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教学方法浅说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现代文教学成了语文改革的重点。在当前的现代文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忽略了现代文教学的本质,与新课标的理念相违背。必须以情贯穿阅读教学,以质疑贯穿阅读,学会扩展阅读和归纳规律,以写带动阅读,方能使现代文阅读取得实效。

    【关键词】现代文教学 教学方法 情感 质疑 扩展阅读 归纳规律 以写带读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高考中,有关现代文阅读的试题一般要占30分左右,而考生的得分率并不高,因此,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就是抓住这个难点。虽然高考中考查的篇章出自课外,但阅读的能力则来自于课内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利用好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现代文阅读,成了专项训练内容,须要通过一定的途径,经过不断的努力,达到一定的标准。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现代文学习方法上有所指导。经过几年的探索,我觉得以下四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是有效的:

    一、以情贯穿阅读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就会受到压抑和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的参与是进行不下去的。

    首先,要求学生要带着情感去学习。对于现代文来说,培养学生的情感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看到一篇文章后,开口读文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背,也会偷”,这是流传很久的俗语,其中便蕴涵着“读是重要的”道理。读在语文教学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仅仅让学生听读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用心去读、用情去读,教会学生方法才是问题的关键。试想一篇文章,学生读得结结巴巴,还谈什么深刻理解呢?语文课如果没有了琅琅的读书声,这样的语文课堂,是不是少了点语文味呢?清人刘大櫆《论文偶记》中言:“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则音节迥然不同,故字句为音节之矩。积句成章,积章成篇,今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读是现代文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能注意语言文字的音乐美,不但可以让读者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还可以增强作品艺术感染的力量。读包括精读、略读和速读,它们都是学生必备的阅读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利用课内阅读文章训练精读,反反复复地开口读,读出情感来,读出感觉来;利用自读教材、练习训练略读和速读,读出速度、成效来。经过长时间读的训练,能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筛选有效信息、阐发读物内容、比较读物异同、引申读物观点和概括表述要点的能力。

    其次,教师也要将情感融入到教学中。《我的家在哪里》是一篇情感细腻的散文,文字浅白,但内容却深沉,对于没有离乡背井的学生可能没有共鸣。如果从考试角度讲,设计几道问题就过去了,但过后学生不会留下什么印象,对于在考试中出现类似的文章就好像是第一次见到,那么就达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我在教授此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其情感,我向他们唱起了《常回家看看》和《我想有个家》。开始,学生很兴奋,慢慢地,他们也充满激情地张开嘴巴和我一起唱起来。上完课,学生跑上讲台,围着我说:“老师,您这节课上得太棒了,我想我已爱上语文了。”当时,我听了,真的很感动,我觉得以情贯穿阅读教学是成功的。

    二、以质疑贯穿阅读

    现代文的教学中,以情贯穿阅读教学固然是重要的,但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刺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和动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贯穿质疑的思想。那么,如何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呢?

    在课堂上必须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动起来,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要学生学会把重点、难点画出。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丰也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这里的“做记号”就是让学生把该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找出来,然后进行圈批,以点带面,加深理解。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即先通读原文,在通读的过程中找出重点、难点进行圈画,也就是做记号,然后再从为什么或怎么样的角度想一想,进行思考。如《荷塘月色》,学生对于此文所表达的情感不是很清楚,在学生朗读几次后,再让他们去抓重点、难点,有些学生便将“颇不宁静”给画了出来,有学生就质疑为什么“我”这几天“颇不宁静”呢。学生很快就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进行理解、分析。又如在分析《药》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后,介绍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然后让学生在课文里去找,结果他们在找人物时,画出了康大叔来,并且圈出了他的几个动作——摊、撮、抢、扯、裹、塞、抓、捏。康大叔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呢?学生经过质疑思考,然后生动形象地分析概况出康大叔的人物性格是贪婪、凶狠、粗暴,这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找环境时,学生把课文中的“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一句给画了出来。这是什么朝代呢?经过学生的质疑、思考、讨论,认为是清代末期,这一结论,有利于学生对《药》的理解。因此,我赞成在反复的读中圈圈点点,边读书边圈出重点、难点。熟读和精思结合,疑难之处把它标出来,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现代文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钻研能力。

