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式议论文中出现的逻辑性问题及纠正
叶素英
优秀的议论文似瀑,条理分明气脉中贯,激浊扬清犀利磅礴。其中行文是否具有逻辑性,是衡量作品高下的标准之一。什么是逻辑性呢?逻辑性是按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表现出来的特性。其表现为或前因后果、或由表及里、或由个性到共性、由一般到特殊、或范围由小到大、程度由浅及深等等。高一学生初学议论文,容易出现逻辑上的各种问题,如偷换概念、改变论题、论据失联、次序不当、形式松散等现象,在对照式结构中也不例外。匡正学生议论文中的逻辑弊病,从最易学的正反式结构指正起,相信是诸多同仁的共识。
笔者查阅了中国知网,其中有不少文章对议论文的逻辑性问题进行剖析。厦门一中钟斌老师,批评学生议论“常在同一层面上绕来绕去”,建议逻辑思路采用“引析提联结”式、“立论入据结承迭据归纳”式等①;也有李婵老师从局部分析了写作中常见的逻辑错误,如以偏概全、类比失当、转移论题等②。而对对照式结构中存在的逻辑性问题进行论述的较少。在此笔者罗列出对照式议论文中出现的逻辑性问题,分析纠正,其中不乏浅陋之处,希请指正。
一、 论点的引出太突兀,缺少与论题间内在联系的表述。
有文章这样开头: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做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制帽,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但是有人对他们说:“越国人是赤脚走路披头散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去了将会贫穷不堪。”我认为这个人说得并不正确,我们应该敢于尝试敢于创新,不能拘于现状。
习作中前三行正是这次作文的考题,学生认为“此人”说得不正确,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这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为什么题中的友人说法不正确?怎样才是正确的,这中心论点是怎么引出来的?这思维过程不点明,怎么体现论点符合题意?
究其原因,恐怕是学生不知怎么分析。可以就结果多问几个“为什么”,条分缕析抓住要害,引出论点。或先找到要害,进行正反对比推论,清浊自明引出论点。如一学生这样开头:
有个鲁国人擅织麻编鞋,其妻子会织绢制帽,他们想去越国。有人劝阻他们,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他们去了会贫穷不堪。假设他们听取了这人的话,那么若干年后他们的经济情况恐怕没什么改变。如果他们敢于尝试去越国生活,把麻与绢做成对方需要的别的东西,或想办法让越国人尝试感受穿鞋戴帽的舒适,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会成功。因此,在一定的时候要敢于尝试开创未来。
这位学生能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实质:要想在越国成功,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是满足对方的实际需要。人人都有提高生活舒适度的需要,只要依照对方的需求灵活调整,就可以发现新的商机,何愁不成功?因而看问题一定要看到实质,多问几个“为什么”,找到最关键的原因或条件,一语中的点透要害,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论点。
