唱队员本身为主体来表现,主要通过手或脚等肢体与身体其它部位接触来产生具体的音响。这与上面的“新人声”是一样的,都是以人为主体,当然诸如《虞美人》这样的作品也是存在的。
三、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新人声”主要是指建立在以人为主体,通过声带、口腔等发声共鸣器官以及所产的音响;“新音响”主要是指人的肢体之间或肢体与其它非乐器的物品之间以及多元化的器乐伴奏组合在为合唱伴奏时与人声共同产生的音响。无论是“新人声”还是“新音响”均是建立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上,它们各自具体的表现均是通过合唱队员来实现。
基金项目:
本文为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合唱音乐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AHSK09-10D84。
参考文献:
[1]程炳杰.徽风皖韵 黄山黄梅——姚盛昌的交响曲《黄山·黄梅》评析[J].人民音乐,2010,(07).
[2]程炳杰.欧洲合唱美学范式从古典到浪漫的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
[3]孙斐.中国音乐作品中“新人声”的应用及尝试性分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
[4]路琦.中国新音乐下的“新人声”——由演唱叶小纲《大地之歌》引发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7,(04).
作者简介:
程炳杰,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这种类型的音响大都是建立在有节奏的基础上的,而且以拍手、跺脚这两种方式为主。其实很多合唱团在演唱时经常会加入一些织体语言(包括拍手与跺脚),但是这些表演大都不是作曲家写作品时就构思好的状态。笔者这里探讨的是作曲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就将这些新音响加入到作品当中,他至始至终都是合唱的一部分。
(一)跺脚——《跺跺脚》
《跺跺脚》是一首无伴奏混声合唱,由麦展穗作词,黄朝瑞作曲。本首作品在新音响的使用上主要运用了跺脚,将跺脚与说白通过一定的简单节奏的组合,就形成了一种与合唱相对比的音响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这还加强了合唱队在舞台上表演的视觉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二)拍打身体、跺脚——《老鸟,小鸟》
《老鸟,小鸟》是一首童声合唱作品,由王健作词,瞿希贤作曲。这首作品的创作手法无论是在“新人声”还是“新音响”上都有所涉及,并且创作者还在谱面的最下面做了相关的注释说明(如“啪”表示用手拍大腿,“呼哨”表示由一人吹口哨模仿鸟叫并带顽童气息,要随意些)。本首作品的“新音响”手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要求全体合唱队员用右手拍打自己的右大腿,另一种是在拍大腿的同时跺脚。
(三)击掌——《回家》
《回家》是一首混声合唱作品,由曹鹏举作词,晓耕作曲。在本首作品当中运用到了以合唱队员击掌作为合唱整体音响当中的一部分,来丰富整个合唱的音响和现场表演的气氛。
除了上述所说的这类“新音响”形式之外,我国的合唱创作当中还有一种“新音响”形式的存在。这种新音响主要是指一些合唱在使用伴奏时突破了传统的合唱伴奏的思维,不再运用钢琴、手风琴或者是管弦乐队等进行伴奏,而是运用其它类型的乐器,如中国大鼓、铃鼓、古筝、琵琶等乐器进行伴奏,或是将几件不同的乐器用组合的方式进行伴奏等等。这样的创作方式不仅在音响效果上突破了传统合唱整体的音响结构,而且结合人声表演一起在舞台上大大增强视觉的冲击力。
(四)单一打击乐器的伴奏音响
《放飞少年歌》是一首童声合唱,由郑南作词,陆在易作曲。本首作品当中的开始部分伴奏乐器仅仅只用了一个“铃鼓”,使得作品在情绪上的渲染更加丰富。
(五)多件乐器组合式伴奏音响——《直嘎多,里嘎多》
《直嘎多,里嘎多》是一首女声合唱,由牟廉久作词,方石作曲,洪凯编曲。本首作品主要运用了弦乐组合、合成器、键盘、电子贝斯、鼓等乐器及乐器组作为人声的伴奏,在编创的过程中,视人声与乐器为一个整体,相互衬托,相互依靠,逐步削弱主要旋律和伴奏之间的关系。
(六)突破传统创作模式的整体音响——《虞美人》
