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壁十年图破壁”

    隋坤 田亮 刘舒扬

    

    南开学校旧址,摄于2022年4月。(本刊记者 隋坤/摄)

    2022年春天,北京。

    “我伯伯的青年时代呀——”周秉德微笑着扬起脸,雪白的发卷在阳光下闪着光,“用他在家庭会议上的话说,是‘向无产阶级投降。”

    1964年夏天,中南海西花厅。

    “伯伯坐在竹椅上,天气那幺热,他气定神闲地、不紧不慢地说:‘我们周家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现在是新中国了,你们长在红旗下,但不要觉得自己没有封建的思想,这封建思想是潜移默化的,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我们要批判它,我要带领全家向无产阶级投降。”

    这句话的印象太深了,刻进了27岁的周秉德心里。“伯伯生在淮安,不到半岁过继给叔婶,从此由嗣母抚养,在私塾启蒙。他12岁离家去东北,由经济稍稍宽裕的伯父资助,去读新式小学。13岁,上修身课,老师问:读书是为了什幺?同学中有的答为了帮父母记账,有的说为了谋个人前程,只有他坚定地答:为了中华之崛起!他平时的作文非常优秀,许多被收入东北、上海的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等书中。”

    1913年春天,天津。

    “他随着伯父的工作调动,迁到了天津,报考了南开学校。南开学校的创办人严修、校长张伯苓都是爱国人士,是新式办学,他在那里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品学兼优。”

    入学后,周恩来和同学常策欧、王朴山拍了张合影。白色的长袍,白色黑边的礼帽,剑眉星目,目光炯炯。15岁的他在天津这座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大城市里,开始了周恩来的追寻和探索。

“跨界”高手

    1915年12月,有记者来南开参观,来来往往的学生令其印象深刻。他记述道:这里的学生都非常勤恳用功,而且现在寒风刺骨,大家即便穿着夹衣也不减求学热情。

    周恩来就是这群学生中十分活跃的一个。1914年,入学第二年,他就和张瑞峰、常策欧三人共同发起成立“敬业乐群会”,会内分智育部、稽古部、演说部等,从经史子集、琴棋书画的研习,到演说辩论、歌唱戏剧的训练,再到杂务财账、图书借阅,无所不包。会员从20多人发展到280多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3,一些老师也成了会友。他们的茶话会尤其受欢迎,周恩来登台表演“趣语”和“幻术”,形式类似今天的脱口秀、魔术表演,是保留节目,常常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周恩来还是南开新剧团布景部副部长。囿于当时男女不能同台演出的限制,除了负责布景外,他还在《恩怨录》《一元钱》等新剧中扮演女主角——前者一炮而红,直接促成南开新剧团的成立;后者让剧团在社会上名声大噪,应邀进京演出,大名鼎鼎的梅兰芳也来看了他们的戏。不仅如此,在南开新剧团工作多年的陆善忱回忆,当时所用的剧本,都是在各角色排演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随演随写,随排随改。如此看来,周恩来一人可堪一个创作团队了。

    会刊《敬业》也由周恩来主编。他拥有“飞飞”“翔宇”“恩来”诸多署名,写了诗歌、评论、杂感诸多文章。《敬业》创刊号上就有他风格截然不同的两首诗:

    《春日偶成(二首)》

    一

    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

    二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第一首有鲜明的政治意味,似与当时的孙袁之争有关。第二首却是“婉约派”,还出现了“相思”一词,颇有点少年心事了。

    1914年,周恩来用笔名“飞飞”在《敬业》上连载了侠义小说《巾帼英雄》。“寂寂荒郊,茫茫旷野,时则晨星隐隐,晓雾沉沉。几处烟云,一湾流水……当此时际,远远有一少年,踯躅长堤,一青衣女子及龙钟苍头,负一巨麓随其后。”16岁的周恩来为这青衣女子取名洪飞影,设想她出身武术世家,身手出众,引出一串武林中事,写得跌宕起伏。可惜,小说只登两期就“断更”了。

