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开两朵,风采各异
孙阳
陶渊明独爱菊, 在他的诗作中,有不少写菊的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其所有的诗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诗句,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美好意境。
《和郭主簿》中的“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将“菊花”与“松树”两种不同植物进行类比,把凛冽秋风中菊花迎霜独放异彩的形象和苍松经寒弥茂的坚强形象具体化,歌咏菊花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高雅气质和品格,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菊花内在精神的高度赞美之情。
《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是作者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意指“离从前的隐居生活有一段时间了,但我心爱的菊花还依旧存在”,这里的菊已不仅仅是单存的本体语义,还是忠贞坚强的象征,这句诗喻指作者所持有的高尚气节并无丝毫改变。
陶渊明曾五次入世为官,但在现实生活与人生理想强烈冲突之时,为追求精神世界的独立与自由,他就会毅然弃官归隐。在彻底归隐之后,陶渊明的生活与菊就密不可分了,种菊,采菊,食菊,写菊。因此,菊因为陶渊明而成了隐逸悠然的象征。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道:“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在陶渊明之后,有许多文人墨客热衷于写菊,可都逃脱不了陶渊明赋予菊花的隐逸品性。
但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位略通文墨的武将,他一改菊之隐逸的形象,使其充满了豪壮之气势,让不少自诩为诗客词家的人感到羞愧、折腰,这个人就是黄巢。
黄巢也曾苦读诗书,想“学而优则仕”,然而他生不逢时,没有生在如花怒放的盛唐时期,也没搭上和平粉饰的中唐时代,他赶上的是民不聊生的唐末乱世。即使处于乱世,也没有几个人愿意选择造反,但现实有时总将人逼到了死角,让人没有出路。或许也可以像陶渊明一样隐于山林,但是黄巢没有,他放下笔墨,拿起刀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反抗。因此,同样写菊,他的菊与陶渊明的菊截然不同。
早年,他的父亲在院中吟了一句:“飒飒西风满院栽。”他接过诗句,脱口而出:“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迎风霜而怒放,固然尽显其节,但开在错误的季节,令人惋惜。诗以言志,黄巢写得何尝不是自己,何尝不是叹息自己的命运。但叹息声中,屡试屡败的忧愁并没让他生隐居之心,反而激起豪迈之情。他接着语气一转,道出千古名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此句一出,令多少诗词当中的豪言壮语,为之黯然。这样的霸气在诗里道出,在心里酝酿,终有一日是要冲天而起的。
黄巢还有一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表达了他蔑视封建统治者,要举行起义的志愿和决心,设想有那么一天,他要带着身披黄金盔甲的战士攻入长安,以扭转乾坤。
875年黄巢在山东菏泽举起了反唐大旗。880年11月,占领了东都洛阳,12月黄巢攻入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愿望实现了。
虽然,黄巢最后如菊花一般凋谢了,却给了弱唐最致命的一击。
菊开两朵,风采各异。物因人异,各有千秋。
(作者单位:阜阳市阜南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