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试题“不会解”现象的剖析及反思

    陈银会

    摘 要:从学生对一道试题“不会解”各种现象进行剖析,反思教师教学应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不会解”现象 剖析反思

    作为中学生,天天都在解数学题,作为数学老师,天天都在关注学生解题的结果。最近,笔者在对学生进行高一期末复习过程中,对学生解一道数学试题出现“不会解”现象进行剖析,反思我们在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

    原题展示:例. 若则=_____

    现象1:部分学生对已知条件不知如何入手。教师启发问“”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不上来。

    剖析: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关于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知识点:平方关系及商数关系不具备,所以解题无从下手。

    反思:这类学生是因为基础知识有漏洞。不理解运算对象导致不会解。解题研究的一代宗师波利亚说过:“货源充足和组织良好时的知识仓库是一个解题者的重要资本”,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是形成数学能力基础。章建跃博士说:“无知者无能”,对学生而言,系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主要来自于课堂教学。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完善数学基础知识的体系,使学生能够理解运算对象。

    现象2:部分学生在练习本中写出“”,然后不知所向。

    剖析: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是学生不具备方程思想。没有意识到由已知等式与平方关系联立,可得关于的二元方程组进行求解得出:

    进而根据商数关系得出。

    反思: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对象的本质认识,是认识具体数学概念、命题、规律、方法等的过程中提炼概括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数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方程,再具体用消元法使得问题得到求解。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基本知识点,还应积极提炼渗透学科思想。

    现象3:部分学生想到对原式两边进行平方,得到:

    ,然后不知所向。

    剖析:这类学生欠缺的是基本问题的解题方法。这个基本问题就是三角求值中关于正(余)弦“齐次式”的求值问题:通过利用平方关系把原式变形为:

    然后分子、分母同除以余弦平方可得:

    解此方程可得:。

    反思:解题方法需要解题实践来强化,解题经验的积累,有助于直觉性题感的形成。这一策略体现了化归的思想,同时,它还是类比、联想思维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并与直觉相练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积累“基本问题”也就成为提高这一策略效率的捷径。

    现象4:部分学生想到辅助角公式对原式进行变形,得到:,即,然后不知所向。

    剖析:这类学生是因为对辅助角公式没有理解,生搬硬套。遇到非特殊值就不会了。具体求解过程如下:

    反思:在进行数学公式、定理、法则、性质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熟记公式、定理、法则、性质,更要让学生明确知识产生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和内在联系。性质、公式、法则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是有效的、灵活的。

    现象5:只有极少数学生想到了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将原式变形为:。然后不知所向。

    剖析:這类学生首先缺乏解题的目标意识,不知道正切函数的定义。或者不知道如何由得到结果,其本质缺乏方程思想与转化思想。只要意识到上述等式即为x,y的方程,即可通过计算得到x与y的关系,从而使问题得到求解。具体计算如下:

    两边平方可得:

    反思:在进行解题教学时,要训练学生解题的目标意识。即首先我们必须清楚要求的是什么?其次,我们必须了解已知与所求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然后再在已知到所求之间探求运算的方向与途径。选择运算方法,进而求得运算结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而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理解水平有差异。思维方向也各有不同,我们不能强制所有同学想法一致。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和观察,立足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