二、主体段偏离议论焦点,与中心论点缺乏逻辑联系。
初写议论文,学生往往写着写着就偏离了中心,尤其在“起承转合”的“转”处,像桀骜的野马脱离了中心论点的辔头。例如一位同学简析考题后引出中心论点:
“长处也要有用武之地”。第一主体段承前强调“有长处也要寻求发展的平台”。而第二主体段则强调“看似无用的长处也能在某个平台发挥作用,不可轻视自己的长处”。(举例子:有个人赌技高超,后来鲁迅找到他向他学习,从而能在《阿Q正传》中绘声绘色描绘赌钱场面。因此不可轻视自己的长处。)
读到这第二主体段,使人疑惑,这部分与中心论点有何联系?中心是:“长处也要有用武之地”重心在后半句,而第二主体段却强调“不轻视长处”,显然偏离了中心。
为何会出现论题中途易辙的情况?原来是写作者紧扣中心的意识不强,也不太明了“起承转合”之“转”的思路,写着写着就偏离了论述焦点。
依此对策:首先,用演绎思维来捕捉要点。演绎思维,它泛指从一般到个别的推论,即以某些一般性的知识为前提,由此推出个别性知识的结论。它包括直言推理与假言推理等。本考题暗示成功必备要素有两点:有长处同时要有用武之地,尤其侧重后者。结合考题,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直言推理:大前提——有长处并选择能用武之地,可以成功。小前提——鲁国夫妻有长处却选错地。结论——他们恐怕要贫困不堪。
第二,应明白文章“承”后如何“转”。所谓“承”,就是承接中心论点或从正面或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所谓“转”分三种情况:由正面论述转入反面论述叫“反转”;由反面论述转入正面论述叫“正转”;由正面论述进而转入更深一层意义的论述叫“进转”,那么该篇习作要么进一步论述“有长处还要找对用武之地”的深层意义,要么转向反面论述谈危害。可以学假言推理,将承与转拟成两个分论点。假言推理:如果a则p;非a则非p,则拟分论点如下:分论点一:有长处并选择可用武之地,将如鱼得水马到成功。分论点二:有长处却未选对用武之地,将空负才华蹉跎一生。
在阐述第二个分论点时,应挑选有才能却选错职业、阵营等的论据来论证。学演绎推理,有助于梳理事理间的逻辑关系。运用演绎思维,关键是找对大前提——具普遍性的一般原理知识。紧紧围绕大前提中的要点,就能紧扣中心,做到不偏不倚,切中肯綮。
三、主体议论段因偷换概念、无可比性,无法与其他段形成对比。
世间万物总是相生相克,阴阳正反、强弱高下、善良邪恶、睚眦必报宽容仁厚等等相克相随。议论说理时,正面论述与反面批评应相辅相成,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但有的主体议论段间貌似对比,实际却无可比性。如有一篇习作中心论点是:适者生存。
分论点一:适应是内心的调适,一种自信的平淡 (以沈从文被下放时能淡定适应逆境为例) 。
分论点二:不适者是一种不朽精神的结合体(以封建叛逆者不适应旧观念旧制度,敢于振臂抗争之事为例)。
此文乍看是正反式结构,细读却发现文章前后矛盾思路混乱。从首段对考题的分析看,他是站在越国百姓的角度,定下中心论点“适者生存”。其中的“适” 应指“适应新事物”。那么分论点一段中举的沈从文的例子是否妥当?沈从文被劳改被批斗,这种适应是对外在迫害的从容与淡定,与中心论点的内涵不一致。而分论点二段中还应该继续站在越国百姓角度,谈如果“不适应” 新事物保守不敢接受将会永远落后。可学生又改弦更张,改成站在鲁国夫妻角度,指出应敢于改变越国落后的生活习惯。此时的“不适应”概念已改变,指不可适应旧习俗旧制度旧观念。正是因为学生不断变换立足点,导致“适应”的内涵一再改变,偷换了概念,前后讲的不是一回事,更何谈正反对照?
