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的艺术
喻国铭 樊红梅
摘要:教学艺术的目的在于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实现师生智力生活、师生情感生活、师生政治观点与道德倾向等方面的和谐,在备课、讲课和课外辅导中以娴熟的教学艺术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是由师与生两个主体、教与学两个方面形成的活动。教学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它既包含着“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又包含着“美”,能给人丰富的精神享受。笔者在《把审美原则贯穿于教学过程》(《江苏高教》1995年第四期)一文中就教学艺术的本质与特征,教学艺术美的原则与规律作了阐述,本文拟就课堂教学艺术的要求作进一步探讨。
1 教学艺术的目的
教学艺术的目的不在其自身,而在于求得教学中诸矛盾的顺利解决,从而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全。教学的矛盾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与学的矛盾。具体表现为教师讲摇与学生自学的矛盾,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矛盾。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矛盾,理论知识与学生实践活动的矛盾和智育与全面发展的矛盾。此外,还有讲与练、深与浅、详与略和课内与课外的矛盾等等。要解决这一系列的矛盾,需要教师以正确的教学思想作指导,进行多方面的工作,并落实到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使用上,促合师生双方共同配合来解决这些矛盾,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
教学工作是由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五个基本环节组成的。因此,教学艺术涉及到这几个方面。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一下备课的艺术、上课的艺术和课外辅导的艺术。
2 备课的艺术
教师的上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类比一场戏的导演和表演。教师既要“导”又要“演”。当然,以“导”为主。要导要演,没有“剧本”不行。有了剧本,质量不高也不行。教师的“剧本”就是他的教案。要有好的教案就须认真讲究备课的艺术。
2.1备教材
备教材的艺术表现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住教材的知识体系和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该学科最基本的根念、定义和原理。而把握基本结构的关键又是抓住它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备课若掌握了这个“基本结构”和这“三点”,也就把握了教材的实质。若把握不住,“三点”心中无数,是无法教好课的。因此这是备课艺术的最基本点。
2.2 备学生
即要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智慧特点与结构及个性特征有较深入的了解。备学生一般以全班的中等生--大多数为教学的起点,同时兼顾两头--优生和差出。教师只有对所有学生都有较全现的了解,教学才有可能成功。
2.3 备方法
备方法包括备教法和备学法(学习方法)。其中备学法现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其实,备学法也是一个备教法的问题,因为它是备怎样教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备方法要针对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优的教学方式并灵活加以运用。例如,小学低年级与高年级,初中生与高中生乃至大学生,他们在注意力、记忆力及形象思维力与逻辑思维力等方面都是有差别的。教法的选择就要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这样,教学才能有的族矢,针对性强。
3 上课的艺术
又叫课堂教学艺术,它是教学艺术展开的最关键性环节。
3.1 组织教学的艺术
组织教学的艺术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寓刚于柔,刚中有柔。”我们试看两例:
上课铃响了,课堂里出现的是几十个孩子象野马归槽样在奔进教室。有的小脸通红,有的汗水淋淋,有的因为游戏没有做完还在小声争吵。面对这年场面,斯霞一点不发急。只见她和颜悦色地说:“有的小朋友还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现在老师走出去,请大家赶快坐好”。说也奇怪,当斯霞再走进教室时,大家坐得整整齐齐,一个个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引自丁家桐《教海拾贝》,第39页)
在这里没有板起面孔的严肃指责,也没有高声的命令,然而却达到了如此理想的组织教学的效果。这是“寓刚于柔”的艺术。
鲁迅走上讲台,站在讲桌边,总是习惯地用锐利的眼光望一下听讲的学生,然后开始讲话,往往使学生十分安静,听得十分认真。这里虽是锐利的目光,但目光中蕴含着亲切诚挚的期待。这是“刚中有柔”的艺术。
3.2 讲授的艺术
授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它的艺术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语言形象
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喜欢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其中包括恰到好处的比喻。因为形象化的语言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枯乏为有趣。有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向学生解释“渗透”一词:“有半杯白水,半杯红水。我将红水慢慢倒入白水之中 ,于是红水渗透到白水中去了。”在这里,抽象的词语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解释得十分明了。又如,她教学生识“善”字,从字的外形上分析“'善'是小羊口里吃着青草”,辅以图示。这样,枯乏的汉字也变成了生动有趣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很快掌握了字的外形结构。形象的语言在文理教学中都可发挥它独特的艺术作用。
3.2.2 语言节奏
教学语言可以有轻重快慢、高低起伏和抑扬顿挫之变化。教师的语言若没有节奏变化,老是一个音调,一个音响。时间一久就会成为一种单调的语言刺激,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使学业生不知不觉进入“睡乡”或“一心只望鸿鹄将至”。有教学艺术的教师一般保持语言中速,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轻重,变化语音的速度和高度。重点难点是教学高潮,语言重复几遍或提高音量。非重点难点是低潮,用轻言细语,和风吹指,即得点突出反复讲、难点分散缓慢讲,一般内容交待简明讲。并注意随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而表现自己相应的感情。力求使教学语言波澜起伏、曲折变化,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3 谈话的艺术。谈话的艺术是教师在教学中对谈话法的灵巧运用。谈话较之讲授有自己独特的长处。因为讲授法通常是教师进行单向信息传递,而谈话法则是师生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由于反馈及时,教师可随时调整谈话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至于“盲人骑瞎马。”所以,它在现代教学中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4 课外辅导的艺术
也可叫组织第二课堂的艺术。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形式,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的艺术性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4.1 处理两个课堂关系的艺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究竟要如何处理,有三种观点:
4.1.1 主次说,主张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
4.1.2 并重说,主张打破传统教学三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课本心),两个课堂并重。
4.1.3 分工说,主张第一课堂为全面发展打基础,第二课堂重在发挥个人特长,培养个性。我赞同以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为辅。因为只有保证前者的主导地位,才可保证学校统一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是由教学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但它并不排斥第二课堂作必要补充。因为第二课堂具有多样化、个人化、分散化等特点,且多采取自愿原则。因此,能补偿第一课堂的不足,充分照顾个人兴趣,团材施教和使得个性自由发展。故不可不重视。只是要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而已。
4.2 因材施教与发展个性的艺术。因材施教是第二课堂的优势,同时也能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处理好中间和两头矛盾,即在注意大面积丰收的同时,注意优先“未吃饱”、差生“未吃了”的现象。对有特殊爱好的学生应给予特殊教育。鼓励个人兴趣,允许超前发展,并提供特殊发展的教育条件。即便是差生,只要他在智力的某一方面有一个“闪光点,”教师就要予以鼓励,让他树立自尊心,建立自己的智力优势,“抬起头来走路。”
作者简介:喻国铭(1959-),男,湖北省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樊红梅(1976-),女,湖北省鄂东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讲师,湖北工业大学在职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