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深度贫困山区脱贫攻坚的可行路径
凌经球
〔摘要〕广西河池市结合本市实际,选择在大安乡探索以“五基”(基础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基本素质提升、基本保障构建、基本队伍建设)为抓手的“整乡推进”脱贫攻坚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主要做法是,构建乡村“六有”、屯户“八有”的“6688”目标体系,以此为依据摸清贫困现状,“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制定项目规划,优先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扶贫产业培育重点,补长民生建设和贫困治理短板,增强综合造血功能。大安乡“整乡推进”取得成效,一靠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二靠建立健全落实机制,三靠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四靠最大限度整合资源。大安乡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要有勇于创新的魄力,要有统揽全局的能力,要有真抓实干的作风。
〔关键词〕深度贫困地区;整乡推进;脱贫攻坚;河池市大安乡;造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D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7)05-0053-07
引言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1〕深度贫困地区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指示精神,打赢脱贫攻坚中“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2012年至2015年,广西河池市委选择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开展了以“五基”(即基础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基本素质提升、基本保障构建、基本队伍建设)为抓手的“整乡推进”脱贫攻坚示范區建设,走出一条破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题的新路子,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在此基础上河池市于2015年在全市11个县、市、区,各选择一个乡镇全面铺开。本文拟以大安乡“整乡推进”为个案作如下探讨。 一、河池市“整乡推进”脱贫攻坚的现实依据 河池市“整乡推进”脱贫攻坚就是以一个乡为单元,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加大投入强度,将扶贫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易地移民安置等统筹规划、一体建设,实现项目建设精准到村、帮扶举措精准到户,降低单位投入成本,从而大大提高项目建设的整体水平和脱贫攻坚的规模效应。 河池市之所以选择“整乡推进”脱贫攻坚这一模式,主要基于以下的考量: (一)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迫切需要寻求新路子。广西河池市是集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石漠化地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于一体的地级市,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经过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全市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贫困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制约,贫困面貌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到了2011年,全市 11个县(市、区)中仍有7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8个属于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1133个贫困村,农村贫困人口达162.66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45.4%。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在2020年前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一接近”的脱贫攻坚标准,解决16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是摆在河池市300多万各族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急需探索符合河池实际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二)“整乡推进”契合脱贫攻坚的内在要求。在过去30多年的扶贫攻坚中,河池市也和全国其他贫困地区一样,经历了以县为单元和“整村推进”为抓手开展扶贫攻坚的过程,虽然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以县为单元因其管理幅度过大,在同一个县内不同乡镇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比如有的是山区乡,有的是平原,有的是丘陵,即便是同一类型也因发展起点不同,发展水平仍然大不一样),容易造成“大水漫灌”,扶贫资源难以配置到真正需要扶持的贫困对象上,加之“四面出击、全面开花”,因投入相对不足而往往收效甚微。以村为单元“整村推进”,在同一乡镇中不同的村发展差异不大,给贫困村的识别增加了难度,同时还存在管理幅度小、资源配置散、大项目难实施、“规模不效应”、产业辐射能力不强等问题。以乡作为一个区域单位,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般大抵相当,且其管理幅度比较适中,恰好能够避免前二者的不利之处,有利于统筹规划、统一建设,还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合力攻坚,既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又能够提高扶贫资源配置的精准度。 (三)大安的乡情在河池市具有典型性。