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泉水“丁冬”还是“叮咚”看异形词规范化问题

    连文斌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一些家长质疑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泉水“丁冬”,家长觉得按照自己以往学习的知识,应该为“泉水叮咚”。可是经过咨询有关人员认为这两个词都是正确的。[1]笔者翻阅了相关词典,发现几本词典中都有“丁冬”、“丁东”,而无“叮咚”[2]。在汉典网查询,“丁冬”词条下,解释是“象声词。丁当声,丁丁作响,形容金属、玉器碰撞的声音,也作丁东、叮咚。”[3]而在现代汉语作品中,我们随处都可以找到使用“叮咚”的例子,如:张天翼《最后列车》:“身上悬灯似地挂着那些捞什子叮咚叮咚响。”碧野《山泉水暖》:“在一个深谷里,山风送来铁马的叮咚。”等等。那么到底应该用哪一个呢,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这几个词做深入地认识。

    一、“丁冬”、“丁东”、“叮咚”几个词在古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及多音节词的出现时间相对比较晚,最早出现的词多数都是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或者表示行为的动词,而拟声词多数都是借用基本的名词或者动词而来的。“丁”字很早就出现了,在《诗经》《尚书》等古籍中使用的例子比较多,它的基本词义是“钉子”,属于象形字。丁为“钉”的古字,钉为“丁”的后起区别字。《康熙字典》中对“丁”的解释有:“《说文》夏时万物皆丁实。丁承丙,象人心。《六书正讹》丁,虿尾也,象形。凡造物必以金木为丁附着之,因声借为丙丁字。”“丁丁”作为拟声词很早就出现在《诗经》中,形容伐木、下棋、弹琴的声音。如《伐木》中“伐木丁丁,鸟鸣嘤嘤。”毛传的解释是:“丁丁,伐木声也。”[4]而这个词的读音是“zhēngzhēng”。那么今天我们使用的拟声词“丁冬”、“丁东”、“叮咚”是什么时间出现的呢?最早是由哪个词表示的呢?下面我们对这组词在古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做一简单介绍:

    最早出现于《全唐诗》中表示金属、玉器碰撞声音的是“丁东”和“丁冬”,而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丁东”,在《全唐诗》中使用“丁东”的就有8处(以下引文只注卷数、作者与标题)[5]:

    1. 水玉丁东不可闻,冰华皎洁应如待。(485鲍溶《玉山谣奉送王隐者》)

    2.鲍壶冰皎洁,王佩玉丁东。(541李商隐《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辄以诗一首四十韵干渎尊严》)

    3. 葛溪铁片梨园调,耳底丁东十六声。(653方干《新安殷明府家乐方响》)

    4. 朱幡响丁东,相公清斋朝蕊宫。(637顾云《华清词》)

    5. 笙歌怨咽当离席,更漏丁东在画船。(651方干《送杭州李员外》)

    6. 玉钩风急响丁东,回首西山似梦中。(801刘氏妇《明月堂》)

    7. 夜久忽闻铃索动,玉堂西畔响丁东。(680韩偓《雨后月中玉堂闲坐》)

    8. 丁东细漏侵琼瑟,影转高梧月初出。(575温庭筠《织锦词》)

    这8例中有2例表示更漏滴水的声音(第5、8),有1例表示乐器发出声音或金属碰撞声(第3),有1例表示铃铛声(第7)其余4例都表示玉器撞击声。由此可见,“丁东”一词在古汉语中可以表示多种声音,不止玉器与金属的撞击声;且这个词至迟也在隋唐时期出现了,后来一直都在使用,在《全宋词》中可以找到25例[6],这些例子中,除了表示前面提到的几种声音外,还有1例表示泉水的声音(更有飞泉鸣珮、响丁东)。由于篇幅的限制,以下例子不再列出。在中国语言文字网的古代汉语语料库中,可以检索到40例使用“丁东”一词的例子,除去重复例子之外,还有38例。同时出现的“丁冬”在中国语言文字网的古代汉语语料库中可以检索到10例,除去重复例子之外,还有7例。而“叮咚”一词却出现于元明之际的小说戏曲中,在中国语言文字网的古代汉语语料库中可以检索到6例。

    从这几个词的使用环境看,“丁东”主要集中于诗、词与历史著作中,其中《全唐诗》8例,《全宋词》25例,《云笈七签》1例,《升庵诗话》1例,《清史稿》2例;“丁冬”的分布比较分散,其中《全唐诗》4例,《牡丹亭》1例,《聊斋志异》1例,《清史稿》1例;而“叮咚”主要集中于明清通俗文学作品之中,其中《金瓶梅》2例,《警世通言》《牡丹亭》《西游记》与《红楼梦》各1例。

    从上面这几个词的分布环境大致可以看出:第一,“丁东”与“丁冬”出现的时间大致都在隋唐时期。而“叮咚”一词却出现于元明之际,出现的时间比较晚;第二,在古汉语中,这几个词都可以表示滴水、金属、玉器撞击的声音、乐器声或者其它物体敲击发出的声音,这组词的词汇意义相同。第三,“丁东”,主要用于主流文学之中,而“叮咚”一词自从产生之后就用于通俗文学之中,“丁冬”一词处于二者之间,既出现于主流文学之中,也见于通俗文学之中。由此可以看出,这几个词在语体色彩方面存在着差异;第四,“丁东”除了拟声词外,还可以作形容词,表示瘪塌貌。如清代褚人获《坚瓠补集·嘲齆鼻》:“虽是五官毕具,可怜鼻不通风。印堂底下瘪丁东,五味馨香难哄。”由此可见,在古汉语中,这组词是同音同义而语体色彩不同的一组同义词,每个词使用的语体环境不完全相同,因而它们有各自存在的理由。