依此对策:应固定立足点(站在越国百姓角度),诠释关键词的概念(“适”指适应新事物),再拟正反分论点。全文结构调整如下:
中心论点:要不断适应新事物,适者生存。
分论点一:适应新事物,去旧迎新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分论点二:不适应新事物固步自封,将被时代的洪流抛弃。
词语往往有多义性,因而每篇议论文要对关键词的概念进行诠释,文中举的正反事例,其体现的论点关键词内涵也应在同一层面上,即用同一标准,这样两个事例才有可比性。
因而议论分析,要找到相同点,比较差异点,例如齐威王能虚心纳谏,而周厉王却粗暴止谤,因他们同是君王,就有了可比性。论点的内涵也是如此,也要在同一层面上才可比。
可有的学生正反论证,其关键词内涵并不在同一层面上。如有位学生的中心论点是“避短扬长”,她先从反面论述“不懂避短,路将越走越窄”。论据:李煜,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才华横溢,却无心政治无治国之才,身为国君却眼睁睁让己方之短造成了亡国之悲。后学生又从正面论述“懂得扬长能逆袭取胜”,她认为龟兔赛跑,正是因为乌龟发挥了耐心的专长,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前者之“短”与后者之“长”能否形成正反对照呢?前者之“短”指的是技能才艺上的,后者之长却是性格意志上的,并非一个层面,并非同一概念,怎么可能有可比性?因此要明确关键词内涵,看是否在同一层面,找到可比性,再针对同中之异进行剖析,形成严谨的逻辑网。
四、事例论据与中心论点缺少逻辑联系。段落间顺序不当,段首句随意,全文结构松散。
“一个好汉三个帮”。论点需论据来佐证。可有的学生举的事例论据与论点并无逻辑关联。有学生写道:
有人曾说过:宁可在尝试中失败,也不在保守中成功。我们都知道凡尔纳写过许多科幻巨作,一生无比的成功,却可能不知道他其实也是一个“普通”的作家。他的作品《气球上的五星期》遭到了十五次的退稿。如果换作是我,我只会说三个字:我放弃。但他没有,他进行了第十六次投稿,结果他,成功了。是什么支持着他?是自信?是勇气?我想说是敢于尝试。如果他像大多数多次被退稿就放弃的作家一样,那么他也不会成功。所以只有敢于尝试,才可能成功。
论据——凡尔纳在连续被退稿的情况下第十六次投稿,这还属于“尝试”吗?尝试,应是对未知领域的试探探索。凡尔纳投稿屡败屡投,体现出他非同凡人的自信、执著、百折不挠,但此能佐证“敢于尝试”的中心论点吗?因此一定要明确论点关键词的内涵,选对论据。不管是正面论据还是反面论据,都必须与中心论点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
有的习作段落间顺序不当。如有学生立意为“抓住恰当的时机变革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第二段举例:邓小平同志变“以阶级斗争为纲”,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方针,使国力蒸蒸日上。然后以“变革同时能为一个企业带来成功”过渡,第四段举例三星变革后成功,而索尼没有变革失去了竞争力。这样安排顺序是否合理?一般说来事物有逻辑顺序:从小到大、由易到难、从浅入深,因而此篇文章应调整顺序,将第二段与第四段对换,先讲变革能使企业崛起,再讲变革能使国家富强。
有不少文章段首句随意,乍一看思路紊乱脉胳模糊。他们习惯每段开头直接举例,如第二段开头“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没有成名之前,只是个医生……”,第三段开头“还有一位伟人毛泽东,他从前只是千万爱国学生中的一个……”,第四段开头“美国的铱星公司是卫星移动通讯行业的开拓者……”这些段首句太过随意,段与段之间太过支离。作为考场作文不能让阅卷老师对他的论证思路一目了然,在第一印象上早已失了先机。
如何能使议论文逻辑严谨思路清晰?下笔前一定要拟提纲,尤其应拟好分论点。下笔前要进行全局性设计:拟中心论点与各分论点、审视分论点是否围绕中心论点、分论点间是否层次清晰、论据与中心论点是否有逻辑关联等等。说理时将分论点放在段首,可以显示论证思路的演变,体现全文的论证脉胳。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为了成就飞瀑的奇观,大自然也要预备好奇藤异蔓、怪石嶙峋、深湖蓄势、万丈深渊,才有那扯天扯地一泻千丈虎啸龙吟水雾迷濛的奇观。议论文也如飞瀑,下笔前也要有所设计:由考题引出中心,抽丝剥茧;将中心拆分成分论点,溯因论果;分论点间正反比照,概念一致;列举论据,贴合中心;分论点间衔接照应,经纬分明。如此逻辑严谨胸有成竹,方能意气风发一气呵成,犀利深刻酣畅淋漓!
参考文献:
①钟斌《逻辑思维,议论文写作的灵魂》,《作文升级素材》2013年第1期,第56页。
②李婵《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常见的逻辑错误及矫正》,《时代教育》2013年第16期。
(作者单位:福州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