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惯性思维
朱彩霞
〔关键词〕惯性思维;班主任;师生关系
“我从没见过像您这样的班主任!”晓静大声说道。
“我也从没见过像你这样的学生!”我更是怒吼起来。
晓静泪流满面地夺门而去。我坐在办公桌前,心情难以平复。
事情源于前一天晚上的自习课,由于科任教师临时有事,而我又不在学校,我便电话安排班长、学习委员组织学生们在画室练习速写。晚上八点多钟,班长打电话给我,说班上的纪律不好,我隔着电话对着班上学生强调了晚自习的纪律。我原以为这个晚上就这样平淡地过去了,谁知半小时后,班长再次打电话来,说班上闹翻天了,尤其是几个女生完全不服管理,还和班干部起了冲突。
这下,我心里的怒火被点燃了,询问是哪几个同学,班长一一报出了名字,其中就包括晓静。我再次让班长转告全班同学,第二天我一定会去处理这件事,让违反纪律的学生作好准备。
一夜无事……
第二天,来到学校,班上有一种异常的安静,晨读的声音明显不如往常响亮。我表情严肃地走进教室。首先就点了晓静的名字,让她到我办公室去。然而谈话没有进行多久,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接下来,陆续有班干部、学生来找我,谈到了前一天晚上的违纪事件。
昀芝(女,专业课代表):昨天晚上,晓静确实有违纪情况。但是在班长强调纪律之后,她就安静了。后来纪律不好,我觉得主要是班长的态度不好。她看不惯班长的强硬,就和班长吵起来了。晓静有错,但是我觉得,班长的工作方法和态度也有问题。
雨茜(女,普通学生):其实昨天晚上的纪律没有班长说得那么差。开始有点吵,但是后来就慢慢安静了,课间时班长硬要把同学的名字记下来报给您。别人有错,改了就行了,可班长还是不依不饶的。我觉得班长的工作态度太有问题了,晓静就是看不惯,才和他吵起来的。
杨伍(男,学习委员):昨天晚上,我也参与了班级管理。开始的时候,班上总是安静不下来,后来班长和我就一个个点名,说要把名字报给您,结果有几个女生不满意,就和班长吵起来了。我本来对她们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感到很生气,但是今天我看到晓静哭得那么伤心,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方法有问题。
嘉亮(男,班长):昨天晚上,开始时画室里总是有窸窸窣窣的小声音,还有同学吃东西,我开始强调纪律,可是效果还是不明显。打电话给您后,好了点儿。但是,不久后又有人开始说笑,我就开始记名字。这时晓静就站出来,说我喜欢小题大做,喜欢给老师打小报告,我实在是看不惯她的嚣张态度,所以我们就起了冲突。
回想起来,这可能是一起普通的班级违纪事件,最后问题的解决也不是很难。在班级中,我就这次事件与全班学生展开了讨论,意在提高全班的纪律意识;在面对晓静时,我没有再摆出班主任的高姿态,对于自己没有深入调查就批评她这一点道了歉,但是对她的违纪行为和与班干部对抗的错误方法进行了批评,她也欣然接受了;对于班干部,我在肯定他们的责任感的同时,建议他们在处理与同学的关系上,要讲究方法,就有效管理方面进行了一次探讨。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认为学生、班干部乃至班主任都从中学到了很多。
其实,像晓静这样的学生,可能每个教师都会遇到。纵观很多师生间的冲突,往往都是从一些看起来似乎不严重的小事开始的。再深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中间的“惯性思维”对教师的影响非常明显。比如说晓静,她是一个性格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女生,与班上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她入学时成绩是班上的倒数第一名,由于性格使然,她常常是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再加上学习上兴趣不浓,在教师的“惯性思维”中,她自然就成为了“后进生”“潜能生”的代表。在这次事件中,违反纪律的学生不止她一个,可是一听到她的名字,我就自然而然地将她与违纪挂钩,并下意识地将她看做了违纪的核心人物。所以在找学生谈话时,我没有对事件进行详尽的调查,第一个就点了她的名字。并且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也没有给她太多辩驳的机会,直接相信了我主观认可的事实,对晓静作出了一个并不公正客观的评价:
我:“晓静啊,昨天晚自习,你为什么要影响课堂?”(一开始就已经对她作出了评价)
她:“我就看不惯他们独断专行的样子,班干部了不起啊!”(出现对抗情绪)
我:“班干部工作方法有问题,我可以另外找他们,但是我们现在在说你的问题。你觉得你影响课堂纪律了吗?”(再次强调她的错误,继续进行评价)
她:“我虽然有错,但是班干部也有错啊,为什么就找我的麻烦?”(出现了直接性对抗)
随着谈话进一步发展,师生之间的矛盾大爆发成为必然。结果不仅没有起到教育晓静的效果,反而激起了她内心强烈的逆反情绪。
现在细细回顾这次和晓静的谈话,我实际上违背了“非暴力沟通”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没有观察,直接评价,并且将观察和评价混为一谈。我用经验和“惯性思维”代替了观察。确实,作为教师,我经过长期工作,累积了大量的经验,会不由自主地对学生进行“惯性评价”。可是我们最不应该忘记的就是学生是动态的,发展的,可塑的。而在这种“惯性思维”的牵引下,教师往往也就堵上了和学生真正进行沟通的渠道。
以上贴负面标签式的评价方法,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来说是不公平的,而正面、中性的标签有时也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学生。许多教师经常感叹,某些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在多年后,他们对教师表现出来的情感往往比不上某些“后进生”或“潜能生”。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是一个独立的、特别的个体,需要师长的陪伴和指引,然而对于“后进生”的关注,也让许多教师忽略了对“优等生”成长的关注。对教师情感的淡漠,原因也和教师们的“惯性思维”有着密切关系。“优等生”的学习成绩好,学习能力强,似乎不太需要教师过多的关注。其实不管对谁,我们都要多问问自己:“你被学生需要了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你的帮助和指引了吗?”好学生也需要不断成长,需要关注。
比如在这次事件中的班长和学习委员,他们在教师心目中都是品学兼优、能力很强的学生,当有学生和他们对抗,教师就会觉得班干部维持纪律是没有错误的,学生的违纪行为不仅是对班干部权威的挑战,也是对教师权威的挑战,不由自主地就站在了班干部一方。其实在后来的调查中,我了解到,班干部处理事情的方法是比较简单而粗暴的,甚至有威胁的成分,这才引起了学生们的不满。如果教师一味相信自己的“惯性思维”,这对他们的成长同样是不利的。所以,在事后和班干部的交流中,对于他们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同学关系,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教育的实践中,我认为观察是一种最直接、最简便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它不应该被惯性思维所代替,更不能和评价相混淆。面对问题,先学会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才能作出正确评价。在观察和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能不断促进学生发展,也能提高教师自我的专业素质,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 湖南省长沙市美术学校,长沙,410116)
编辑/马茜元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