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审议中成长

    汪丽

    

    在我园的课程建设中,课程审议经常发生。它主要是通过商议的方式凝聚教师集体智慧,对课程中的重要现象和问题作出分析、判断和决策。它不仅仅发生在课程规划阶段,而且伴随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教师们从中受益良多,从而逐渐喜欢上了课程审议这种方式。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课程审议的价值,那就是,课程审议推进了课程建设,提升了课程质量,最终促进了幼儿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共同生活”是我园申报的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完整儿童视野下的幼儿生活再建构”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包括师幼共同生活、跨班共同生活、家园共同生活三个层面的实践研究。下面,以我园教师对“跨班共同生活”活动三次审议的片段为例,呈现课程审议在价值筛选、方案规划及问题解决方面的作用。

    一、通过审议抓住教育契机

    2017年秋,我园京门府分部开园,当时整个分部只有中班和小班各一个,其中中班是从总园迁来的,小班是新招的。环境舒适、精致,孩子又不多,幼儿园的生活宁静、闲适,但整体氛围略显冷清。开学几天后,在两个班的孩子碰面时,个别孩子自发地和另一个班的孩子打起了招呼,这让教师意识到孩子有跨班交往的愿望。那么,此时适合开展跨班活动吗?由于前期在组织混龄活动、跨班活动上积累的经验不多,教师们有一些顾虑和疑问。于是,教师们决定开展课程审议,向审议要思路、要策略、要方法。参加这次审议的有副园长陆老师、中班的金老师、小班的杨老师和王老师等。

    陆:听你们描述了孩子之间自发的互动,我能感觉到你们挺激动的,看样子孩子们交往的愿望很强烈。接下来马上要组织常规活动“大手牵小手”了,你们觉得,今年的活动能不能改变一下形式,由中班孩子代替教师牵着小班孩子的手走遍幼儿园呢?

    “大手牵小手”是我园在每年小班孩子入园后都会组织开展的一项常规活动,以往是教师牵着孩子的手,带着孩子在幼儿园到处转一转,说一说幼儿园的各个活动场地、设备、器械等。在这个活动之后,教师还会组织一次亲子活动“小手牵大手”,让小班孩子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对照着幼儿园的地图,带他们走遍幼儿园,向他们介绍这是哪儿、可以做什么。这是一个系列的活动,对孩子来说在经验上有聯系、有拓展。而考虑让中班孩子代替教师带着小班孩子去转一转、说一说,一方面是想要满足孩子已经表现出的交往愿望,另一方面也是想给中班孩子更多的挑战。

    金:作为中班老师,我是有些担心的,孩子们行吗?

    杨:我觉得可以试一试,不试怎么知道呢?

    金:我还是很担心,毕竟我们班刚搬到这所新园,孩子们本身对新园环境还不怎么熟悉。

    陆:是的,安全问题是必须考虑的。是不是可以请园里其他工作人员协助我们一起来组织这个活动?这次活动可以作为我们分部“跨班共同生活”实践研究的开始。

    王:我很想试试,但我们需要细致地讨论一些具体问题。

    接下来,教师们列出了活动中可能涉及的各种问题,一一进行了深入讨论,如两个班的孩子怎样结对,结对前后可以做些什么,中班孩子在活动前需要有哪些经验准备,教职工在活动中如何分工,教师在活动中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等等。

    审议后,教师们得出的结论是活动可行,但需要在教师的支持下循序渐进地开展。于是,教师们开始着手准备。从活动结果看,中班孩子较好地承担了原先教师的职责,大部分孩子都能对着教师提供的幼儿园各场地的实景图,向弟弟妹妹说明这是什么地方、那是什么地方,而后带着弟弟妹妹找到这些地方并较为清楚地介绍和讲解。当然,这得益于活动前中班教师和孩子一起讨论,明确不同图片所示场地的位置在哪里、可以用来做什么,思考如何向弟弟妹妹作介绍以及保护弟弟妹妹的安全。活动中,有些平时在班里交往不怎么主动的中班孩子也表现得很积极,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成就感油然而生;小班孩子因为有哥哥姐姐陪伴,也很开心。这让心中一直“打鼓”的教师们惊讶、欣喜。假如没有上次审议,也许这么好的开展跨班活动、混龄活动的机会就在教师的犹豫不决中错过,两个班孩子之间的交往也会仅限于偶尔遇见时打打招呼。

