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困境与中国的战略应对

梁源 何红颖
关键词 安全困境 东北亚 中国战略
作者简介:梁源,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何红颖,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053
安全困境一直是东北亚安全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尤其是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局势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未来的发展态势也未见明朗。面临不断凸显的新问题,身处东北亚的中国对于日益紧迫的安全困境做出新的思考是适时。同样对于建设中国的周边外交,保持和平崛起态势以及维护东北亚整体和平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一、东北亚的安全现状
东北亚是一个地理概念,即亚洲东北部地区,为亚洲、东亚所属的次区域。在国际政治研究中,由于美国作为区域外大国对东北亚地区事务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分析东北亚安全问题时无论如何也无法绕开美国。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东北亚的整体安全状况并未发生“解冻”式的根本向好,反而是以“冷战活化石”的姿态保持了不稳定、大国冲突潜在发生等特点的同时还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究其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东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发展迅速,经济相互依存度普遍加深
冷战结束后,政治的对抗造成的经济交往滞后的局面逐步被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大潮冲刷殆尽。被称为最后一个“价值洼地”的东北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方的关注,成为新的经济增热点。与此同时,东北业区域内的各国也逐渐意识到加强区域内贸易往来,推进相互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谋求共同发展是发展本国经济的新契机。因此各国纷纷敞开了贸易往来的大门。由于东北亚各国经济发展起点不同,各国的产业结构也不尽相同,所以具备很强的互补性。这种十分明显的相对比较优势成为了东北亚贸易最重要的特点。
(二)东北亚各国之间的实力对比,特别是经济实力,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世纪头十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了两位数的高位,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与之相对,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放慢甚至出现停滞的现象。
与美日的相对衰退不同,俄罗斯与朝鲜的经济则呈现绝对衰退。1991年苏联解体后,继承了苏联大国衣钵的俄罗斯经历了长达七年的经济衰退,产业结构不合理与金融抗风险能力较弱的问题仍然是制约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痼疾。朝鲜在冷战期间和经互会成员国一样实行以物易物的贸易方式,享受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所谓友好价。苏联解体也使朝鲜失去了经济发展的最大外援。这种双重的打击使朝鲜的经济受到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国民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的状态。
(三)东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分化组合
冷战初期,基于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现实,东北亚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局面。中国、苏联、朝鲜与日本、美国、韩国分别组成同盟,进行对抗。这种较为简单的同盟关系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中苏交恶,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产生了较为复杂的改变。中国与美日基于对抗苏联的需要,保持了非同盟性质的协作关系。朝鲜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国家利益,对于中苏两国则保持等距离外交。冷战结束后,中美日三边关系出现分化,合作的蜜月期不复存在。美日对中国准盟友性质的关系定位,也被重新审视为“接触与遏制”的非敌非友状态。随着朝鲜一意孤行开发核武器,原本牢固的中朝同盟关系也随即冷淡。俄罗斯囿于自身实力的下降,对于东北亚的影响力也无法与前苏联时期相比,政策选择趋向于全方位合作而非对抗。二、东北亚安全困境
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是国际安全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主要界定的是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主权国家间因相互之间缺乏信任而彼此猜疑,进而各国出于维护自身安全的目的而扩充军备的国家行为。这种国家行为的出发点是保障自身的安全,但是国家追求绝对安全的无止境性却导致了国际关系中安全普遍缺失的危险境况。
东北亞地区拥有丰富的战略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政治价值,在20世纪相当长的时段里一直是对抗与冲突的高发地带,被称为“亚洲的巴尔干”。作为一个整体性问题,东北亚的安全困境形成的原因也是复杂而系统的。现从国家个体行为,国家双边及多边互动,东北亚安全体系三个层面做出分析。
(一)国家个体行为层面上的原因
首先,东北亚国家之间的差异巨大。作为有着漫长而悠久历史的东北亚地区,区域内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但是在长达千年发展过程中,东北亚各国的民族精神去发生了截然不同变化,从而衍生出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情节。二战结束后,随着冷战的降临,意识形态的分野再次加深了东北亚国家之间的差异。这些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使原本复杂的安全问题更加的不明朗和难以解决。
