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语文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大声疾呼,奔走相告,希望国人重拾那一份爱语文的情怀,徜徉在那浩如烟海的语文世界里,去领略语文带给我们的精彩魅力,将人文性还给语文。
【关键词】语文 悲情 情怀
语文可以让我穿越古今,神游中外:可以让我为《广陵散》的绝迹抱憾终生,亦可以为这天籁之音神思妙想;可以让我替梁祝的悲剧扼腕叹息,亦可以让我为纯真的爱情而羡慕不已……她常常让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让人心动不已:或为之开颜,或为之神伤;或为之振奋,或为之憔悴。她这么令人着迷,令人神往,为什么说她是悲情语文?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缘于一次调查,我问学生:“最喜欢的学科是什么?最讨厌的学科是什么?最有趣的学科是什么?最难学的学科是什么?最没意思的学科是什么?”学生的答案里都没有语文这一科,当时我看了,不禁哑然失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觉得很是悲哀。是什么原因让语文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让语文老师没有了一席之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虽说素质教育也已推行了几年,但摆在社会、学校、家长、老师、学生面前的实际问题是谁的考试分数高,谁就是高考的佼佼者,谁就是高考的宠儿,全国多数高等院校也无疑是惟分是举,差录取分数线一分,用我们家乡话说:“你就死在坎坎脚”了。这样一来,为了追求录取率,各所中学几乎是急功近利,每节课偏重于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语文教学不缺少苦口婆心的劝学,不缺少细致入微的分析,不缺少持续扎实的读练,老师上课几乎是“满堂灌”,而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那中国文学史上的美文,被老师一篇篇地“肢解”、“解剖”。但所有这些并不能催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明显的结果。
孙犁的《荷花淀》,一开始上课,老师就问这篇文章分为几部分,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并且很少留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老师嘴里念,学生埋头记,记完下课,这篇课文也就基本结束了。至于里边那优美的描写:“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她与朗月、薄雾、清风、荷花、荷叶的美景浑然交融,构成了水天一色、空蒙淡雅的梦幻般的银白世界。这些本身具有自然美感的意象把读者带入一种纯美的意境。作者有意将人与荷花、荷叶融为一体,使人领略荷花淀无限美感的同时,深入地把握了其内在的精魂,这不仅仅是一个如诗如画的劳动场景,其中更夹杂着女人对深夜未归的丈夫的无限情思,以及白洋淀人民对如诗生活的珍惜。这些,老师在课堂上根本不引导学生去赏析,说实话,也无暇顾及。
上文言文课,更是枯燥乏味,一篇文言文,重点讲解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讲完了,也就结束了。如《祭十二郎文》,“字字是血,句句是泪”,韩愈对侄儿那至真至情的亲情,感人肺腑的思念,在强调文言知识点后,已荡然无存。这样一来,语文的美感在何处?只是一些干巴巴的结构分析,何来美感可言。学生听了几堂课后,无从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索然无味,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景:睡觉的睡觉,解题的解题,看课外书的看课外书。一问,说:“学不学,都一样,考试又不考课本上的。”记得曾看过这样一封学生来信:“高考语文我赢了,但我不会去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我要感谢的是《平凡的世界》等等中外名著和《读者》《收获》等优秀杂志。”信中还写道,如果按老师的要求去学习语文,那么高三毕业生的语文水平和初三毕业生是没有区别的。
除了上述应试教育背景下语文教育自酿的苦果外,社会偏见也是陷语文于尴尬境地的重要因素。记得一次开家长会,每位科任老师都介绍自己这一科目的特点,怎样设计教学,学生怎样学习,会后,其他的科任老师都被家长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只有语文老师孤独地坐在那儿,心里真不是滋味。对于一个华夏儿女,最起码的伦理道德、文化修养是要有的,而这些,就是要通过语文这一学科去了解、去学习。走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四书》、《五经》,走进四大名著,走进雨果,走进莎士比亚,走进莫泊桑,真正地体会人类文明沉淀的精华,了解杰出文豪的精神世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磨砺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认识事物的能力,加深自己思考问题的深度。这些,都是语文这一学科的功劳,都是语文老师的功劳。而由于社会的偏见,这一切都被搁浅、抹杀了。长此下去,我们几千年的文明,那些先贤圣人所构筑的精神世界将要被国人忘记,甚至销声匿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不禁长叹息以掩涕兮,哀语文教学之多艰。我要大声疾呼,奔走相告,希望国人重拾那一份爱语文的情怀,徜徉在那浩如烟海的语文世界里,去领略语文带给我们的精彩魅力。
★作者简介:郑克音,贵州兴义第四中学一级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