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教育”理论谈幼儿良好审美习惯的培养
内容摘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以“生活即教育”为核心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生活原有的,生活必需的教育。教育以生活为前提,教育包含于生活之中,教育与生活两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爱模仿,所以幼儿时期是良好行为审美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良好行为审美习惯的培养需要融入一日生活,在生活教育中给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生活教育 行为审美习惯 幼儿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人的重要审美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在六岁之前就养成了。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儿时期是审美习惯养成的最重要时期,这时期培养得好,自然而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如果培养得不好,小时候养成的坏审美习惯难以改变,会给人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可见,幼儿时期良好行为审美习惯的养成为幼儿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良好的行为审美习惯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对幼儿良好审美习惯的培养任重道远。幼儿老师需要学习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将良好审美习惯与生活教育相融合,在生活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审美习惯。
一.基于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审美习惯
幼儿园是孩子们首次离开家庭,踏入的第一个小社会。离开了家长的包办代替,为了使幼儿很好地适应幼儿园,养成良好的生活审美习惯势在必行。在幼儿园,幼儿需要学会自己穿衣、吃饭、如厕。从不会生活自理到学会生活自理,再到养成良好的生活审美习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
良好的生活审美习惯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也渗透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儿能力欠佳,特别是小班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发展得不够完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较弱。老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特点,把教育融入一日活动中,进餐、午睡、游戏都是教育契机,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富有趣味的游戏,朗朗上口的儿歌,手把手的指导,帮助幼儿提高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审美习惯。
除了最基本的吃饭、如厕等生活审美习惯以外,还有良好的卫生审美习惯、起居审美习惯、与个人生活有关的行为审美习惯等,都需要在生活教育中培养。卫生审美习惯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教师通过故事、游戏、儿歌、图片有趣多样的形式引导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老师告诉孩子讲卫生、爱清洁的好处,教孩子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对于能力弱一点的孩子可以手把手地示范,每天饭前便后提醒幼儿洗手,帮助幼儿养成审美习惯。
幼儿时期是身体迅速成长的阶段,良好的进餐饮食审美习惯有助于幼儿健康茁壮成长。许多幼儿进餐审美习惯较差,在家边看电视边吃饭,甚至需要家长追在身后喂饭。部分幼儿在幼儿园十分挑食,出现吃东西注意力分散、用餐时间过长、米粒撒得到處都是、随意倒掉饭菜、等着老师阿姨喂饭等问题。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重视做中学,主张在行动中养成良好审美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良好审美习惯。老师寓教于乐,通过歌曲、故事告诉幼儿均衡营养的重要性;通过情景游戏,引导幼儿给娃娃喂饭,从而学会自己吃饭;通过劳动游戏,选出小小值日生擦桌扫地,教育幼儿尽量保持餐桌整洁。幼儿园种植区里,每班幼儿拥有一小块菜地,老师请幼儿收集各种蔬菜瓜果的种子,带领幼儿松土、播种、浇水,观察蔬果的成长过程,等蔬果成熟后一起采摘,体验收获的快乐。幼儿亲自参与了种植,见证了蔬菜生长的过程,体会到了种植的辛苦。到了用餐时间,孩子们积极性很高,珍惜粮食,不随意浪费食物。老师将教育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教育幼儿,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审美习惯。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学生做的事,老师得自己先做到;要学生学的知识,老师得一起学;要学生守的规则,老师得共同遵守。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给幼儿一滴水,自己需要有一桶水,且以活水最佳,所以教师自己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并且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才能教授学生。幼儿是班级的主人,老师以儿童为中心,班级公约与一日常规由老师和幼儿一起制定,老师带头并监督幼儿遵守规则。老师在幼儿眼里是代表着权威,是幼儿十分崇拜的对象。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可塑性强,爱模仿,老师作为他们亲近的重要他人,是幼儿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所以,老师更应该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注意一日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为幼儿展现良好的生活审美习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幼儿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地影响孩子。老师爱清洁,讲卫生,经常能保持教室的干净整洁,从而引导幼儿保持整洁,整理物品。老师引导幼儿不乱扔垃圾,学会整理自己的小柜子,把衣物叠放整齐,物品摆放有序。在幼儿午睡时,许多老师要求幼儿立即入睡,自己却依然高谈阔论,发出很大的声音。老师从自己做起,保持安静,降低音量减少走动,为幼儿创造安静的午睡环境,引导幼儿摆放好鞋子,整理完衣物,尽快安静入睡,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审美习惯。