其次,东北亚国家主动向区域内注入不稳定因素。比较典型的国家行为有朝鲜研发核武器和日本钓鱼岛国有化事件。1993朝鲜致函联合国安理会与和核不扩散条约国,通报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之后发生的历次朝核危机,朝鲜和美国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单边行为,主动改变两国之间的态势。中日钓鱼岛纷争由来已久,但是“购岛事件”发生之前,中日两国都未曾采取过从根本上改变钓鱼岛目前态势的行为。这一“默契”被日本政府“购岛”所打破。作为反制,中国政府开始加强了对于钓鱼岛实际控制的争夺,东海围绕钓鱼岛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加剧,中日关系也因此陷入低谷。
(二)国家双边及多边互动层面上的原因
首先,东北亚国家间缺乏互信,军事同盟和双边主义盛行。东北亚的安全构架的主要组成因素是美日同盟、美韩同盟、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朝传统友谊关系等。这些排他性的同盟或准同盟在战略上对于区域内其他国家有天然的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在地区博弈中不断加深,从而使东北亚的整个战略思想落入了对抗性的窠臼。东北亚各国几乎都存在领土争端,由于领土问题事关各国核心利益,涉事国主动做出让步的可能性都不大。所以加强军事实力和与他国结盟成了虽然带来无尽安全隐患但却现实而有效的无奈选择。
其次,东北亚的安全合作缺乏切实有效的制度性资源。东北亚区域内的国家虽然从地理角度看体量有大有小,但是和其他地理次区域不同,东北亚国家都有大国意志,所以东北亚国家对于建立平等协商的地区协作机制并不热心。冷战结束后,建立多边政治组织成为国际政治发展的一种潮流,所以由东北亚国家建立或者整体参加的多边、跨越地区的对话机制也逐步出现,总体而言,东北亚的安全合作主要还停在条约和协议层面,这种制度性资源的相对无效性使各国通过有效的机制释放猜疑与敌意可能趋近于零。一旦域内出现危机,有关国家也无法通过机构管理或仲裁来化解风险。
(三)东北亚安全体系层面上的原因
首先,东北亚安全体系不正常地以区域外国家——美国为中心。二战以来,美国在东北亚构筑了一个叫“中心和轮辐”(hub and spokes system) 的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东北亚区域内国家的利益得不到真正的考虑,美国也时有走到前台自己表演的欲望。这种被美国“离岸平衡手”拨弄的平衡,本身就是不稳定的。使亚洲真正成为“亚洲人的亚洲”成为解决东北亚安全困境的一个呼吁与倡议。
其次,中国崛起对现有的东北亚体系起到了根本性的冲击。中国崛起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体系转型一个最大的助力事件,反过来中国崛起对东北亚体系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崛起和美国的衰落使东北亚地区原有的力量结构发生变化,中国從原有的被动追随者逐步成为了规则制定者,从而以自身的实力推动了东北亚体系的变化。但是作为霸权国的美国是不会放弃自身的既得利益,必然会和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发生冲突。在缺乏制度性协调机制作为缓冲的东北亚,一旦两国不主动采取措施达成妥协,冲突升级的可能性很高。三、 中国的东北亚战略应对
通过对东北亚历史与现实、区域与中国自身利益的认识与分析,中国的东北亚战略目的可以分为第三个小的方面。一是确保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防止大规模战争的发生,为自身的和平崛起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二是保持自身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同时以自身的发展带动整个东北亚经济的发展。三是解决冷战遗留问题,促进东北亚国家之间的相互信任,进而通过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这些目标的制定为中国规定了东北亚战略的基本立场与政策,具体看来主要有两部分:
(一)秉持新安全观,扩大共同利益,进而促进合作安全
2002年7月31日,中国首次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安全观的核心内容、主要内涵和政策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是中国倡导新安全观的核心内容,四者既各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和科学依据,是在结合人类几千年国家安全史的具体实践和国家安全思想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形成的。纵观当前东北亚的现实,安全合作不仅符合区域内各国的愿望,也符合中国的战略发展利益。
(二)构建基于共同利益的东北亚战略框架
当前,东北亚具效用的制度框架虽然很少,但是它们均是各方共同利益汇聚和制度化的结果。依照当前的路径,东北亚各国可能会将继续坚持开放的精神促进合作,扩大共同获益的重合部分,最终达成双赢。只有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大国才不能随意的将其利益置于其他国家之上。一定意义来说,东北亚秩序的核心发展动力来自于域内国家面临的共同利益、威胁和挑战。东北亚只有面对共同的挑战时,才会在考虑自身战略利益的同时超越狭隘的国家观念,做出长远而正确的判断。
注释:
关于安全困境,西方学者一般认为最早见于由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项目负责人约翰·赫兹( John H·Herz) 教授的《理想主义者的国际主义与安全困境》一文。
G.John Ikenberry (ed.),America Unirivaled:The Future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Cornell Studies in Security Affairs),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2.
参考文献:
[1]阮宗泽.中国崛起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东北亚地区安全政策及安全合作构想.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3]尹树强.“安全困境”概念辨析.现代国际关系.2003(1).
[4]公为明、冷春洋.东亚安全困境之新变化及其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3).
[5]韩爱勇.东亚安全困境与亚洲新安全观的启迪.国际问题研究.2015(5).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