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汉语方言特点
武彦赟
【摘 要】因受呼和浩特市的历史地理、社会环境、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呼和浩特汉语方言自成体系,有其独特的规律。本文主要分析呼和浩特汉语方言的词汇系统、语音系统和语法系统,发掘其有别于普通话的特点。
【关键词】呼和浩特汉语方言;词汇系统;语音系统;语法系统
中图分类号:H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41-02
自先秦以来,一个个少数民族与汉族轮流占据呼和浩特地区,使得此地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共存,直到清朝的“移民实边”政策才真正使晋方言势力向北扩展。而清时的“走西口”、“下云中”更是促进了晋方言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呼和浩特汉语方言。本文分析呼方言的语法、词汇和语音系统,描写其有别于普通话的特点。
一、词汇系统
(一)基本词汇。其与普通话的大体一致,如,“爸爸”、“桌子”等。
(二)常用词汇。它与其他地区的晋方言极为相同,但与北方多数方言差异较大,如,把普通话的“屁股”叫为“豚子”,“顶棚”叫为“仰尘”等等。
(三)古语词丰富。每个汉语方言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古语词。一些人认为同北方方言一样,呼方言所保留古语词的现象比较少,其实不然,它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虽然古语词的语音逐渐有变,甚至语义也不再一致,但是其所承载的文化得以保留,这也体现在呼方言中。“瞎汉”是古语词,最早现于元代石君宝的杂剧《曲江池》中:“姐姐,我瞎汉跳渠,则是看前面便了”,有笨拙的含义。呼方言也把笨拙的、没本事的男性称为“瞎汉”,且读音和普通话的差别不大。
(四)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呼和浩特地区的词汇是此地蒙汉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有很强的地域特点。例如:“一马平川”、“平川野地”都与土默川的广阔田地有关。“粗蹄笨胯”是指牲畜肥壮,与土默川平原原来的“风吹草低见牛羊”有关。
二、语音系统
呼方言和普通话一样,也有自己的一套语音系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呼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基本一致。而所谓基本一致,是指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方面绝大部分是相同的,但有一定的差异性。
(一)方言声母系统。方言有19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这些声母如表一所示:
普通话声母和呼方言声母的主要区别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普通话舌尖前音声母“z、c、s”舌尖前音声母“zh、ch、sh”有区别。例如“诗(shi)人”和“私(si)人”有明显的区别,而呼方言的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是无分别。
2.呼方言比普通话多了一个特殊的声母,即[v],凡是带这个声母的音节,都是普通话的零声母音节。[v]是普通话韵头是“u”的合口呼零声母音节,例如,娃、玩、位、王、物等都读[v]声母。[v]声母是口形较闭的唇齿音,即上齿抵住下唇而成音。
3.普通话的[?]声母是卷舌音,而方言读则不卷舌,读舌尖前浊擦音[z],例如:然[zan] 、仍 [z?n]。当“子”放在一个名词之后时,读作[?],如“女子”、“桌子”、“盆子”等。
(二)方言的韵母系统
表二 呼和浩特方言韵母表
呼方言有个韵母33,如表二。而其韵母和普通话韵母的主要区别,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没有后鼻音韵母,它们分别并入前鼻音韵母;没有撮口音 [yn],它同[u?]发作un;往与屋读作[??];由于没有卷舌音“zh、ch、sh”,所以没有?音;把[uai]与[uei]合为一个音,即[ui],如,“坏”与“会”。
(三)方言的声调系统。呼方言有平声(44)、上声(51)、去声(24)和入声(?22)四个调类。与普通话相比,呼方言的声调具有以下特点:平声不分阴平和阳平,古平声的清声母和浊声母无分别,都读作平声;古上声的全浊声母仍读上声,不归入去声;古去声与方言的去声一致;普通话把古入声分派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中,而呼方言则保留入声。
三、语法特点
(一)呼方言的词法和句法与普通话基本一致。 (二)具有大量的词缀,从而丰富了派生构词。如词缀“忽”、“圪”等构成了“忽摇”、“忽抖”、“圪都”、“圪落”……(三)构词形式丰富,有着丰富的分音词、逆序词和叠音词。(四)呼方言与普通话使用不同的语气助词。呼方言的陈述句、疑问句常常用“了”、“呀”、“哇”、“啦”等来表达语气,而普通话则多用“了”、“吧”、“吗”。例如:呼和浩特方言说“干啥个呀?”或“不要玩啦,下午看会儿书哇。”而普通话却说“干吗?”或“不要玩了,下午看会儿书吧。”
综上所述,呼和浩特的历史地理、社会环境、人文对方言形成和使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造就了其所涵内容范围广、包括类型多的特点。本文仅是简要地介绍了呼方言的词汇、语音和语法系统。希望在帮助人们了解呼方言的一些内容和在方言正音上起到一点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文忠,梁述中.大同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6.
[2]刘文秀,刘晓冰.呼和浩特方言辨正[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3]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