    “弃坑”的“飞飞”忙什幺去了?时局已经剧烈动荡。1915年,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并称帝复辟。为了反袁,周恩来鼓动同学把学校礼堂门楣上代表袁世凯的横匾“慰廷堂”摘下来砸坏。6月6日,他在“敬业乐群会”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愤怒声讨日本侵略者和袁世凯的卖国罪行。他意识到举国上下翻涌的情绪,“一种爱国热诚,似已达于沸点”。

    面临此种情景,一名17岁的学生要怎幺做?周恩来给自己的答案是:学习,“基础立于此日,发达俟乎将来”。

    

    周恩来在南开期间留影。

    这正如同班同学陈彰琯对他的评价:他十分活泼,但更有严肃时,“在办事时认真严肃;平时爱活动,很活泼,很有风趣”。

邂逅《新青年》

    1917年,周恩来从南开学校顺利毕业,去哪里继续求学好呢?

    当时,中日之间有代培留学生协定,中国学生凡能考取指定的日本大专学校之一的,可以享受官费待遇,直到学成返国为止。这对家境贫寒的周恩来而言,是个很不错的选项。而且,南开毕业生在日本留学的很多,不少人原是周恩来的好友,他们在东京组织了南开同学会。

    1917年9月,周恩来登船赴日本。10月,进入学校补习日文,准备报考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只要能考取任意一所,他就可以得到官费学习的待遇。

    

    上图:周恩来(右一)在《一元钱》中饰演女主角孙慧娟。下图:周恩来(右)、常策欧(左)和王朴山在1914年入学后拍摄的合影。

    但是,备考很不顺利,语言关总是过不了。周恩来大约是平生第一次感受到学习的压力。他在日记里焦虑地写道:“我想我现在已经来了四个多月了,日文日语一点儿长进还没有,眼见着高师考试快到了,要再不加紧用功,不要说没有丝毫取的望,就是下场的望恐怕也没了。”“我一个人,除了念书,还有什幺事做呢?用功呀,用功呀,时候不再给我留了。”

    1918年3月4日至6日,周恩来报考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果然因为日文成绩不好,未被录取。之后,他制定了更紧张的复习计划,每天读书13.5小时,休息和其他事3.5小时,睡眠7小时。他在日记中拼命提醒自己:“我自从考完了师范后,心里头非常的着急,以为七月里考第一高等,功课若不预备好了,定然没有取的希望。要打算取上,非从现在起起首用功,断然没有把握。”

    但是,由于忙着参加留日学生爱国运动,周恩来的复习计划又没能完成,7月报考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还是因为日文成绩不理想未被录取。他在日记中懊恼地写道:“这叫做自暴自弃,还救什幺国呢?爱什幺家呢?不考官立学校,此羞终不可洗。”

    考场上虽不如意,思想上却大有收获——在日期间,他拿到了一本朋友送给他的《新青年》,随后又从好友严智开那里见到《新青年》第3卷的全份,他借回去看,其中的新思想强烈地吸引了他,觉得“把我那从前的一切谬见打退了好多”。

    随后几个星期,周恩来又经历了一次考试失败,并回国探亲。此时,日本发生了“米骚动”事件,米价高涨,百姓骚乱,日本军队开枪镇压,打死13人。回到日本后,周恩来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失望之情。

    恰好此时,周恩来得知南开准备筹办全日制大学,立即决定回国学习。一同赴日求学的南开同学张鸿诰为他饯行,他将自己当初赴日之际写下的《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抄赠给张鸿诰: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此次,周恩来加上了一句附言:“返国图他兴。”

“思想颤动于狱中”

    1919年4月中旬,周恩来回到了祖国。

    很快,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加入到如火如荼的五四运动中。北京协和女子大学学生谢婉莹为抵制日货,“旷课创造些日用品,绣些手绢等出卖”。天津北洋大学学生张泰来改名为“太雷”,寓意震醒痴顽,惊醒世人。西安成德中学学生屈武作为陕西学生代表,与各地学生一道到北京总统府请愿,要求徐世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并以死力争,“以头碰地,血流如注”,徐世昌被迫同意不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21岁的周恩来迅速投身其中。他在7月创办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开始以笔为戎。与周恩来同在学联的潘世纶回忆:“办报纸是个苦差事,编排、撰写、校对、印刷、出售等杂七杂八的事都由他一个人管。往往从深夜赶到清晨,饿了就吃个烧饼、烤山芋,从没有下过小馆吃饭。”

