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转换

陈运普 黄倩 郭琛琛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 主要矛盾 实质
作者简介:陈运普,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黄倩、郭琛琛,三峡大学,法学学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054
社会主要矛盾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关系,对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正确认识和把握,可以在判断发展形势与制定国家方针政策方面得到科学的指导。而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高度概括,尤其对已经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做出了重大的政治论断,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得以充分展示,从而便于我们以此为依据来认识新时代并实践新要求。一、如何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时,对这一变化进行正确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主要矛盾转换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认为,人们的需求是有层次之分和顺序关系的,首先要满足生存需要,在此之上才有发展需要,进而升华到享受需要。而人的需要时刻处于变化之中,无论在数量和质量、横向与纵向等方面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且这种变化发展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数量上来看,必需品对人们的生活极其重要,但它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不断进步是决定它的数量得以提升的關键。从质量上来看,“需要的范围,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一样,本身是历史的产物”,“由于人类自然发展的规律,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需要是有上升规律的,它具备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一个需要满足后,会成倍地冒出来其他的需求;二是新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比原来的问题复杂好多倍。越是高层次的需要,里面精神的因素越多、越复杂。
(二)改革开放后党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的逐次实现是主要矛盾转换的实践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发展的战略性目标,通常称之为“三步走”。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的行动中,该战略目标被逐一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总体上解决温饱问题即生存需要问题,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使我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彻底解决了人民生活方面短缺问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质量提升。今天的中国已经非常接近或者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引起社会发展在总体量变的基础上的部分质变。与此相适应,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是人民永恒的目标,且随着时间推移其需求范围和需求品质也持续上升,不仅是物质文化生活,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等各个方面都保持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
(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党的奋斗目标
自党的十八大形成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来,党就明确提出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紧紧围绕着人民群众的期盼执政实策,密切关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变化。改革开放已经将近40年了,国家在这段时间内的飞速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社会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当然,需求结构也因此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人民从原来对物质生活的简单追求上升到对美好生活的追寻向往,这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特点,尤其期盼在教育、医疗、收入、社会保障、居住条件甚至精神生活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提升,获得更多更好的收益与保障。基于以上事实,下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应对国家现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准确把握,尤其重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对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举措进行创新和改进,以激情奋斗的精神面貌和前进姿态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往直前。这也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人民群众的关心和负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依靠人民的决心,继而以人民为中心制定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是党和国家努力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二、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变的实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已然发生,其实质反映了我国现实状况的历史性变革,具体集中在这几方面:一个是从“落后”状态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状态,一个是从“社会生产”阶段转变为“发展”阶段,一个是从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种转变既体现出了两者从表述上来看呈现出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又反映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具备的时代特色与战略眼光。
(一)从表述上来看,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存在理论上的深层递进关系
尽管表述语言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两者仍是基于同一高度来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具体来说:两者都以物质基础作为首要目标来发展经济,都对人民的实际需要进行紧密关注,都从需要和满足两方面之间进行平衡,同时都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综上所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从表述上来看是递进和接续的关系,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现实的直接反应。
(二)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实际情况,用“落后”一词显然不够准确
我国在现阶段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在多个领域也追上了世界水准并取得了领先的地位,从整体的生产力来看已居于世界前列。因此对于我国生产力的现状,用“不平衡不充分”来进行表述更为贴切,这样既能显示出我国生产力水平所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仍存有较大上升空间的事实,又能体现出当前的发展格局与生产状况中暴露出的结构性矛盾。
(三)“社会生产”阶段已经成为过去,用“发展”一词更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所以在表述社会主要矛盾时用到“社会生产”这一概念。而如今距离改革开放已经近40年了,中国经过了飞速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水平得以提升,从发展理念上来看,社会发展的重心也从经济发展转向全面发展。当然,实现全面发展必须要以经济发展作为根基,但从具体内容上来说,全面发展既包括了经济发展,又涵盖了体制机制、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文明素质等方方面面。同时,全面发展中的经济发展也从量的积累转变为质的飞跃,尤其是当前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这五大内容。从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只追求生产发展必然难以满足人民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需求,所以说用“发展”的概念来理解时代背景下的社会进步更为准确。
(四)当前人民的实际需要日益丰富,仅仅用“物质文化”进行判断是远远不够的
改革开发几十年,中国经济也实现了飞速发展,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其需要也逐渐发生变化,准确地说是从统一追求转变为个性化追求、从单一追求转变为多样化追求,所以说人民的实际需求趋向于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有鉴于此,用“美好生活”进行表述可以更加清楚地表达人民除物质需要外的制度需要和精神需要,以及对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美好向往。三、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变
(一)把握变与不变的统一
尽管从形势上来看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但不表示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是错误的,更进一步说,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旧保持这一状态。也就是说,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并没有改变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为此,应对“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进行正确把握,最基础的就是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进行牢牢把握,同时继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有鉴于此,我们应认真看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来制定发展政策。只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制定出全面合理的方针政策,从而真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才能够实现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新发展理念的确立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事物的发展往往起源于矛盾的产生,因此社会也是在矛盾中不断前进的。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应地国家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些变化都对党和国家接下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国家应对新矛盾有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顺应新形势,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为指导思想来施展作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特别是要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进一步深化,以推动高质量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还应做到: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进行完善,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健全法制建设,在实践中促进社会走向公平正义;大力推广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确保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能够实现;全面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提高各方面的保障,完成脱贫目标;对社会治理过程进行强化和创新,使人民在安居乐业的氛围中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从而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构建现代化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國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10-27.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