幼儿生活经验不足,能力欠缺,老师应明确幼儿在不同年龄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与侧重点,面向全体的同时尊重个别差异。老师在向幼儿提出要求之前,要事先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做到合适合理。老师把幼儿看成发展中的个体,根据幼儿能力发展逐步提高要求,循序渐进。好审美习惯的养成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育自然而然要跟随着教育不断改善。生活即教育,生活无处不在,教育也无处不在。幼儿良好的生活审美习惯来基于生活,完善于生活。
二.源于生活,培养良好的交往审美习惯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未来的生活需要适应社会的能力,而社会适应能力在一日活动的交往中获得。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交往体现在各类游戏中。在课程游戏化的大背景下,幼儿在园游戏的时间明显增加。教育源于生活,游戏也源于生活。幼儿在游戏中自由自主,有着积极的情绪体验,丰富着生活经验,尝试着社会交往。
在自主性游戏中有各种各样的店铺,孩子们在不同的场景里担任着不同的角色。蛋糕店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游戏区域之一,孩子们用半成品材料制作蛋糕点心,为蛋糕点心分门别类,制作价目表。游戏中,蛋糕店的小营业员们热情地招呼客人,大胆与客人交流,介绍店里蛋糕点心的新品种,吸引更多顾客。大户外游戏中,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两个孩子在争抢一个轮胎,互不相让。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可以自己协商解决问题,最后达成轮流玩的协议。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摔倒,小伙伴们赶紧告诉老师,围上去关切询问。室内区域游戏中,同一个区域的幼儿共享一种玩具,孩子们逐渐学会了不独占玩具,大家一起玩。在各种游戏中,幼儿学会了交往,学会了与他人分享物品,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幼儿通过自主性游戏,区域游戏,户外游戏等形式,感知、体验、模仿、经历、尝试良好的交往行为。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中学会了说“你好”、“欢迎”、“感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在生活化的游戏中学会了照顾弱小、帮助他人;在生活化的游戏中学会了分享与谦让,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交往审美习惯。
三.高于生活,培养良好的学习审美习惯
学习是幼儿园生活的重要部分,幼儿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审美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本领时不随意离开座位,保持安静,认真听讲,积极动脑,大胆举手发言,操作中遵守规则,独立思考,不懂就问都是良好的学习审美习惯。在此基础上,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能使幼儿的思维更加发散、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幼儿充满好奇心,喜爱探索生活中的新奇事物,幼儿的学习是一个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幼儿在草地上发现一株蒲公英,孩子们一下子被蒲公英毛茸茸的可爱外形吸引了。有的孩子还不认识蒲公英,问小伙伴这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长着毛。认识蒲公英的孩子自豪地说给大家介绍。不一会,一个孩子指引我看一只瓢虫,大家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立即围着瓢虫观察,数着瓢虫背上的黑点,猜测它是几星瓢虫。新鲜事物、新奇现象是幼儿学习的强大驱动力,幼儿回归生活、高于生活才能有所发现。在幼儿产生兴趣,提出疑问时,老师应充分肯定幼儿善于发现问题、愿意思考的行为,然后引导幼儿寻求答案。老师根据幼儿对蒲公英和瓢虫的浓厚兴趣,制定了微课程主題,带领幼儿查找图片、搜索资料、观察记录、开展讨论、得出结论,形成了“蒲公英的花和种子”、“蒲公英的作用”、“瓢虫身上的点”、“瓢虫的益害”等一系列活动。幼儿在活动中是学习的主人,在主动学习中养成了善发现、爱思考、会探索的良好学习审美习惯。
幼儿对各种新奇事物具有非常浓厚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望,老师和家长应该呵护童心,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面对孩子源源不断的提问,应保持耐心,用合理的方式回应和引导。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方式,幼儿更倾向于在看一看,做一做中获得经验。因此,老师应多给幼儿多提供用眼观察,动手做的机会,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审美习惯。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时期良好审美习惯的培养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幼儿教师,应抓住幼儿审美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交往、学习审美习惯。良好审美习惯的培养需要落实在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将好审美习惯养成教育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为幼儿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
[2]戴兴华.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审美习惯[J].读写算,2012(81).
[3]麻媛.更新观念搞好学前教育[J].中外交流,2018(36).
[4]王晓红.以陶行知思想指导幼儿行为审美习惯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6(8).
[5]井小花.浅谈幼儿良好行为审美习惯的培养[J].教育界,2016(2).
[6]刘丽娜.培养幼儿行为审美习惯的几点小策略[J].未来英才,2016(1).
(作者介绍:陈云婷,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方向;工作单位:昆山市高新区鹿城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