《虞美人》是一首选自歌剧《夜宴》的非传统意义上的合唱作品,由李煜作词,郭文景作曲。本首作品之所说是非传统意义上的合唱作品是因为在这首作品当中合唱已经不再是占主要的地位,器乐伴奏部分的篇幅并不比合唱少,整首作品的创作理念是将人声与所有的乐器看做是一个整体来进行创作,因此本首作品的音响是非常独特的。该作品的伴奏乐器主要以板鼓、小锣、京锣、饶钹、中国大鼓、定音鼓等打击乐器为主,以竖琴、琵琶、长笛等乐器为辅。
(七)京剧唱腔与合唱的复合音响——《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是为京剧、合唱与乐队而作,由毛泽东词,戴宏威作曲。本首作品在音响上的创新在于运用京剧的唱腔作为合唱当中的领唱,突出主旋律。在这里由于京剧唱腔的介入,所以整首作品的音响结构就与传统包含领唱类型的合唱作品有所区别,显得颇为新颖。
通过上述对合唱“新音响”的实例分析可以看出,新音响还是以合唱队员本身为主体来表现,主要通过手或脚等肢体与身体其它部位接触来产生具体的音响。这与上面的“新人声”是一样的,都是以人为主体,当然诸如《虞美人》这样的作品也是存在的。
三、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新人声”主要是指建立在以人为主体,通过声带、口腔等发声共鸣器官以及所产的音响;“新音响”主要是指人的肢体之间或肢体与其它非乐器的物品之间以及多元化的器乐伴奏组合在为合唱伴奏时与人声共同产生的音响。无论是“新人声”还是“新音响”均是建立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上,它们各自具体的表现均是通过合唱队员来实现。
基金项目:
本文为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合唱音乐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AHSK09-10D84。
参考文献:
[1]程炳杰.徽风皖韵 黄山黄梅——姚盛昌的交响曲《黄山·黄梅》评析[J].人民音乐,2010,(07).
[2]程炳杰.欧洲合唱美学范式从古典到浪漫的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
[3]孙斐.中国音乐作品中“新人声”的应用及尝试性分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
[4]路琦.中国新音乐下的“新人声”——由演唱叶小纲《大地之歌》引发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7,(04).
作者简介:
程炳杰,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这种类型的音响大都是建立在有节奏的基础上的,而且以拍手、跺脚这两种方式为主。其实很多合唱团在演唱时经常会加入一些织体语言(包括拍手与跺脚),但是这些表演大都不是作曲家写作品时就构思好的状态。笔者这里探讨的是作曲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就将这些新音响加入到作品当中,他至始至终都是合唱的一部分。
(一)跺脚——《跺跺脚》
《跺跺脚》是一首无伴奏混声合唱,由麦展穗作词,黄朝瑞作曲。本首作品在新音响的使用上主要运用了跺脚,将跺脚与说白通过一定的简单节奏的组合,就形成了一种与合唱相对比的音响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这还加强了合唱队在舞台上表演的视觉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二)拍打身体、跺脚——《老鸟,小鸟》
《老鸟,小鸟》是一首童声合唱作品,由王健作词,瞿希贤作曲。这首作品的创作手法无论是在“新人声”还是“新音响”上都有所涉及,并且创作者还在谱面的最下面做了相关的注释说明(如“啪”表示用手拍大腿,“呼哨”表示由一人吹口哨模仿鸟叫并带顽童气息,要随意些)。本首作品的“新音响”手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要求全体合唱队员用右手拍打自己的右大腿,另一种是在拍大腿的同时跺脚。
(三)击掌——《回家》
《回家》是一首混声合唱作品,由曹鹏举作词,晓耕作曲。在本首作品当中运用到了以合唱队员击掌作为合唱整体音响当中的一部分,来丰富整个合唱的音响和现场表演的气氛。