大安乡隶属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全乡辖7个行政村,农户6763户,人口21151人(2011年末)。大安乡可以说就是河池农村贫困的缩影,其贫困状况在河池市具有典型意义。具体表现为:一是贫困程度深。按照新的扶贫标准衡量,2011年有5个贫困村, 2261户贫困户,贫困人口9787人,贫困发生率为46%,分别比全国、全广西平均水平高出33.3和10.9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地处石山地区的可爱村,其贫困发生率更高达87.9%。二是基础设施薄弱。有3个行政村未通四级硬化路,只通简易路和未通路的自然屯达到157个(其中5个为未通路),占到自然屯总数的85.72%;未解决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人数7961人,占总人口的37.6%;有危房户990户,占总农户的14.6%;未通广播电视的自然屯有46个,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仅为34.2%;此外,还有5个行政村无卫生室,4所寄宿制学校没有食堂,4所学校没有学生宿舍。三是产业发展滞后。由于产业发展先天不足,贫困群众缺乏持续增收的来源渠道,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978元,比全县4342元少了1364元,分别只及全国、广西平均水平的42.68%和56.92%。四是石山地区脱贫难度大。全乡有顶新、可爱两个石山区村,这两个村自然条件恶劣,人均耕地均不足1亩(可爱村仅为0.26亩、顶新村为0.75亩山地),人口居住分散,可爱村470人分布在35个自然屯中,交通极为不便,科技文化落后,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要稳定地摆脱贫困,任务十分艰巨。五是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差。大安乡自1992年以来共接纳来自都安、大化、东兰和县内大石山区生态移民3127户、12350人(占全乡总人口58.3%),设立了85个安置点,分布在大安社区、才平、环界、金桥、塘房等5个行政村(社区),2003年交由当地政府管理,成立了全县唯一一个移民村——金桥村。这些移民安置点在初期都实现了“三通”(通水、通电、通路),但由于后续资金投入跟不上,道路损坏严重,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人畜饮水困难率居高,中小学校舍危房多,乡村教育、医疗卫生极为落后,加之这些移民自身素质普遍不高、观念陈旧,导致贫困面较大,据统计当年有贫困人口6958人,占移民总数的56.34%,占全乡贫困人口的76.33%。 基于这一现实,为从根本上改变深度贫困地区落后面貌,中共河池市委、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坚决打好新时期扶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于2012年4月启动了大安乡“整乡推进”脱贫攻坚示范区建设项目,旨在探索深度贫困山区脱贫攻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二、大安乡“整乡推进”脱贫攻坚的实践探索 (一)大安乡“整乡推进”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 1.精准对标,构建脱贫攻坚指标体系。明确的目标要求是整乡推进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大安乡在示范区建设启动之初,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的脱贫标准要求,构建起符合自身实际的“整乡推进”脱贫攻坚目标体系,并将指标细分到乡、村、屯、户四个层级,乡、村要求做到“六有”,屯、户要求做到“八有”(简称为“6688”体系),从而明确了“整乡推进”脱贫攻坚的目标方向,确保开发扶贫示范区建设取得实效。
(6763户)有一栋砖混或砖瓦结构、具有抗震能力、整洁实用的安居房2789(41.24%)6273(92.75%)有一座沼气池或节柴灶或一套液<电>化炉3429(50.70%)6580(97.3%)有一个卫生厕所2578(38.12%)6432(95.1%)有一个自来水集中供水点或家庭小水柜3224(47.67%)6459(95.50%)人均有0.5亩以上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4284(63.34%)6486(95.9%)有1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2891(42.75%)6544(96.76%)有一项经济收入相对稳定的项目3633(53.72%)6430(95.08%)有一台电视机或电脑3313(48.99%)6395(94.55%) 2.全面排查,先期摸清贫困状况。整乡推进精准脱贫,不仅要着眼于全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和扶贫产业培育,以区域发展带动脱贫攻坚,更要针对贫困对象不同的致贫因素、致贫类型“对症下药”,做到区域发展与个体帮扶相结合。为此,启动示范区建设之初,大安乡就把摸清贫困对象状况作为基础性工作牢牢抓起。首先组建了150名县乡村干部构成的工作组,深入全乡196个自然屯,对6000多个农户开展地毯式的入户调查,全面掌握各个村屯、各家各户的基本状况。其次是梳理不同贫困户的致贫因素、致贫类型,并将相关信息资料登记造册,建立贫困户基本信息库。再次是在摸清贫困户扶贫产业发展需求基础上,设置“产业覆盖贫困户信息卡”。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工作不是“走过场”,更不是应付了事,而是深入细致、扎扎实实,整个调查摸底足足花了五个多月时间。更难能可贵的是,大安乡还把摸清底数、了解实情与发动群众、动员群众紧密结合起来,为后续工作开展打下十分坚实基础。 3.对接供需,先行抓好项目规划。“整乡推进”脱贫攻坚需要有好的“抓手”,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先行抓好项目规划是可行路径。大安乡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咬定“区域发展与贫困户脱贫致富”这一目标,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多方参与、反复论证;一步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把规划制定的过程作为发动群众参与、集中群众智慧、凝聚广泛共识的过程。比如,各个村屯修哪条路、建哪座桥、发展什么产业等等,都是围绕实现“6688”的目标任务,先由村屯干部群众提出来,然后逐级汇总到乡,再与各个业务部门协商对接,在对接过程中吸纳群众代表参与讨论,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项目确定之后又在个村屯予以公示。