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脱贫致富

    刘清荣+刘忠林

    

    “现在日子好过了,2003年因为车祸左腿截肢,在家呆了十几年,现在在家门口做工,一月可挣1000多元,还可照顾六岁的女儿,工作顾家两不误,我真的好开心!”大余县新城镇分水坳村石坑子小组贫困户刘银香一边熟练地编着藤椅,一边笑容满面地对调研组说道。

    这是赣州市探索出来的一种产业扶贫新模式。该模式是在贫困村、搬迁扶贫移民集中安置点等贫困农民较集中的地方,建设一个“扶贫车间”,承接较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承接外地工厂的来料加工,让贫困户在家门口打工赚钱。

    为总结推广赣州“扶贫车间”的经验做法,笔者于11月赴大余、安远、龙南、定南、上犹等地,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访谈贫困户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赣州市“扶贫车间”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赣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积极为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引导本地服装制衣、仿藤家具、电子信息、灯具加工、数据线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在有条件的乡镇和贫困村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加工点),由乡镇组织当地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车间务工,实现了“农民变工人”“厅堂变车间”“麻将手变编织手”的三大转变,为贫困户如期脱贫、贫困村如期退出提供了坚实保障。截至目前,全市18个县(市、区)共有78个乡镇191个村建立了273个“扶贫车间”,吸纳13178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3559人,从业者日收入可达60-100元,人均月收入1000-3000元。

    1.唤醒了贫困户的主动脱贫意识

    原来,不少贫困户由于就业难而精神萎靡、“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整天沉浸在麻将牌中不能自拔。依托“扶贫车间”实现就业后,贫困群众完成了“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质变,挺起了腰杆,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走上脱贫道路。龙南的王庚华夫妇,在进入“扶贫车间”工作以前,由于身体有缺陷,无法就业,没有收入,在生活上经常受到歧视;进入“扶贫车间”后,两人月收入近4000元,找回了自尊,实现了人生价值。

    2.实现了贫困户挣钱顾家两不误

    “扶贫车间”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劳动密集型;二是就业门槛低,技术要求低,中老年人、残疾人都能干;三是增收效果好,能保证从业人员的基本收入;四是工时灵活,能让从业人员兼顾家事、农活。“扶贫车间”既能持续稳定地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脱贫目标,又可以逐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全市涌现了五金仿藤家具、康富达仿真花卉、赛博电子、鑫鑫灯饰、正红纸品等一批“扶贫车间”典型,带动吸纳贫困人口就业。此外,扶贫车间的建立使农村闲置土地、民房、仓库得到了充分利用,产生了租金收益,进一步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3.壮大扶贫产业有了新路径

    企业依托“扶贫车间”,获得了相对低廉的厂房和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解决了招工难、用工贵等问题,提高了经济效益。比如,大余县新城镇新建五金仿藤家具厂,在全县开设了27个“扶贫车间”,每年节约场地租金和劳动力成本100万元左右。企业经营成本的降低,进一步提升了扶贫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带动相关产业聚集发展。

    二、赣州市“扶贫车间”的经验启示

    “扶贫车间”是赣州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之一。其因村因产施策、输血造血并举的做法,积极回应了民生关切、解决了群众需求,使精准扶贫工作更有人情味,贫困户在脱贫致富过程中更有获得感和尊严感。总结“扶贫车间”的工作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产业扶贫要在实践中找出最适合群众的脱贫路子

    “扶贫车间”所雇用的对象为贫困户,这就要求车间工作根据贫困村、贫困户自身特点“量身定制”,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现象。贫困户大多不离乡土,年纪偏大,没有一技之长,甚至有的身体残疾。因此,“扶贫车间”必须精选一些技术含量不高、容易上手、工时灵活的企业,企业主最好是返乡创业人员。赣州市“扶贫车间”之所以能够迅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在于各级政府精心挑选的企业符合贫困户自身特点、符合当地实际。

    启示二:产业扶贫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赣州市“扶贫车间”能在较短时间内推开,归根结底得益于政策引导,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予“扶贫车间”多项优惠条件,极大降低了“扶贫车间”开设成本,充分调动了广大企业主的积极性。开设“扶贫车间”,政府要主动作为,出台惠民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生动局面。

    启示三:产业扶贫要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开展“扶贫车间”工作要靠乡镇做好宣传发动、招商引资、规划选址、沟通联系等具体工作。因此,开设“扶贫车间”,必须重点依靠乡镇和村一级的力量,做好教育引导群众和对接沟通企业工作,通过镇企联动,合力推进,使扶贫车间迅速落地。在后续的管理工作中,乡镇和企业仍需保持紧密配合,解决运行过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车间扶贫工作常态长效。

    三、推广“扶贫车间”的几点建议

    “扶贫车间”是有效解决贫困问题的民生工程。建议进一步创造条件,加快推广“扶贫车间”的经验做法,使“扶贫车间”在赣鄱大地遍地开花。

    1.加强政策引导

    一要完善资金扶持政策。加大財政资金支持力度,对“扶贫车间”实施经营场所(租金、水、电等费用)补贴、贫困户工资补贴、能人(车间主任)补贴,切实减轻扶贫企业负担。二要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对“扶贫车间”企业信贷扶持力度,使企业享受或参照享受产业扶贫“信贷通”政策,鼓励企业扩大规模,提高就业吸纳能力。三要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引导有相关经验的党员牵头创办企业,支持在外打工人员拿订单回乡创业,由当地政府出资租赁厂房,并提供创业贴息贷款,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形成“一人带动多人就业”的局面。

    2.完善基础设施

    进一步加大资金统筹力度,通过财政拔付、群众自筹、社会捐赠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彻底解决运输难、运输贵、电力缺乏保障等实际问题。优先实施贫困村村内公路及桥梁建设、电力通信设施建设及改造,重点提升公路通达能力、能源保障能力,为贫困山区建立“扶贫车间”创造条件。

    3.重视教育培训

    一要加强就业培训。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各类培训资源,支持“扶贫车间”对招录用工进行免费技术培训,鼓励企业在贫困村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在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培养贫困户劳动技能。二要加大基层扶贫干部培训力度。由组织部门会同扶贫部门,加大对贫困乡镇干部、村级组织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的培训力度,优化基层扶贫干部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更好地服务“扶贫车间”建设。

    4.实施标准化建设

    “扶贫车间”模式要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最可靠的途径实现全面推广,必须实施标准化建设。可参照大余县扶贫车间“十个一”建设标准在全省推广,为从业贫困户营造规范、舒适、安全的就业环境。“十个一”即一个不少于80平米的“扶贫车间”场所、一个统一的“扶贫车间”标识牌、一份“扶贫车间”基本情况简介、一套完整的安全生产制度、一条统一的对外扶贫就业宣传形象标语、一个产品展示区、一台优化工作环境的音响设备、一个贫困户就业情况公示栏、一张工艺制作流程图和光碟、一个挂点单位帮扶机制。

    [作者简介]

    刘清荣,省社联《老区建设》杂志社主编,研究员、硕导;刘忠林,省社联《内部论坛》编辑部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邵猷芬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陕西因“毒豆芽”被追责干部举证

    “毒豆芽”真的有毒吗?现在不仅关系到芽农的清白,也直接影响到监管者的命运。2013年至今,陕西省汉中市因“毒豆芽”被判刑的芽农多达60余人

  •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推进基层党建

    【摘 要】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提升党建上水平、上台阶的重要措施。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装头脑,加强党员教育,引导提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