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位吹歌研究综述

耿瑶传统的子位吹歌以管子为主奏乐器,配以唢呐、笙、笛、鼓、锣等。演奏时根据所奏曲调的种类或习惯奏法的不同而异,声音高亢宏亮,旋律多变化,风趣热烈。吹歌主要用于婚、丧、喜、庆等民间仪式中,其中“吹歌会”是农民从事的音乐团体,经常演奏的曲目有《放驴》、《打枣》、《万年欢》、《一支花》等。改革开放以前他们较为正式的演奏,本村有婚、丧、喜、庆时,他们互相帮忙不收取任何报酬,被请到外面去演奏时收取一定的报酬,随着时代发展,吹歌会不断扩展活动范围,更新曲目,完善技艺。
1996年,文化部将子位镇命名为“中国民间音乐之乡”。2006年,子位吹歌成功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河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工作中,定州市子位镇获“河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2008年,子位吹歌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张占民、王如海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充分说明了子位吹歌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和重要性。
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子位吹歌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知网和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中对关于子位吹歌的文章进行了搜索,发现对于子位吹歌直接或者间接介绍与研究,仅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在这里对有关子位吹歌研究文章进行一个小结。
一、研究萌芽期(1952年~1965年)
关于此阶段的研究成果,只有一项。子位吹歌最早的文章出版在1952年,由杨荫浏、曹安和记谱整理出版的《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其中对于子位吹歌吹歌会、乐队的组织、乐器、曲调、音阶形式及宫调系统等有详细的记载,另外还记录了34首乐曲。这些材料源于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请定县子位村吹歌会来到天津演出调查所得,另外的材料由后来陆续访问所得。
在20世纪50年代,杨荫浏、曹安和为民间艺人录音,这具有先创性。张振涛曾在《风起田野——杨荫浏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民间音乐考察》一文中做出评价:“刚刚拿到录音机的杨荫浏、曹安和,就把话筒对向了民间艺人,这个角度改写了历史。”但是在记录中,出现了问题,张振涛说:“这是杨荫浏第一次采访一个陌生乐种,他没有像叙述苏南十番那样表现出充分自信,记录中出现了技术错误(如笙管音位的记述部分,他在后撰的《苼芋考》中加以改正了。”
二、低谷期(1966年~1977年)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没有任何的研究成果。这场由文化领域发端的“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的破坏尤其严重。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没有人再练习吹歌,子位吹歌陷入了低谷期。
三、深入研究、保护期(1978年~现在)
1.1978年~1999年
改革开放后,子位吹歌又开始兴盛起来,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关于子位吹歌的文章有王铁锤《深受农民欢迎的定县子位村吹歌会》(1986)、王一《子位吹歌的艺术特色》(1987)、薛艺兵《子位的道路》(1989)、王志伟《弘扬燕赵乐倾诉故乡情——听河北吹歌演奏会》(1989)、刘振华《河北吹歌的形成和发展》(1991)。
在这段时期中,王铁锤《深受农民欢迎的定县子位村吹歌会》主要是对子位吹歌的介绍,王一《子位吹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从音乐本体进行分析,薛艺兵《子位的道路》主要介绍了从20世纪50年代之后,经历了40年子位吹歌的境况和变化,此时的子位吹歌已有别于传统的“音乐会”,演奏新颖的曲目顺应时代潮流,从艺术劳动中获得酬劳。文章最后留给读者一个思考,“如此追求时尚是否不利于保存传统?子位吹歌会已经沿着自己开辟的新路起劲的往前走。不知是否会有更多的民间传统乐曲追随,去效仿?”刘振华《河北吹歌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介绍了河北吹歌总体的发展、冀中子位吹歌的发展。王志伟《弘扬燕赵乐倾诉故乡情——听河北吹歌演奏会》则是就一场音乐会简单的介绍子位吹歌。
2.2000年~现在
21世纪的研究成果多了起来,有张振涛《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2002),丁咏静、马锋《小村庄走出来的大吹歌》(2006),张振涛《风 