    二、通过审议规划并优化活动方案

    中班和小班“大手牵小手”的活动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增强了教师继续组织开展跨班活动的信心。那么,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可以有哪些形式?教师的主要指导策略有哪些?这些问题仍然需要通过课程审议来明确。于是,副园长陆老师,中班的金老师、梅老师,小班的杨老师、王老师、程老师,以及资源室的樊老师,又聚在一起进行审议。

    金:我太激动了,真的没想到我们班孩子这么能干,这么有责任感。我觉得以后要更加信任孩子们。

    梅:从“共同生活”的角度去思考,我们今后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活动要怎么组织呢?

    陆:应该对这学期“跨班共同生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做一个整体规划。

    王:从玩具分享活动开始,你们觉得怎么样?要给孩子们充分的机会熟悉彼此,情感的增进和活动的丰富是相辅相成的。

    程:我很赞成“情感先行”。是不是也可以像班级开展区域活动那样,在园里的公共环境中设置几个区域,分别预设一些活动内容,让孩子自选?

    金:也可以结合季节、节日等特点设计一些活动。秋天马上到了,可以设计一个“树叶狂欢”活动;再过一段时间,还可以设计迎新年活动,等等。

    陆:这些是关于活动内容规划的,那么在活动组织方面,你们有什么想法?

    金:我们需要提前和孩子讨论,让孩子参与规划,并让家长知晓活动的内容和意义以及需要帮助孩子做哪些准备。

    樊:教师也可以自选,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不同的区域给予孩子指导。

    程:我担心的一点是,孩子容易兴奋,特别是人多的时候会不会乱呢?

    王:我也很担心,孩子之间还不太熟悉,又有年龄差异,不能很好地沟通,万一起了冲突怎么办?

    杨:来参加活动的孩子如果不是自己班的,我可能就不认识,活动中对于他们,我应该关注什么?指导点和策略又是什么?这一点我心中没底。

    陆:先试试吧,尽量少说话、少插手,必要的时候再介入。

    梅:是的,先了解情况再说。

    王:我觉得还是不能过于放手,得仔细想想自己负责的活动,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充分的预设,在活动过程中也要指导到位。

    ……

    就这样,教师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一开始,教师们有不同的想法,也有各自的担忧和疑问,但随着审议的推进,大家渐渐对活动内容、形式及指导策略有了明确的思路和规划,也意识到存在担忧和困难实属正常。在这次审议中,教师们明确了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同时也在彼此的支持和鼓励中坚定了信念。

    三、通过审议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接下来,在两个多月的“跨班共同生活”实践中,教师陆续组织了“玩具分享”和“树叶狂欢”活动。事实上,每一项活动都不止进行一次,如“玩具分享”活动,一开始只是让两个班的孩子在同一个场地上玩玩具,后来,教师在活动中添置了纸箱、帐篷等材料,随着游戏情景的丰富和孩子之间熟悉程度的提升,游戏中自然而然就有了不同的角色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于是慢慢地,活动发展成了两个班、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自主游戏。

    每周一次的跨班活动继续在进行,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面对鲜活的儿童,教师遇到了不同的问题,有的问题凭个人的经验难以解决,此时就需要集体商议、分享智慧。在这一阶段,教师感到最困难的是如何给予不同年龄的孩子适宜的指导,以及如何解决教师的预设和孩子的兴趣不一致的问题。于是,大家又一次进行了审议,参加人员有副园长陆老师,中班的金老师、梅老师、刘老师,小班的杨老师、王老师、程老师,以及资源室的樊老师。

    关于教师如何给予适宜指导问题的审议片段如下:

    王:两个班的孩子年龄不一样,而且我对其他班的孩子又不太了解,因此,如何给予每一个孩子适宜的指导,是我面临的最大困难。

    金:两个班的教师之间可以多作些交流,相互介绍一下各自班里孩子的特点。

    樊:教师可以多去另一个班走走,观察孩子们在日常活动中的状态,这对教师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也是有帮助的。

