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参与教养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分析

    金晓芳

    

    

    摘 要:在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父亲具有区别于母亲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父亲参与教养的内涵与父亲参与学前儿童教养重要性的研究,进一步提出了促进父亲参与教养学前儿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父亲; 学前儿童; 参与教养

    中图分类号:G78? ? ? ? ? ? ? ? 文獻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5-109-001

    一、理论基础

    (一)父亲参与教养的内涵

    所谓父亲参与教养的内涵,指的就是父亲主动参与学前儿童的教育和养育活动,涵盖榜样示范、辅导学前儿童学习、陪伴学前儿童阅读、和学前儿童一起玩耍、照料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等。

    (二)父亲参与学前儿童教养重要性的研究

    父亲能够带给学前儿童比较理性的思维方式,借助生活中各种游戏活动,锻炼学前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前儿童对动手操作更感兴趣,进一步激起学前儿童的探索精神、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求知欲。

    二、父亲参与教养对学前儿童发展的调查

    (一)调查设计

    1.调查方法。具体研究方法:本次调查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为: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

    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本市A幼儿园的小中大班学前儿童的父亲作为问卷的调查对象,共发放纸质问卷230份,网络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8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3%。

    3.调查工具。采用刘晓红编制的《父亲参与学前儿童教养调查问卷》,该问卷涵盖:父亲参与学前儿童教养的陪伴活动、父亲参与学前儿童教养的教育活动、父亲参与学前儿童教养的照料活动以及父亲参与学前儿童教养的特殊事件处理活动。

    (二)父亲参与教养对学前儿童发展的调查分析

    1.父亲参与学前儿童教养在年龄上存在差异

    从上表能够看出,在陪伴活动维度,不同年龄的父亲主效应显著,其中,25岁以下的父亲得分较低,35岁以上的得分较高,也就是随着父亲年龄的增长,父亲参与教养在陪伴活动程度越大。

    2.父亲参与学前儿童教养在学历上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学历越高的父亲接受能力越强,他们能用心的借助各种渠道去学习一些育儿的知识,明白自己的职责。

    3.父亲参与学前儿童教养在收入上存在差异

    三、父亲参与教养对学前儿童发展影响的因素分析

    (一)父亲自身因素分析

    父亲对于自身育儿的能力持否定态度的占多数,没有信心照顾好学前儿童,并且以工作忙为由,没有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以此来提升自身,这都是需要改善的地方。

    (二)家庭因素分析

    父亲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让家人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把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工作,所以很多父亲没有参与学前儿童的照顾,造成对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利影响。

    四、促进父亲参与教养学前儿童发展的建议

    (一)父亲要更新观念,提高参与学前儿童教养的能力

    父亲在学前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应该协调好挣钱和参与教养的关系,借助进一步学习育儿知识,提高自身育儿能力,积极关注学前儿童的需求。

    (二)家庭成员要放平心态支持、鼓励父亲的参与

    在调查中发现,大家庭的父亲由于学前儿童母亲和爷爷奶奶的大包大揽,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就需要家庭成员放平心态,支持和鼓励父亲参与到学前儿童的教养当中,进而实现学前儿童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充分发挥幼儿园和社会的引导作用

    在学前儿童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发挥幼儿园和社会的引导作用。幼儿园要经常举办一些亲子活动,并严格注明需要父亲参加,寻找各种机会促进亲子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何惠丽.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J]黑河学刊,2016(4):105-106

    [2]宫新杰.父亲参与教养对小学生发展的影响——以潍坊地区为例[J]科技视界,2018(8)

    [3]谭钧文,李航,颜丽娜.父亲参与教养与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4):588-591

    [4]李会丽.父亲参与教养与3.5-6.5岁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