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实现项目需求与项目供给的无缝对接,有效避免以往扶贫项目安排自上而下的盲目性,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具体工作中,大安乡先后制定了1个乡级总体规划、7个村级规划和1个移民点专项规划,提出了41个大项目428个子项目,项目涉及农村道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土地综合整治、易地扶贫搬迁、扶贫产业覆盖、人才教育培训、基本公共服务、村容村貌改造等。这些规划的制定出台使大安乡示范区建设有了清晰的路线图、时间表,更明确了乡村屯项目建设的工作任务、工作重点,也使市、县各个职能部门行业扶贫以及社会帮扶有了明确的工作目标。 4.夯实基础,优先建设基础设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贫困乡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客观因素,它往往是贫困人口陷入“贫困恶循环”的主因,因而是贫困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最大困难,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和最佳切入点。大安乡在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注重把农村道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土地综合整治、易地扶贫搬迁、村容村貌改造等“硬件建设”作为“整乡推进”的“先手棋”安排,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一举解决了多年来群众盼望、政府想干而干不成的大事。 5.突破重点,促进产业开发上水平。在推进示范区项目建设中,大安乡干部群众认识到:“没有产业支撑的扶贫不是真正的扶贫”。因此,他们按照“选好产业、引好龙头、上好项目、创好机制”的思路,在促进桑蚕、甘蔗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产业。在选好产业方面,他们根据大安乡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确立了新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红心香柚、薄壳核桃;在引好龙头方面,他们通过考察和筛选,重点引进了金果、银河、两家企业;在上好项目方面,他们通过采取土地流转来建立基地、多方筹集产业发展资金、加强群众技术培训等,聚集生产要素投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在创好机制方面,他们着重建立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机制,确保产业覆盖到农户,同时还完善以奖代补等机制发动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开发。 6.补长短板,增强综合造血功能。补长社会事业和乡村治理的“短板”,既是整乡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的重要一环。实践中大安乡主要抓好“三大工程”:第一,实施科教引领工程“断穷根”。加快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建设,新建5所小学教学楼、学生宿舍,维修改造11个教学点校舍,新建54套教师周转房。同时,还新建乡中心校幼儿园、环界中心小学幼儿园,在6所小学附设村级幼儿园。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政策和农村学校学生营养改善项目,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巩固率稳定在98%以上。加大“雨露计划”实施力度,仅2016年就有31名贫困户子女享受“雨露计划”资助(其中本科生16人,高职高专13人,中职中专2人),7人參加“两后生”职业教育。扎实开展劳动力技术培训,每年完成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25期约3000多人次,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300人。第二,实施基本医疗保障工程“防返贫”。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按照标准要求建好乡中心卫生院和7个村级卫生室,配备相应医疗器械,加强对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就近就医需求。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农民“参合率”达到97.8%。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每个村屯都建有一个垃圾池,推行垃圾“村收集、乡处理”模式,改扩建一批农村卫生厕所,使“户有卫生厕所率”提高到95.1%。第三,实施贫困治理完善工程“强内功”。首先是探索“党建带扶贫”模式,通过开展“两培”(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带领致富支部”创建等活动,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其次是完善基层贫困治理主体,尝试在村、屯成立党群联席理事会,把驻村第一书记、党员代表、经济能人、农民技术员、致富积极分子、经纪人等纳入理事会中,发挥联席理事会在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和带领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再次是通过“治愚”激活力。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时任市委书记黄世勇亲自到该乡开展宣讲会议精神,他结合正在开展的“整乡推进”的实际,阐述了贫困并不光荣,懒惰是可耻的,真正的幸福生活是“等”不来、“靠”不到、“要”不了等道理,教育广大群众认识到,只有自立自强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脱贫致富,仍需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从而极大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整乡推进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每年约有300多个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与到脱贫攻坚之中。 (二)大安乡“整乡推进”脱贫攻坚的主要成效 经过3年多的艰苦奋斗,大安乡“整乡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6688”的预期目的(详见表1),其突出成效还表现在: 1.