    仅仅从这一组词还找不出发展规律,需要另外考查一组词。在《康熙字典》中,对“丁东”一词有这样的解释“丁东,声也。凡玉佩铁马声皆曰丁当。当东二音古通。”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丁当”一词做必要的考查。在古代汉语中,丁当又写作“玎当”“叮当”,与“丁东”一组词一样,都可以形容金属、玉器碰撞的声音,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是“丁当”,在中国语言文字网的古代汉语语料库中可以检索到27例,其中《全唐诗》中就有12例,分布于诗词及小说等各种作品中,而“叮当”与“玎当”都出现于元明之际,在中国语言文字网的古代汉语语料库中,“叮当”可以检索到46例,“玎当”仅仅可以检索到3例,这两个词仅仅出现于通俗文学中。

    从“丁东”与“丁当”这两组词出现的时间看,我们可以找到共同的规律:这两组词中最早产生的“丁东”、“丁冬”与“丁当”几个词都出现于隋唐时期,这些词都不带口部;凡是带口部的“叮咚”与“叮当”都出现在元明之际的通俗文学中。

    二、 “丁冬”、“丁东”、“叮咚”几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根据中国语言文字网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检索到的数据,“叮咚”一词可以检索到9例,“丁东”一词可以检索到1例,而“丁冬”一词为0例。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丁当”、“玎当”、“叮当”这组异形词中,在现代汉语语料库中,“丁当”一词可以检索到2例,“叮当”一词可以检索到45例,而“玎当”一词为0例。由上述检索数据可以看出:第一,在现代汉语中,人们习惯于接受带有口部的拟声词,不带口部的拟声词很少使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使用“丁东”“丁当”等不带口部的个别例子是受古汉语的影响而残留下来的;第二,分析检索到例子,可以发现,“丁东”、“丁冬”与“叮咚”几个不同形体的词语不仅在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意义完全相同,而且它们色彩义方面的差异也完全消失了。在现代汉语中这组词由古汉语中具有语体色彩差异的同义词变成了同音同义的异形词,同样的情况也出现于“丁当”组词中。

    三、 对“丁冬”、“丁东”、“叮咚”一组异形词的处理意见

    在汉语普通话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古语残存以及使用者习惯爱好、语言修养方面的差异等原因,语言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合规律的分歧和混乱现象。“丁冬”、“丁东”、“叮咚”这组词就是典型的异形词,在古代,它们之间还有语体色彩方面的差异,适用于不同的语体,同时“丁东”除了拟声词外,还可以作形容词,表示瘪塌貌。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从元明之际“叮咚”一词出现之后,人们习惯于运用“叮咚”来形容金属、玉器碰撞及水流等等的声音,在现代汉语中基本上都使用这个词作为拟声词,其余两个词形很少使用。在中国语言文字网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中“丁东”一词只能检索到1例,作为形容词的“丁东”没有见到1例,而“丁冬”一词找不到1例。这足以说明在这组异形词中人们习惯于使用“叮咚”。如果几个异形词在感情色彩、语意轻重、范围大小、适用对象、固定搭配等方面存在差异,各自能够传达人们不同的表达需要,那么这样的词语在语言中就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这样的词语不能也不需要统一。而“丁冬”、“丁东”、“叮咚”这组词在现代汉语中完全属于同音同意的异形词,没有任何表意方面的差别,只能增添人们的记忆负担,导致使用混乱。换言之,这组词“词汇意义相同、语法功能一致,加上语音的完全等同,从口语角度而言这些词语便可演化为一个词。因而同音同义词的存在就是一种冗余,其积极作用并不大。”因此属于规范统一的对象。

    如何处理这类异形词,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首先要考虑通用性原则,根据科学的词频统计和社会调查,选取公众普遍使用的词形作为推荐词形。据中国语言文字网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检索到的数据和众多家长对这两个词形的普遍反映,“叮咚”一词完全可以作为这组异形词的推荐词形。而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普遍使用“丁冬”一词,与广大群众的使用习惯不太一致,造成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笔者对此提出疑义,个人觉得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依据群众的使用习惯采用“叮咚”词形会更合适一些。

    参考文献:

    [1]李晖《泉水“丁冬”还是“叮咚”?》《齐鲁晚报》2011-06。

    [2]参见《汉语辞海》: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81页;《辞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8页;《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52页。

    [3]汉典[DB/OL].http://www.zdic.net/z/14/kx/4E01.html。

    [4](清)张玉书撰,冯涛主编《康熙字典》,现代版1998年版。

    [5]曹寅、彭定求、沈三曾等《全唐诗》,中华书局2003年版。

    [6]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2009年版。

    (作者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相关文章!
  • 谈小学高年级语文写作阅读一体

    摘 要:在“读写工程”下,强化“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构建读写共融一体的语文课堂是贯彻核心素养理念的一个创新之举。本文基于小学高年级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积“小流”,成写作素材之“江海”

    叶学梅【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地积累写作素材。通过吸收文本精彩内容,关注网络媒体信息,记录生活中的精彩片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