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蔡金花
一次,在五年级一班听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金色的鱼钩》。之所以说这节课特别,是因为这节课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自己设计教学环节,自己制作PPT,自己主持讲解。语文老师坐在教室的后面,偶尔点拨几句。
听这位语文老师说,本学期他们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大胆地将讲台交给学生。全班学生分成了7个学习团队,每个团队6个人,轮流主讲,老师只适当做课前指导和课后评价。
这天负责上课的是第4团队。上课铃响,6名同学一字排开站在讲台上,没有胆怯,没有忸怩,脸上带着自信和兴奋的神情。一名学生操作着电脑,随着跳跃的动画形象和字幕提示,团队进行自我介绍后进入课堂学习。
一、导入文章背景
1.听写词语。听写完毕后,每一排同学自后向前收齐,三名“小老师”当堂批阅。
2.出示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齐读,导入新课。
课后我问他们:“你们怎么会想到用《七律·长征》做导入?”学生说:“《七律·长征》是四年级时学过的,印象很深。《金色的鱼钩》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故事,让同学们先回顾《七律·长征》,能更好地进入本文学习。”嗬,跨年度整合教材,孩子们了不起!
二、学习过程既兼顾双基,又注重理解感悟

1.出示本课生字词,领学字词。此时批阅听写词语的同学已批阅完毕,回到讲台。
2.出示投影:阅读课文,体会感悟。提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长满红锈的鱼钩为什么是金色的?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对他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后争相发言,“小老师”随机点评。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金色的鱼钩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理清文章脉络。依次板书:做鱼钩、用鱼钩、藏鱼钩,并以投影辅助。
4.出示投影,再读课文,做好批注。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并有感情地读一读重点文段。
三、当堂训练,读写结合
1.回归全文,复述课文内容,完成训练题。出示投影:
这篇课文运用了(〓〓)描写、(〓〓)描写、(〓〓)描写、(〓〓)描写等手法,塑造了(〓〓)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我们为老班长(〓〓)和(〓〓)的革命精神而深受感动、鼓舞和震撼。
2.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出示投影: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
3.熟读课文后再次思考,出示投影: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我这样做是想(〓〓),是想(〓〓)。
4.读写结合谈感受。一位学生出示自己写的一段话: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都应该明白,战争时期革命前辈们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很大代价。如今的我们快乐地成长,是否想过在很久以前的同一片土地上,红军战士带着坚强的心和磅礴的力量所进行的奋斗。在这一片他们挥洒过热血的地方生活,才能明白这和平的环境来之不易,才能知道如今的生活多么美好!
四、拓展阅读,让课堂更加高效
1.速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七根火柴》和《血染行军路》,并将感受和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
2.全体同学起立,随音乐齐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伴随着音乐,孩子们的情感已达到高潮,这堂课到了这里也应该结束了,但是“小老师”们没有忘记上课伊始的听写任务。负责批阅听写的“小老师”上台及时反馈了听写情况,总结了听写中存在的问题。这时第4团队的6名学生再次站上讲台,接受全体同学的点评。大家的点评有的侧重于所学内容,有的侧重于“小老师”的台风,毫无保留。“小老师”们居然都能虚心接受,其中有个刚才显得颇为自得的学生,此时虽然有点脸红,却是心悦诚服的表情。
这堂课加上大课间时间提前开课,用时接近1个小时,孩子们却毫无倦意,全都参与到学习当中,兴致勃勃,意犹未尽。听语文老师说,从前一天中午开始,负责领学的团队的学生就凑在一起,利用自习课和课间时间,研读教材,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共同商量这堂课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下课铃响过,又有几个孩子迅速凑在了一起,原来他们是第5团队的孩子们,明天将由他们领学新的一课——《白衣天使》。
听了这节课,我觉得教师确实应该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呼吁,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然而我们却总是不放心把讲台交给学生。李希贵校长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中指出——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教育是发现,是唤醒。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海特级教师倪闽景在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八个预言》的报告中说,生产者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成为一个生产者,有自己的设计和创新,他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作品,就会产生生产者的快乐,而不是做作业的负担。老师更多的责任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与平台。
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不同,不能强求一致。语文课堂教学也有多种模式,学生主宰的课堂仅是多种方式中的一种。不管哪种教学模式,我们评价的标准都应该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了落实。这节课可谓是一节合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好课。
精彩在课内,积累在课外。课堂上的语文老师之所以能退到教室一角轻松地观看,是因为在上课之前,孩子们做的PPT他都已看过,也提出不少修改意见,尤其是引导学生做了大量相关资料的研究,共同探讨了“如何读懂一篇文章,五年级的孩子需要从哪些方面有效掌握一篇文章”等问题。这不,一下课,又有很多同学围在了老师身边专心讨教呢!学生能如此渴求知识,为师者当满足矣!
(本栏责编 莫 荻)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践行STEM理念,构建物理高效课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首次接触物理、奠定基础的阶段。文章作者在物理教学中践行STEM理念,让学生在多重知识领域中学习物理知识,遨游于知

  • 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改下提升学生

    陈星星【摘 要】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持续进步,小学教育已经逐渐变成目前我们国家十分重视的对象之一。语文课程属于一门基础性课程,对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