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通过实施示范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大安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交通方面,修通了通乡油路13公里;通村水泥硬化路7条,硬化率100%;通屯硬化道路152条,硬化率98.7%,比2011年底增加81.8个百分点;完成屯内道路硬化149个,硬化率96.75%,比2011年底增加85.7个百分点。此外,还修建了农田水利三面光渠道48公里,灌溉面积达 5000 多亩;新建人畜饮水工程38处,新增饮水安全 680户3400人,电网改造18处;实施坡改梯6100多亩。 2.扶贫产业发展成效明显。截至2015年底,全乡甘蔗种植面积2.1万亩,桑园1.9万亩,核桃1.86万亩,红心香柚1.7万亩。核桃、红心香柚两个新兴特色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势头良好,全乡四个万亩产业初步形成。实现贫困户人均种植1亩以上核桃或红心柚的目标,使产业覆盖贫困户率达96.68%。扶贫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拓宽了农村收入来源渠道,促进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2012年至2016年,全乡农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98元、4112元、4812元、5529元、6400元。 3.整村搬迁安置有了新突破。整合扶贫资金2530万元,建设占地72亩,安置90户移民的可爱新村(其中安置可爱村81户302人,才平村斗峒屯9户31人)。配套建设饮水工程、通村水泥路、排洪渠道、村委办公楼、文化室、绿化带等配套设施,把可爱新村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采取有偿调整土地646亩,作为移民新村居民的生产用地,帮助村民发展红心香柚等长效产业,引导群众利用传统技术生产“生态豆腐”等,解决村民短期收入。另外,对可爱村中有一定经济实力的59个农户、168人,则通过现金补助方式,帮助他们在县城新区购买经济适用房,并通过经商、进厂务工或外出务工等解决其生计问题,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从而彻底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可爱村470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4.整体减贫效果十分显著。2015年经新一轮精准识别,与2011年相比贫困人口减少了8209人,减幅达到83.87%,贫困发生率仅为7.5%,下降了38.5个百分点,与当年环江全县平均水平相比低了10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在该乡现有贫困人口中,基本上是因学致贫、因病致贫和因残致贫,合计为1012人,占到贫困人口总数的64.13%,其推动脱贫攻坚的综合效应凸显。 (三)大安乡“整乡推进”脱贫攻坚的主要经验 大安乡“整乡推进”脱贫攻坚的经验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坚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是我们党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有效方法。在扶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新形势下,河池市把大安乡作为“整乡推进脱贫攻坚”示范区来建设,其根本目的在于探索一条带领深度贫困山区群众实现可持续脱贫,最终走上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要在短短三年内,一举解决全乡9000多人的贫困问题,以脱贫攻坚带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其难度可想而知。只有把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思想统一到市委的这一决策部署上来,才能凝聚成强大的合力。实践中河池市多措并举,应对有方。比如,强化对市县乡各级领导干部党的根本宗旨教育,通过组织领导干部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帮助他们了解社情民意,增强推动脱贫攻坚的紧迫感、使命感。又比如,利用各种媒介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教育,激发社会各界扶贫济困的热情。对于贫困人口,则通过进村入户面对面交流,组织群众代表外出实地参观考察等形式,教育他们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增强依靠自己勤劳双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在推进示范区建设中,大安乡形成了党委政府的主推力、社会各界帮扶的拉动力与贫困群众主动参与的内生力等拧成的“一股绳”,为示范区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2.坚持建立健全落实机制。“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落实既要靠思想觉悟,更要靠完善机制来保障。大安乡在实施“整乡推进”过程中,盯住关键环节,重点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和帮扶机制。在责任落实机制方面,他们建立了“市负总责,县抓落实,乡镇实施,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制度。市委书记亲自调查研究、亲自审定工作实施方案、亲自部署、带头签订了“责任状”。县成立了指挥部,县委书记、县长是第一责任人,担任指挥长,常务副县长为副指挥长。同时,做到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个具体责任领导和具体责任人,每个项目实施都签订项目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在帮扶机制方面,制定了“单位包村、领导挂点、干部包户”的机制。单位包村要求做到“五落实”(落实规划方案、落实政策宣传、落实增收脱贫、落实村貌改造、落实组织建设),领导挂点要求做到“三抓”(抓指导推动、抓典型示范、抓机制创新),干部包户要求做到“六帮”(帮转变观念、帮选择开发用地、帮扶持项目、帮提供服务、帮落实政策、帮脱贫致富)。这两项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确保工作部署件件有人抓,样样有人管,有效克服了部门相互掣肘、工作推诿扯皮现象,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攻坚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大安乡实施“整乡推进”时,虽然“精准扶贫”还没有提出来,但他们在实践中的做法上已蕴含着“精准扶贫”的理念。