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名建筑造型元素插画设计研究
张冰冰?康嘉艳
摘 要:本文研究的是将北京市的城市建筑造型抽象化后进行插画设计,从气势恢宏的故宫,鳞次栉比的大厦,到曲折幽深的胡同,首都都市建筑风格演变的过程,也是历史演变的缩影。选择标志性建筑,进行扁平化插画的绘制,并将其排列在同一画面中,更加简洁与直观,可以清晰地展现出这一城市的巨变。同时,在插画中加入有北京韵味的卡通人物几何设计、车辆、植物、场景设计等,让人们更加能体会到浓浓的北京味道。将画面与文字排版相结合,让人们了解北京的文化,对中华文明产生浓烈的兴趣。
关键词:北京建筑;造型元素;插画设计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坐落于华北平原,气候是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历史上许多朝代大多选择定都北京,所以,北京属于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当今享有世界遗产名录文物古迹最多的城市。作为一个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都,北京在历代王朝中都有不同的昵称,一般来说,北京有20多个名字。600多年前,明朝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取得皇位后,北平府,也就是他的封地,成了顺天府,首都也要迁到这里,北京城也就建立了,这就是正式被命名为北京的开始。历史的再现需要一定的载体,我们可以用笔记录下来,如司马迁的《史记》;我们也可以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也就是传移摹写,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我们也可以用歌曲的形式记录历史,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北京的建筑,则是记录北京历史的载体之一,本文将以建筑这一载体,进行北京标志建筑的扁平化插画设计,从明代故宫开始进行绘制,到现代的望京SOHO。与此同时,作为补充,还在画面中穿插卡通人物设计、植物设计、交通工具设计以及场景设计,使其有朝气和生机。
1 研究背景
本研究的目的是想要将北京的建筑文化通过插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介绍给更多的人,让他们在了解北京标志建筑的基础上,还能够了解北京的变化,从而了解我们中国的变化。中国这么多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无论在历史还是现代意义上都极具代表性,本文通过视觉传达的方式来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已经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首选对象。中国的历史深远、文化底蕴深厚,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很多人旅行清单中必去的城市,随着网红旅游点、网红拍照点打卡的流行,在照片中,记录着镜头下美丽的光影与人物的结合,但是,很多人都是匆匆地来,匆匆地去,旅程被安排的像是赶场子一样,人们对他们身后的建筑文化了解的少之又少,对所处的地方了解的少之又少。
提起北京的标志建筑,我们每个人都会想到故宫,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现有面积最大的木质构造古建筑,也是一个拥有100多万件文物的世界级历史展览馆,随着清宫剧的热播,故宫又火了。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的精华,从西周开始到秦始皇的连接与修缮,长城愈发宏伟,俯瞰中国,长城像一条巨龙穿梭在我們国家960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天坛,是明清皇帝祈求丰收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变化,北京的建筑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变化着。
本研究通过插画的形式,表达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看法,让未曾来过北京的人们看到本课题了解到的北京。在旅行中遇到有启发的场景,本课题也会在画面中进行表现,想通过这种方式,给还没有去过北京或者匆匆去过北京的人们,做一个小小的普及,让他们大概知道北京的一些标志性建筑。
中国这么多年的发展,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中国精神。习主席曾说过,我们绝不能放弃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相反,我们必须把他们发扬光大,因为他们是我们国家的“根”和“魂”,没有他们,我们就失去了根基。特别是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有崇高理想的人,依靠一个信念和理想,为了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中国精神以及文化,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助力和支撑,为了让更多的中国文化得以弘扬,通过设计的形式,使其融入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中,历久弥新。
2 建筑特点提取
故宫,传统习俗的住宅喜欢对称分布,融合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色彩、节奏、装饰等元素,表现手法特别丰富,故宫的房屋数量庞大,大即更多,更多意味着无限,无限意味着没有穷尽。紫禁城的建筑大多是群体组合,群体之间的联系、过渡和转化,形成了丰富的维度序列。
天坛,这是明清的22位皇帝举行祭天仪式的地方,也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寺庙、坛庙。天坛的建筑对比强烈,不论是体量还是地位的对比。因为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在设计的时候,柱子的数量选择阳数,及天数,祈年殿溢彩流金,色彩绚丽,美轮美奂,建筑的顶部是一个金光闪闪的金宝屋顶,顶下三层屋檐下的琉璃瓦涂有蓝色釉,颜色鲜艳,象征着天的至高无上。
圆明园,它的建筑是中西文化的结合,是中国古代的典型建筑,以中心轴形成对称,同时也有欧洲文艺复兴后巴洛克的风格,造型表现比中式建筑更加自由,更加富有动感,装饰以及雕刻也更加华丽雍容。