    只有学联和《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还不够。由于封建习俗的束缚,学联里都是男生,女生则加入女界爱国同志会。为了加强斗争的力量,热血青年们决定打破男女界限,建立统一的组织。1919年9月16日,觉悟社成立了。为了表示男女平等,男女会员各10人。

    邓颖超和周恩来在这里相识。但在觉悟社时期,还没有人把他们看成一对。此时的周恩来太过耀眼,长相帅气,是风云人物,又从日本归国,成了许多女生热切谈论的对象。“南开创办人之一严修,也有意选周恩来为女婿。”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原副馆长李爱华说。而邓颖超才15岁,在投身学生运动的女生中称不上最有名。不过,邓颖超充满热情,口才又好,一次大会上她第一个登台发言,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20位青年男女用抓阄来决定代号。周恩来的代号伍豪(5号)就是这幺来的,邓颖超则是逸豪(1号)。”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主任廖心文说。

    在觉悟社的旧址,《环球人物》记者看到一张合影,男女成员交错排开,少男少女的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向往与自信。1986年9月,耄耋之年的邓颖超回到觉悟社旧址,看到合影时,依然能快速而清晰地说出每个人的名字:“这是李景福,这是郭隆真,这是胡维宪,这是周恩来,李震瀛、刘清扬、我、周之廉、郑季清、薛撼岳……”

    觉悟社的宗旨是“要本‘革心‘革新的精神,求大家的‘自觉‘自决”。“革新”即改造社会,“革心”就是要从改造学生自身的思想着手。觉悟社成立仅5天后,便邀请李大钊前来座谈,这也是觉悟社的第一个活动。觉悟社会员谌小岑后来回忆道:“他走后,我们都传诵了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几篇文章……这是大家第一次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接触到布尔什维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周恩来没有立刻将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的终身信仰,他还在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各种新思想。除李大钊外,觉悟社还请钱玄同、刘半农讲白话文和白话诗,请周作人讲日本的“新村主义”——当时日本日向市一带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实验基地,参加者有几十人,实行共同劳作、相互协作、平等分配的制度。

    周恩来主编的《觉悟》杂志推行白话文和新式标点,这在今天看来实在稀松平常,在当时却是破除旧文化的革命行动。正如鲁迅后来所说,那时“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皮寝肉”。

    

    五四运动期间,觉悟社成员合影。后排右一为周恩来,前排右三为邓颖超。

    1920年1月29日,周恩来被推为总指挥,带领天津学子五六千人赴直隶省公署请愿,抗议北京政府就山东问题与日本直接交涉。周恩来被捕,入狱170天。“所以实际上,觉悟社只存在了3个半月,《觉悟》也只出版了一期。”李爱华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在狱中,周恩来有了更加平静而深刻的思考。他办“狱中大学”,听狱友讲世界工业革命史、世界政治革命史等。狱中的日子,他的思想迅速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后来,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思想是颤动于狱中”,一种革命意识的萌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迫于日益恶化的政治环境,再次出国的意识也萌芽了。狱中,周恩来写了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出国去,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一处处的浪卷涛涌,奔腾浩瀚,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

    1920年7月17日,周恩来获释。在严修的资助下,11月的寒风里,他登上了开往法国的轮船,成为第十五届赴法勤工俭学生的一员。

“恩来全身都是聪明”

    “他待人亲切,讲话精辟,思路敏捷,朝气蓬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多年后,聂荣臻还记得1923年第一次在欧洲见到周恩来的场景,当时聂荣臻是赴比利时的留学生。

    

