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互动生成的智障儿童数学课堂教学

孙键
“生成性”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显著特征,也是现代课堂的迫切要求。针对智障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感官的感受性普遍较差的特征,如何提高课堂的互动生成与教学效率,达到能提高他们最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初步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最基本数学问题的目的,谈谈我的具体做法和思考。
一、展现生活原型,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新课程标准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抽象而枯燥的学科,但数学教学一旦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必将充满生机和活力。仔细想来,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如:去商场、菜市场购物、出生年月、门牌号码、公交车的编号、打电话、人民币的币值、尺、秤的度量值等等。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智障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展现这样的生活原型,会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对低年级智障儿童而言,“现实”情境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事和物。
新课程观认为:课堂是在教师有价值的引领下,由教师、学生、文本互动生成的。如果在课堂上真正让学生成为自我建构的主人,那么一定会在互动的过程中生成许多有价值的资源。作为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互动的过程既是个性充分张扬的过程,又能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而不是盲动,如教学8的组成时,学生通过摆小圆片,在饶有兴趣的状态下,个个动手先数出8个圆片,然后把8个圆片分成两份,不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1和7、4和4、2和6、3和5……。到第二天复习提问时就连少数后进生也能说出2到3个8的组成算式。
二、引入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由于智障儿童的注意缺陷表现十分明显,注意很难集中,稳定性很差,要实施有效的教学互动,课堂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的,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应该关注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使互动有基础。互动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方法生成智慧,态度生成人格。游戏也是智障儿童最喜欢的活动,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和生活的组成部分。利用这一特点,把游戏引入到数学教学中来,让智障儿童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从而轻松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如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带领学生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让学生自己推荐当老鹰,当母鸡的同学,剩下的当小鸡,游戏前数一数,当小鸡的有多少小朋友,每当老鹰叼走一只小鸡,我让学生数一数还剩几只小鸡。谁会列算式的,大家全神贯注,手、眼、脑并用,列式正确,记忆牢固。在愉悦的游戏中,学生们轻松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喜悦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成了数学教学改革试验的口号。目前的数学知识,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实在太少,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演绎数学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教学第十册“连续进位加”时,针对智障儿童思维直观具体,抽象概括思维发展很缓慢,长期停留在较低发展水平上的实际状况,我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新开张的百盛超市摆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任你选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同桌商量一下,你们要买哪两样商品,并笔算你们需要多少钱?”我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学生做题时也兴趣盎然。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培养学生自觉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和认识实际生活的意识。
其次,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因素,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测量身边的实物,有的同学测量文具盒的长和宽,有的测量课桌面的长,有的测量铅笔的长,有个同学甚至拿着短尺测量黑板的长,我没有制止他,而是启发他们根据学过的知识想办法解决。大家七嘴八舌可热闹啦:“用尺子,一把一把接起来”、“用长尺量”、“把三角板接起来量”,学生根据自己想的办法量,感受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又如:认识人民币后,让学生做模拟买卖商品的游戏,双休日跟爸爸、妈妈到市场上去买菜等。此外,我还补充“面向现实”这方面的内容,积极探索构建生活数学的数学体系,开设“生活数学”系列学科活动。如:开办小超市、开办小银行、食堂小会计等,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真有趣。
“生成性”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般采用两种策略促进课堂中的互动生成,一是捕捉挖掘学生生成中有价值的信息;二是教师在问题的关键处有意设置疑问。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单有追求“互动”的意识还是不够的。学生互动了也等于自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作为互动过程中的主体,如果缺少教师的引领,往往是迷失目标的、无意识的。而真正有效的互动,说到底还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生命旅程。在这一旅程中,我们应时刻受到预设目标的关照,时刻受到发展目标的引领,在遵循智障儿童的心理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的互动过程中,充分地感知,充分地思考,充分地抽象,实现由内化到外显的飞跃。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特殊教育中心)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