北京火车站,它是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完成建造的。它是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代表性建筑,北京火车站两侧的钟楼采用了四角攒尖顶的设计,很大气也很实用。
中国美术馆,主楼有古老阁楼的特点,一个黄色天花板,周围廊榭环绕,它拥有独特的民族建筑样式,也是一座轴对称建筑。
世纪坛,整体建筑呈圆形,简洁而不繁重,优雅但不俗气,美丽而大方。
人民大会堂,它的建筑在当时是很宏大的,庄重活泼,朴素壮观。大会堂门前的圆柱,是在传统的中国建筑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与天安门广场呼应,既使用了中国传统建筑手法,又简洁、明确。
中国国家大剧院,它的外形是半椭圆球形,外壳是由很多金属板块拼接而成,因被人工湖环绕着,半个椭圆球形的倒影,与真实的半椭圆很好地衔接在一起,造型新颖,前卫。它的造型像湖中的明珠,也像一个蛋壳。
国家体育场,采用了鸟巢的外形进行设计,线条更加流动。它的造型非常朴素简单。
国家游泳中心,膜结构建筑,膜结构应用的完美体现,于是人们都很形象地称它为水立方,湛蓝的外壳,折射出美丽的光影。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也称为央视“裤衩”,外表是线条交叉形成的菱形图案,四平八稳,棱角分明。
中国尊,建筑中间凹下去,采用竹编的机理进行设计,在北京的地标性建筑中,它是最高的。
3 插画版式设计
在介绍北京的课题中,可以使用很多种媒介手段,包括以插畫的形式表现。本插画采用扁平化的风格进行表现,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介绍北京的建筑,在绘制建筑的时候,采用扁平化的手法,大致的形体比例和建筑本来的比例是相当的。本设计的建筑,不仅是为了绘制而绘制,我们也希望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一种“北京味儿”。本插画是以一幅70×700cm的卷轴呈现,也是建筑演变的时间轴,最后将建筑提取成为独立成型录,加以一定的文字讲解,可以使人们粗略地了解北京。
本插画的画面是以长卷的形式出现,按照建筑出现的时间段进行设计与排列,因此,能够通过作品看出时间变换的同时,也能够看出北京的变化。在版式的选取中,选取了横构图,这样会给观者一种时间变化推进的感觉,所有建筑都错落有致地排列,将每个建筑都看成是扁平化的面,人看作是点,路看作是线,进行点线面的排列设计。有疏有密,有大有小,有强对比也有弱对比。本设计的版式中,将对比拉大,画面更具张力以及节奏感。
4 插画场景的设计
本插画的主题虽然是城市,但不可以缺少场景的烘托,场景的绘制会增强整个画面的活力和生活气息。这次插画设计的场景有很多是需要介绍的,可以加深人们对北京的了解。例如:在畅音阁前唱京剧的角;在圆明园打砸抢烧,拖着珠宝的英法联军;在市井上杂耍的艺人;在胡同卖兔儿爷的小商贩;在798创意街区滑滑板的少年;在胡同里舞狮子、舞龙的班子;在街口估衣的妇女等。各个场景的再现,虽然不能够将老北京的味道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会使得画面更具人性以及灵性,衬托所表现的建筑,不会显得冷冰冰的。
同时插画里面穿插了扁平化的人物,使得画面更具故事性,与单纯的插画相比,多了一层介绍和教育的意义。由于场景比较大,比较多,我们要将立体的建筑平面化,对于一些小细节的选择要更加精细,如代表性的植物选取了国槐、柳树、柏树等,出行方式有黄包车、铛铛车等。除了介绍建筑,我们想让观众了解更多的北京文化。
从视觉传达设计的角度,将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的变化呈现出来,采用扁平化、插画设计的表现手法。从北京的故宫开始绘制,一直到现在的望京SOHO,整个画面将融入标志性建筑20余座,人物上百人,人物衣服重复率不高于20%。
我们通过画上的人物来表达对于北京的理解,包括人物动态、人物服饰、人物所在场景。这幅作品主体是建筑,但是人物的穿插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座城能够离开人,没有人的城市,就没有生命力。本设计的目的是将北京各个阶段的特点表现出来,有秩序的、拥挤的、繁忙的、宁静的,无论在哪个阶段,北京始终都是美丽的,让人心驰神往的。
通过这种形式的介绍,让人们大致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在时间、空间中穿梭,给观者呈现出北京的容貌。由于是插画设计,在表现手法中难免会有一些夸张的元素,如:人物和高楼的比例,因为本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北京建筑的绘制,来向观者介绍北京,所以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它的功能性,能够让人们一目了然。
插画的尺寸控制在70×700cm,将扁平化建筑错落有致地进行排列,卡通人物形象进行穿插,有疏密对比、尺寸对比。
5 插画的配色设计
从故宫到胡同,建筑的配色,都是采用了大量不饱和的颜色,不饱和的颜色给人一种陈旧感、复古感。现代的建筑,多为渐变色或者饱和度非常高的配色。古时建筑与现代建筑的配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怀旧一当今,彼此交织契合。
笔者对人物的肤色进行了设计,因为不是每一个人的肤色都是一致的。本课题在一些细节上也做了修改,如衣服的配色,也是一个从弱对比到强对比的过渡。
本地设计的目的是将北京的建筑用扁平化插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能够看到建筑的变化,还能够看到人物、交通等的变化,既可以使人们大致了解北京的建筑,又可以使人们大致感受到北京的风土人情。
参考文献:
[1] 日经设计.设计·新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2] 郑仁华. |一站式|商业包装设计案例剖析与实战应用教程[M].北京:龙门书局,2014.
[3] 魏洁.创意包装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4] 刘春雷.包装造型创意设计[M].香港:文化发展出版社,2012.
[5] 宫田真由美.礼品包装教科书[M].王琛,译.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
作者简介:张冰冰(1978—),女,辽宁抚顺人,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设计艺术学专业,江苏海洋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佛罗伦萨大学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