起田野——杨荫浏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民间音乐考察》(2007),齐易《从冀中“音乐会”看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些问题》(2008),苏华《笙在河北民间“音乐会”流变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调研》(2009),林茜、苗卫钟、李朋、刘向阳《子位镇的邂逅》(2009),黄春玲、李婷《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以定州子位吹歌为例》(2010),师娇《20世纪中叶“民族器乐演奏家进高校”调查研究》(2010),吴玉辉《音乐艺术奇葩——河北吹歌》(2010),黄春玲、刘超《新形势下保定区域民间艺术传承途径及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2011),刘亚辉、杨梦来《让子位吹歌吹遍五湖四海》(2011),吴跃猛《论河北吹歌中的管子演奏艺术》(2011),谢闻吉《字字乡音中,声声故土情——河北吹歌对王铁锤笛子艺术的影响》(2011),刘海滨《河北吹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2011),荣卫《王铁锤笛子演奏艺术研究》(2012),黄璟《管子在子位吹歌中的地位与作用》(2012),王晶《浅析河北民间音乐的保护和继承》(2012),芦海茹《传承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与提升高校学生素养相结合的研究》(2012),孙燕《从草根到华堂——王铁锤艺术实践与身份转换》(2013),孟建军《铁锤链打出金石之声——访著名笛子演奏家王铁锤》(2013),孙茂利《音乐本体中心特征一致性的背后意义》(2013)。此阶段的研究成果中,张振涛《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孙茂利《音乐本体中心特征一致性的背后意义》是对冀中音乐会的研究。
关于在演奏吹歌中使用的乐器的分析的文章有黄璟《管子在子位吹歌中的地位与作用》、吴跃猛《论河北吹歌中的管子演奏艺术》、苏华《笙在河北民间“音乐会”流变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调研》。在河北吹歌中,管子是主奏乐器的只有定州子位吹歌,在《管子在子位吹歌中的地位与作用》中,黄璟认为管子作为定州子位吹歌中的主奏乐器的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通过对河北省定州子位吹歌艺术学校,民间艺人的调查,探究管子在子位吹歌中的地位与作用、继承与发展。
谢闻吉《字字乡音中,声声故土情——河北吹歌对王铁锤笛子艺术的影响》、荣卫《王铁锤笛子演奏艺术研究》、孙燕《从草根到华堂——王铁锤艺术实践与身份转换》、孟建军《铁锤链打出金石之声——访著名笛子演奏家王铁锤》。这些文章主要分析子位吹歌演奏中表演者王铁锤的演奏。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中,出现了关于对子位吹歌传承与保护的文章,这与2006年子位吹歌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子位吹歌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外界对子位吹歌的关注的加强,此阶段关于子位吹歌的发展、传承与保护的文章有林茜、苗卫钟、李朋、刘向阳《子位镇的邂逅》,齐易《从冀中“音乐会”看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黄春玲、李婷《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以定州子位吹歌为例》,黄春玲、刘超《新形势下保定区域民间艺术传承途径及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刘亚辉、杨梦来《让子位吹歌吹遍五湖四海》,芦海茹《传承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与提升高校学生素养相结合的研究》,其中《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以定州子位吹歌为例》、《新形势下保定区域民间艺术传承途径及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文章对于现今保护子位吹歌都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如《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以定州子位吹歌为例》文章中提到,将民间艺术的经营依照市场导向与政府支持两者相结合的办法展开产业化的发展。从子位吹歌内部改革、外部市场开拓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综述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知,子位吹歌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虽然文革期间研究中断,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对于子位吹歌的文章越来越多,从杨荫浏、曹安和开始的对子位吹歌的研究初期的记录工作到后来学者们对子位吹歌主奏乐器、演奏家、吹歌会、传承与发展、保护等个个方面的探索,对于子位吹歌的研究在慢慢的丰富。另外通过子位吹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音乐发展的两种可能,一是顺应时代潮流,二是保持不变。而子位吹歌通过“变”更好的保持着生命力和影响力。
相关文章!
  • 论电影中舞蹈片段的重要作用

    李窦逗2000多年前的《诗大序》中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

  • 政府领导干部选拔与任用的公信

    【摘 要】政府领导干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政府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建设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近年来,我国

  • 刘兵作品

    作者简介:刘兵,1983年4月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现为“景德镇7080青年陶艺家协会”会员,“湖田瓷社”创建人之一。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先后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