    三、学会扩展阅读和归纳规律

    由于高考对课文的现代文考查不多,许多教师都不愿花费过多时间去详细讲解课文的现代文。因此几个学期下来,教师教的现代文屈指可数,学生记得的文章也寥寥无几。其实高中教师要以讲读课为例,把高中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和步骤教给学生,立足于课内,演绎分析归纳推理过程,让学生适应各种不同文体的阅读步骤、方法和要求,让学生在多次反复后形成基本定式或基本思路,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和步骤学习自读课和解答课外问题,明确“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考试要求。当然书本的范围毕竟太小,不足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这一目的。因此必须扩展阅读范围,加大阅读量,“观千剑而后识器,听千曲而后晓声”说得就是这个道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努力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和扩展,从而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整体。只有让学生广泛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方法和要求,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高中语文教材对中国一些名著都有节选,教师可以利用《宝玉挨打》、《失街亭》这些课文,向学生介绍作者,推荐四大名著让学生阅读,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引导他们大量阅读古代经典。于是我们在每个班办起图书角,希望通过这方小小的知识田地,鼓励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读书的行列中来。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思维、积累学生的阅读经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在讲到余秋雨的散文《都江堰》时,我本以为学生对作者不甚了解,但出乎意料,通过图书角,学生详细地了解了作者余秋雨一些事以及他的作品《文化苦旅》。而我顺势强调在高考的现代文阅读中,有许多文章其实和《文化苦旅》相似,于是向他们介绍了阅读现代文的一些技巧,例如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对于人称表达类,一定要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对于修辞方法类,要明确《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对于表达方式类,要求他们明确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五种表达的作用;对于行文段落类,要明确开头段、过渡段、结尾段的作用;对于表现手法类,要明确常见表现方法如象征、抑扬、对比、衬托、渲染、以小见大等的作用;对于物象类,则要注意其开头结尾的谋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等。通过拓宽加深、归纳规律,学生对于学习现代文越来越有兴趣,做起练习时,速度要比以前快许多。

    四、以写带动阅读

    在我们的课堂里,我们都希望学生能开口,能畅所欲言,然而在现代文的教学中,学生踊跃发言的现象是很少的,因为学生不是单学语文一科,而且历来语文都是不受欢迎的,因此在上课之前他们基本没有读过文章,对课文的内容还很不熟悉,课文中的名言警句,甚至某些段落,学生事后也没留下什么印象,当然就金口难开了,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只能是自问自答了。有鉴于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倡导多讲、多写。新课改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有的老师会有一旦将课堂放开,会收不回来,会影响教学进度,会扰乱课堂秩序等顾虑。其实,我们只要将教学内容设计好,将课堂中对于学生的要求明确清晰,甚至是小组的任务分工明确,由易到难地逐步进行训练,学生会很快适应,形成习惯,也会非常愿意进行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让他们的心、口和手动起来,让他们学会讲和写,教学的效果还真不错!对于课文的讲解,有时讲了作者之后,就让学生上讲台把自己看了文章的感受说出来,这样既可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也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有时就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几道练习题,让他们独立完成所布置的书面作业,课后还把作业收起来检查或批改。这样做,一是对学生起到一个督促作用,让他们对老师的依赖幻想破灭,面对问题都得自己亲力亲为;二是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以增强教师在讲评时的有的放矢,重点突出。这样,当初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便会豁然开朗,迎刃而解。同时,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就会翻阅书本,认真思考问题,并且会想:这道题我会做对多少呢?因此当老师讲评时,他们会特别专注,当可以拿高分时,那笑容便挂满脸庞,如果拿低分,他们就会认真思索为什么。这样,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开拓,在以后的练习中也能够触类旁通。同时,为了加深现代文的阅读理解,我让学生把现代文的许多结构都用到写作上。因为阅读与写作是一个整体,我们在教学中切不可把二者严格地分开来教授。我这样来总结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读而优则写,写而优因读”。通常我们给学生们解读完优美的课文后,趁着学生的情绪还比较高昂的时候,会鼓励孩子们写一写读后感,这时候出来的文字会是感性的,就是因为有了之前与文本的情感碰撞。因此,在现代文的教学中,重视写的训练,尤其重要。例如《故都的秋》中,对于秋雨的描写是很细腻的,如何去体现作者的情感呢?如果让学生回味自己在秋雨中的感受,再把这种感受写出来,然后和课文去比较,得出结论,我相信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比你声嘶力竭地讲要好得多。

    总之,“教师给学生一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我相信在现代文教学中,只要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现代文的教学一定会走向更美好的一天!

    ★作者简介:任惠燕,广东江门棠下中学一级教师、高三语文备课组长。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