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滑梯
肖玥
在一次滑滑梯活动之后,班上的孩子们想自己搭建滑梯。经过实地考察、讨论,孩子们发现滑梯主要分为楼梯、走廊、滑道三个部分,并各自设计了图纸。有几个孩子觉得莺莺设计的滑梯最合他们的意,便相约合作搭建。
结构初起——按图纸搭是不行的
莺莺画的设计图比较抽象,只画出了简单的楼梯、直线的走廊和滑道。第一次搭建开始了,莺莺很自然地成为了搭建团队的“领导者”。她指挥小朋友们分别搭建滑梯的楼梯、走廊、滑道。
没过一会儿,滑梯雏形已形成,几乎跟图纸上画的一模一样。孩子们顾不上整理旁边散落的积木,纷纷来向我报喜:“肖老师,你看,我们搭的滑梯多漂亮啊!”
我发现孩子们将平面图变成了立体建筑,但他们没有考虑到实际的空间转换。滑梯走廊上的门与窄窄的走廊同向而摆,根本没有走道。我提示他们:“你们觉得这架滑梯有问题吗?”孩子们都很自信地回答:“没有啊!”
旁敲侧击行不通。我意识到中班幼儿关于形象深度的发展多停留在“正侧面同在”的水平上,也就是说他们画所有物体时,会将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各个面呈现在一个面上。而实际的三维建筑可不像二维图纸,按照图纸搭建,就出现了滑梯走廊上的门与走廊同向而摆的情况。看来,只有让孩子们进行验证,他们才能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拿来了一个小狗玩偶,对孩子们说:“你们的滑梯搭得真好,小狗也想来玩玩。”“好啊,好啊!”他们都觉得很有趣。浚浚一把抓住小狗,带它“一蹦一跳”地爬上楼梯,走到门前时,发现门柱子挡住了去路,浚浚迟疑了一下。我赶紧模仿小狗的语气说:“这个门好像不对啊!我过不去。这可怎么办?”麦麦很快反应过来说:“门要横过来!”
孩子们意识到如果完全按照设计图来搭建,是无法搭成滑梯的。于是他们在走廊两边支起两根长柱子,搭了一个门框,调整了门的方向。
搭建细节——无计可施的扶手
孩子们完成了滑梯基本结构的搭建,接下去要搭建细节部分。在分享环节,我将孩子们第一次搭建的滑梯照片展示出来,请全班孩子欣赏。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踊跃发表意见,即使没有参与搭建的孩子也积极出谋划策。坤坤说:“外面的滑梯都是有栏杆和扶手的,我们这架滑梯也需要扶手。不然小朋友会掉下来的!”这可是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搭扶手?”我问。“在两边摆上积木,这样就有扶手了。”坤坤显得很自信。于是,建构区的孩子们邀请他共同搭建。
经过一番努力,孩子们搭出了扶手,不过风格十分“随意”。他们将部分长条积木竖起来,间隔一定距离放在滑梯两侧做支撑柱,再将部分長条积木横放在柱子上,做成了扶手,将滑梯主体夹在了中间。
扶手与楼梯主体部分是分离的,根本起不到阻挡防护的作用。孩子们可不管这些,他们觉得旁边有积木挡着就是扶手了。还是用老办法验证吧!我再次请出了小狗玩偶。坤坤兴致勃勃地带小狗玩偶玩滑梯。在玩的过程中,旁边的扶手总是不断地倒塌。“看来这建筑质量有点不过关啊!”我提示道。孩子们看了看我,他们没想到会被扶手这一细节难住。“有什么办法可以搭得更牢固?”“我们只能搭出这种扶手。”莺莺沮丧地说。
看孩子们士气低落,我鼓励他们:“要不,我们去外面玩玩滑梯,找找灵感?”“太好了!”他们欢呼起来。孩子们一边玩,我一边装作不经意地发现:“原来扶手是紧紧贴着滑梯的呀。”“这个滑道的扶手也是斜的啊。”玩了滑梯之后,我满怀期待地问孩子们:“看到真正的滑梯,找到搭建扶手的办法了吗?”“找到啦!”莺莺得意地宣告了自己的发现:“真正的滑梯上有螺丝,可以固定扶手。可是老师,我们没有螺丝,怎么搭扶手呢?”这个回答让我哭笑不得,本以为观察真实的扶手可以给孩子们以启发,没想到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和想法。
再次挑战——借鉴但不能照搬
自从陷入扶手瓶颈,孩子们搭建滑梯的活动也停滞了。为了让孩子们顺利攻克这一难关,我找了一些用积木搭木桥的照片给孩子们欣赏,看能不能启发他们从中发现搭建扶手的秘密。
“哇,这是谁搭的桥啊,可真漂亮!”看到照片,孩子们发出由衷的赞叹。“哇,这座桥上也有扶手,他们是怎么搭的呢?”我问道。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这座桥是把积木挨着楼梯搭出了扶手,下面的积木要挨得很紧,而且要多出来一些。”麦麦说。“两侧的积木不光竖着,还可以横着排。”浚浚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那我们能不能试试用这种方法搭建扶手?”“能!”孩子们恢复了信心。
参考了木桥引桥的搭建方法,孩子们加大了滑梯的宽度,用方块积木在楼梯两侧顺利垒起了扶手。而滑道的扶手,他们则借鉴了主桥的搭建方式,直接用两块长积木“包夹”。
滑梯搭建完成了。这回不用我提醒,孩子们自己请了“小狗”来检验。不料,“小狗”在滑下来的时候会不断地撞翻滑道扶手。“这个办法也不行!”坤坤急了。看来,完全照抄别人的方法不行。“我们需要增加积木,把滑道的扶手抵住!”莺莺又想出了一个新办法……
最后,孩子们终于搭出了牢固的滑梯扶手。他们在反复建构中学会了验证,学会了借鉴,学会了质疑,学会了举一反三。孩子们在搭建过程中有时会采纳教师的意见,有时会坚持自己的想法。作为教师,总希望自己的每次支持行为都能得到预期的成果,但要求孩子听从自己的想法,粗暴干预孩子的活动,必然会影响孩子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探索发现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保护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创造宽松的环境,理解孩子们的游戏体验,才能找到有效的支持策略,引导孩子们从多方面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在游戏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