比如,地处在丘陵村屯,由于坡地较多,可以连片开发特色水果业,石山地区耕地少,但石山上也可以种植薄壳核桃,在产业布局上他们就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引导群众发挥各自优势。再比如,对自然环境极端恶劣,几乎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可爱村,采取了整村搬迁安置的办法。即便是易地整村搬迁安置也不搞“一刀切”,而是采取“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两种方式。又比如,对那些老弱病残的贫困人口,则通过低保救助、医疗救助等办法,最大限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总之,通过分类施策,对症下药,全乡贫困人口的福利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取得了“帕累托改进”的效果。 4.坚持抓好资源整合。大安乡在“整乡推进”中创造性地做好资源整合这篇大文章,他们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整乡推进、连片开发”的思路,加大整合专项扶贫资金、行业扶贫资金、社会扶贫资金的力度,共筹措资金2.162亿元投入项目建设,其中专项扶贫资金0.83亿元、行业扶贫资金1.039亿元,社会扶贫资金0.056亿元,信贷资金0.137亿元,群众自筹0.1亿元(含投工投劳)。这有利于集中财力打“歼灭战”,有利于克服各自为政导致的资源分散,有利于改变“撒胡椒面”造成的“规模不效应”,从而大大提高了投资强度,促进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民生保障等项目建设的协同配套,提升了“整乡推进”脱贫攻坚的整体效应。
三、大安乡“整乡推进”脱贫攻坚的几点启示 当下脱贫攻坚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深度贫困地区如何打赢这场“坚中之坚”的硬仗?“整乡推进”的大安实践,成功探索了深度贫困地区促进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的现实路径,为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启迪。 (一)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河池市基于自身脱贫任务的艰巨性,早在“十二五”初期就积极探索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新路子,体现出他们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自觉性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他还指出:“脱贫攻坚工作进入目前阶段,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2〕面对当前日益繁重的脱贫攻坚新任务,各级党委务必切实增强紧迫感,通过强化支撑体系建设,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聚焦精准发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突出制约瓶颈,才能“攻克坚中之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要有勇于創新的魄力。大安乡“整乡推进”脱贫攻坚的进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过程。在新的脱贫攻坚形势面前,只有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以敢于超越的魄力,打破思维定式,走出传统路径依赖,敢想敢干、敢闯敢试,不断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脱贫攻坚新模式、新路子,才能使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三)要有统揽全局的能力。在“整乡推进”过程中,大安乡围绕脱贫攻坚目标,既统筹推进“五基”建设,又通过分类施策将资源配置到贫困对象,这是其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度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是精准扶贫的基础,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围绕减贫来进行。”〔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统揽全局的能力,围绕深度贫困地区减贫目标来统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区域发展带动脱贫攻坚,同时在推动区域发展中,注重资源配置的精准度,确保贫困人口受益。 (四)要有真抓实干的作风。大安乡在“整村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无论是脱贫攻坚指标体系的确定、贫困状况调查摸底的展开、项目规划的制定以及分类施策措施落实等,无不体现出他们真抓实干的扎实作风,无不体现“真扶贫、扶真贫”的根本要求,这也是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因此,在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过程中,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力戒虚功”的要求,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务实解决贫困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上,自觉克服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惟其如此才能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夺取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参考文献〕
〔1〕〔2〕〔3〕央视网(新闻频道).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 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DB/OL〕. http://news.cctv.com/2017/06/24/ARTIuQ77wcuRRlqyBbu1YRqN170624.shtml.
【责任编辑:刘彦武】党政研究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