除了上述所说的这类“新音响”形式之外,我国的合唱创作当中还有一种“新音响”形式的存在。这种新音响主要是指一些合唱在使用伴奏时突破了传统的合唱伴奏的思维,不再运用钢琴、手风琴或者是管弦乐队等进行伴奏,而是运用其它类型的乐器,如中国大鼓、铃鼓、古筝、琵琶等乐器进行伴奏,或是将几件不同的乐器用组合的方式进行伴奏等等。这样的创作方式不仅在音响效果上突破了传统合唱整体的音响结构,而且结合人声表演一起在舞台上大大增强视觉的冲击力。
(四)单一打击乐器的伴奏音响
《放飞少年歌》是一首童声合唱,由郑南作词,陆在易作曲。本首作品当中的开始部分伴奏乐器仅仅只用了一个“铃鼓”,使得作品在情绪上的渲染更加丰富。
(五)多件乐器组合式伴奏音响——《直嘎多,里嘎多》
《直嘎多,里嘎多》是一首女声合唱,由牟廉久作词,方石作曲,洪凯编曲。本首作品主要运用了弦乐组合、合成器、键盘、电子贝斯、鼓等乐器及乐器组作为人声的伴奏,在编创的过程中,视人声与乐器为一个整体,相互衬托,相互依靠,逐步削弱主要旋律和伴奏之间的关系。
(六)突破传统创作模式的整体音响——《虞美人》
《虞美人》是一首选自歌剧《夜宴》的非传统意义上的合唱作品,由李煜作词,郭文景作曲。本首作品之所说是非传统意义上的合唱作品是因为在这首作品当中合唱已经不再是占主要的地位,器乐伴奏部分的篇幅并不比合唱少,整首作品的创作理念是将人声与所有的乐器看做是一个整体来进行创作,因此本首作品的音响是非常独特的。该作品的伴奏乐器主要以板鼓、小锣、京锣、饶钹、中国大鼓、定音鼓等打击乐器为主,以竖琴、琵琶、长笛等乐器为辅。
(七)京剧唱腔与合唱的复合音响——《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是为京剧、合唱与乐队而作,由毛泽东词,戴宏威作曲。本首作品在音响上的创新在于运用京剧的唱腔作为合唱当中的领唱,突出主旋律。在这里由于京剧唱腔的介入,所以整首作品的音响结构就与传统包含领唱类型的合唱作品有所区别,显得颇为新颖。
通过上述对合唱“新音响”的实例分析可以看出,新音响还是以合唱队员本身为主体来表现,主要通过手或脚等肢体与身体其它部位接触来产生具体的音响。这与上面的“新人声”是一样的,都是以人为主体,当然诸如《虞美人》这样的作品也是存在的。
三、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新人声”主要是指建立在以人为主体,通过声带、口腔等发声共鸣器官以及所产的音响;“新音响”主要是指人的肢体之间或肢体与其它非乐器的物品之间以及多元化的器乐伴奏组合在为合唱伴奏时与人声共同产生的音响。无论是“新人声”还是“新音响”均是建立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上,它们各自具体的表现均是通过合唱队员来实现。
基金项目:
本文为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合唱音乐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AHSK09-10D84。
参考文献:
[1]程炳杰.徽风皖韵 黄山黄梅——姚盛昌的交响曲《黄山·黄梅》评析[J].人民音乐,2010,(07).
[2]程炳杰.欧洲合唱美学范式从古典到浪漫的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
[3]孙斐.中国音乐作品中“新人声”的应用及尝试性分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
[4]路琦.中国新音乐下的“新人声”——由演唱叶小纲《大地之歌》引发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7,(04).
作者简介:
程炳杰,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相关文章!
  • 从电影《长城》看中美文化的碰撞

    李小刚霍夫斯坦德所定义的文化概念,既将中美文化以其民族性与差异性进行了分野,又将中美文化依其共通性与相融性进行了某种基于形而上

  • 浅谈西方绘画中色彩技法的表现

    【摘 要】在西方绘画艺术中,色彩技法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古往今来,西方艺术家从未停止过对色彩技法的研究和探索。本文首先介绍了西方

  • 用生命绽放出色彩

    柳玲玲摘要:凡·高早期的作品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和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的色彩理论的影响,色调深沉,画风朴实。后汲取了印象派和点彩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