    杨:教师最重要的是把环境创设好,在活动中不要过多介入,而要仔细观察孩子,判断他的经验、兴趣和需要。

    梅:孩子有自己的学习方式,用心观察非常重要,而且要努力做到虞永平教授说的那样:多看少说,多听少帮,多核少判。

    陆:每一个孩子都是鲜活的,因此观察是指导的前提,教师所提供的支持应是这个孩子真正需要的,而不是把自己心目中的活动内容、方式和发展目标强加给孩子。

    ……

    关于教师的预设和孩子的兴趣不一致问题的审议片段如下:

    刘:我满怀热情地创设了一个“神秘丛林”,期待着孩子们在那里开展有趣的探险活动,结果孩子们的反应和我预想的完全不同,他们把那里当作“娃娃家”,自编自导自演各种情节。当时我看了真有些哭笑不得。

    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为什么孩子的兴趣和我们预设的不一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金: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杨:目前跨班活动的持续性不如班级里的活动,而且孩子的流动性大,也增加了活动的不确定性。

    樊:的确,我们潜意识里还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预设开展活动。这归根到底还是理念问题,不断更新理念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王:但刘老师还是选择了尊重孩子,这一点做得很好,现场的调整及反思很有意义。

    陆:其实,刘老师提到的情况很有意思,说明刘老师创设的环境是孩子们喜欢的,而且具有开放性,孩子们可以在那儿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另外,再次说明孩子们喜爱想象和创造。我们可以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和孩子们的实际需要做些调整和改变。

    程:是不是也可以让孩子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来呢?我记得虞永平教授说过,参与环境规划和创设的过程本身就是课程的一部分。

    刘:今天的审议对我帮助很大,我的思路似乎理清楚了,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下一次活动中,我准备继续观察孩子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需要什么,然后再决定我要做什么、怎么做。

    ……

    我园对“跨班共同生活”的实践研究持续至今已有两年多,课程审议始终伴随其中并对课程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以上只是从不同维度选取了其中三次审议,节选了教师们对部分问题的审议实录。

    我园的课程审议大多是围绕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而展开的,这些问题多是教师们普遍感到困惑的,仅凭教师个人也许难以解决,而且大家往往有不同观点,需要“碰撞”,集聚大家的智慧加以解决。课程审议帮助教师透过现象看本质,明晰了问题所在,从而可以针对问题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正如上面的例子,審议进一步帮助教师坚定了这样的理念:了解幼儿是支持幼儿的前提,观察则是了解幼儿最主要且有效的方式,建立在观察、了解基础上的支持才是幼儿真正需要的;因此,教师首要的工作是用心观察幼儿,并采用多种方式记录,在此基础上给予适宜的支持,像这种开放的活动更应如此。

    实践中,大家摸索着、发现着、收获着。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幼儿的成长,其中最大的进步莫过于幼儿之间建立了友情,他们更大胆地交往和表达,从同伴那儿学到了很多。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教师的成长,他们从起初只是来参加由园长、教研组组长等发起的审议,到之后自己主动相约开展审议,他们急于把自己看到、想到的问题和收获与同伴分享,也很想听听同伴有怎样的经历和思考,更希望自己所困惑的问题能得到大家的建议与指导。教师们越来越发自内心地喜欢课程审议,认为这是一件令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大家坐在一起谈孩子,谈想法、做法,聚焦问题,群策群力优化方案,在此过程中不断有收获,也充分感受到课程审议对幼儿和自我成长的独特价值。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等存在差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视角自然也不同,所以才能在课程审议中发出不同声音。差异就是资源,善用这些资源就能推进课程建设,促进师幼发展。在审议中,教师有表示赞赏的,也有提出建议的,教师间不存在绝对的权威和所谓的新人,每个参与者都可以畅谈真实想法,在为同伴出谋划策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成长。课程审议让教师尝到了甜头并沉浸其中,有的教师甚至说,如果没有了审议,会觉得缺了什么。

    我园长达十几年的课程审议实践证明,课程审议重要且有效,它引发脑力激荡,有利于明晰关键问题,有利于优化实践方案,有利于解决问题,并最终有利于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当然,平等友好的关系、热情投入的品质以及务实创新的文化,是课程审议取得实效的前提和保障。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