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辩证之水”引入“语文田地”

    张国君 鲍培利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阅读教学更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中心,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拓宽思路,让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使有限的文字成为源源不断的活水,这就要把“辩证之水”引入“语文田地”。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唯物辩证法

    “辩证之水”即“唯物辩证法的主张”,它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块块的“语文田地”则是我们的教材选文。把“辩证之水”如引入“语文田地”,“庄稼”一定会喜获丰收。

    一、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个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所以要把事物放在普遍联系之中全面考察,既要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又要看到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呐喊〉自序》一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说说作者写《呐喊》的写作缘由。许多学生会这样回答:一是为了唤醒精神麻木的人们,使他们起来抗争;二是为革命先驱助威,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不再感到叫喊于生人中而寂寞孤独。

    这样的回答固然不错,因为把握住了作者写作《呐喊》的主要目的,但却忽视了写作《呐喊》与作者生活经历的联系,分析起问题来,有就事论事之感。实际上,写作《呐喊》是有过程的,而这过程就可看作缘由。作者救国救民的思想,何时开始变得系统?他一开始就是一名英勇的战士吗?他是怎样成熟起来的?又是怎样找到明确方向的?种种问题的答案,正是《〈呐喊〉自序》一文的主要内容。作者之所以详细交待这些内容,正是告诉我们他写作《呐喊》是和以前紧密联系的。在品读此文中,教师应渗透进这种联系看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分析作者生活经历对他的思想个性形成所起的作用。

    比如,作者家道中落,尝尽了生活艰辛与世态炎凉。少年生活是作者人生的起点,也决定了他今后的人生选择——学医。中医没救活父亲,这跟作者以后学习西医也有关系。到南京上洋学堂,带着压力,遭到奚落,初显叛逆性格。这时他还没有系统的救国救民思想,只是想触摸现代文明的影像罢了。留学日本,学习医学,初显救国救民思想的端倪。一段日俄战争的片子促其猛醒,弃医从文。这就和写作《呐喊》有了进一步的联系,因为正是这时,他深深感受到了国人的麻木。接着,办文艺失败,他失望彷徨。在彷徨中,他感到了寂寞。但在寂寞中,他深刻反省,从而克服了对自己寄望过高、思想不切实际的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使他的思想开始理智、明确,为以后战斗奠定了基础。在反省中他也积蓄了力量。有了积蓄,才有了以后的奋起,才有了用文学战斗的鲁迅。总之,只有用联系的观点,才能把握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实际上,“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在。如果学生能在联系中考虑和处理问题,就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如品读“战地黄花分外香”,我们就会知道,“香”是和作者的处境分不开的;理解“吾与点也”,我们就能看出,这是和孔子的切身经历紧密联系的;赏析《触龙说赵太后》中的精彩对话,我们就能更好的把握其中既紧密又紧张的人物关系。

    二、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发展的,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以在思考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现在,又要回溯到它的过去,还要展望它的未来。

    在赏析房龙的《〈宽容〉序言》时,我们知道“守旧老人”在精神上已经臣服“祖先的智慧”,靠精神权威使众人“和睦相处”。面对一个破坏了山谷宁静的先驱者,“守旧老人”给他以“应有的惩罚”。他们无知、愚昧、闭塞又顽固。先驱者因有怀疑,当然需要走出去。但如果只注意到了这些,则等于看问题只看到了“现在”。如果能用发展的观点做一些启示,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历史是轮回的,也许“守旧老人”曾经是革新者,胜利的“智慧老人”也许有一天会成为“守旧老人”。人类行之有效的经验,并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时代的推进、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的。真理跨过一步就是谬误,反之亦然。有些真理都在变,人当然会变,所以我们也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如《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在劝说太后让长安君“质于齐”这件事上,从过去说到现在,又说到将来,才成功说服赵太后;《〈呐喊〉自序》中,“我”拿起笔来写文章,正是对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客观分析;《勾践灭吴》中,勾践之所以能打败吴国,也正是他不忘过去——会稽之耻,正确认识现在——采纳建议、卑事夫差、休养生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坚信将来——战胜吴国。前人尚知如此,我们在教学中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发展看问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我们再去面对闻一多的《死水》,就不会只感到绝望;再去品读《我的空中楼阁》,就不会只感到虚幻;再去赏析《我有一个梦想》就觉得它可能会变成现实……

    三、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所以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坚持全面性,克服片面性。防止否认矛盾,片面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陷入片面性和绝对化。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我们可以强调了“烛之武”在“郑国转危为安”结局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他的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气概都值得我们学习。

    但如果只注意到了这点,那么看问题就有失全面。我们还应做这样的引导,以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形成“郑国转危为安”的结局,哪些人也起到了作用?只要使学生有这种全面看问题的意识即可,未必详解。如佚之狐的慧眼识英雄,正是他发现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郑伯的明于“从之”,他“从”的恰到好处。这种“从”历来就在事件的成功中起了不小的作用。没有勾践的“从”文种,哪有勾践灭吴的故事;没有齐威王的“从”邹忌,哪有“战胜于朝廷”的结局;没有赵太后的“从”触龙,哪有“质于齐”的成功,……虽然文中只用一句“公从之”一笔带过,但我们却不能忽略郑伯在“郑国转危为安”的结局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还有秦穆公的“识时务、明得失”也在这个结局中起了作用。总之,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全面看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客观、公正、合理。增大办事成功的比率,才能使一个人形成较强的看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有了这样的观点,再看赵太后,我们才能觉得她可气又可敬;有了这样的观点,我们才能理解“美丽的《错误》”;也才能合理、公正的看待《胡同文化》……

    综上所述,如果能把“辩证之水”引入“语文田地”,我们在教学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困惑就都可迎刃而解。

    ★作者简介:张国君,河北省南皮县 第一中学教师;鲍培利,河北省南皮县第一中学教师。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翻转课堂实施

    崔振强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繁荣与进步。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

  • 特殊儿童儿歌教学情境化体验的

    吴爱琴【摘 要】特殊儿童在儿歌教学当中不能采用与普通小学生一样的模式,因为特殊儿童或多或少地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些障碍包括身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