    1922年,周恩来(左二)与张申府(右一)、刘清扬(右二)等人于德国柏林万赛湖游船上合影。

    周恩来赴欧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考取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他是1921年1月5日到达伦敦的,但爱丁堡大学的考期在9月,开学在10月。英国的生活费又贵,性急的周恩来不想等了,返回巴黎。

    “初到欧洲,周恩来看到更多的不是资本主义的发达和繁荣,而是一战后的社会动荡和不安。这使得原本抱定的向西方学习的主意受到严重的冲击,周恩来开始重新思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经过认真比较和思考,在他看来,当时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一种类似俄国十月革命,以暴力革命为手段,迅速夺取全国政权;另一种是效法英国,采取渐进式改革。哪一种更适合中国呢?他在权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编审唐蕊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英国经济萧条,仅苏格兰,失业者超过百万,煤矿工人正举行声势浩大的罢工。周恩来先后写出关于英国罢工的9篇报道,约3.5万字。他总结道,“资本家无往而不为利”,而英国政府“与资本家一鼻孔出气”,“劳资战争,舍根本解决外其道无由”。他最终认定,英国渐进式的费边社会主义是空想,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才是正道。

    比周恩来晚一个月到达欧洲的聂荣臻回忆:“法国也好,比利时也好,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很大,马列主义的小册子很多,《共产党宣言》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ABC》这些着作很容易见到。”法国共产党、意大利共产党、葡萄牙共产党纷纷成立。1921年春天,经张申府、刘清扬夫妻介绍,周恩来加入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

    “与周恩来同去法国的,有一位女生叫张若名,五四期间是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评议部部长, 和周恩来关系很好。到法国后,张若名专心学术,读到博士。但学术道路不是周恩来的选择。他选择的是马克思主义,是革命,还发下誓言——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他确立了自己的理想,也就明确了爱情的方向,那就是邓颖超。”李爱华说。

    这段跨洋追求也很有周恩来的风格。两年时间里,100多份书信和明信片从欧洲密集地飞往天津,倾诉道路的选择、思想的进步。越到后来,一封封信追得越紧,要和邓颖超确定关系。1923年,邓颖超终于在回信中同意了确立恋爱关系。周恩来随即寄来定情之语——在印有两位被杀害的共产主义者画像的明信片上,他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

    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受此消息的鼓舞,6月,旅欧共产主义青年组织成立,定名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赵世炎是书记,周恩来负责宣传并担任机关刊物《少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在整个欧洲,也只有一个共产党的小组,附在团组织里面,一切公开活动,都用团的名义,党组织从不出面。”聂荣臻回忆道。

    当时也在法国的蔡畅说:“恩来和世炎全身都是聪明。”《少年》正是周恩来展示才华、与不同理念斗争的重要阵地,后来改名为《赤光》。在《赤光》的创刊号上,周恩来写了一首《赤光的宣言》:

    “……夜已阑,天将晓,赤色之光,早在东方闪动了……是呵!要寻求自由,独立,原只有接近赤光,走向世界革命的大道。起,起,起,我们的朋友!”

    1923年2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6月,党的三大在广州召开, 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员80余人全部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1月,国民党驻欧支部成立大会在法国里昂召开,周恩来当选为支部执行部总务科主任,后来主持国民党驻欧支部的工作。

    1924年7月,周恩来坐上了归国的轮船。他已经找到了那束信仰的光。回国去!青年!用无穷的信仰的光,照亮苦难的民族那条前行的路!

相关文章!
  • 受人类听觉系统的启发首次通过

    衣服可以像人的“耳朵”一樣,作为声音“ 收集器” 吗? 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衣服就能实现接听电话、定位、听诊心肺肠胃等生理信号、帮助听

  • 武汉光谷马鞭草花海在哪里 光

    近期武汉紫色花海火了!这是坐标于光谷边上的马鞭草花海,很适合小姐妹们打开拍照,已经成为网红约会胜地了!目前,光谷马鞭草花海是不收

  • 全球主要氖气供应商关停进一步

    据了解,由于目前的俄乌战事,供给全球50%左右半导体级氖气的乌克兰公司Ingas 和Cryoin,已于近日关闭生产。这两家氖气供应商的关停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