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下中职美术课程学习动机的激励研究
马亚谊
[摘 要] 学习美术课的动力越强,学习效果就越好,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的速度就越快。一个人做任何事都是有动机的,而动机是学习的动力。因此,要让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美术课的动力首先就要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关 键 词] 中职;幼师;美术课;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029-01
我是一名职业学校的美术老师,最常任教的专业是幼师专业,通过近几年与学生的相处和观察发现,目前的幼师高一第一学期美术课堂是这样一种情况:开学第一次课就布置让购买的学习材料和工具,往往拖一个月都买不齐;上课走神或偷偷摸摸玩手机甚至是吃零食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再者,上课睡觉,课后作业不按时完成也是常有的事……面对这些现状,作为一个有良心、有责任心的老师内心是很难受的。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为此针对以上这些状况发生的原因我做了一些调查并采取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尝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追根溯源,查找原因
我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查找原因。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为我校2015音乐(幼师)班52位学生。
问卷调查
1.你了解幼师专业将来的职业是什么吗?
A.了解 B.不了解
2.美术课是幼师专业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这一点你了解吗?
A.了解 B.不了解
3.你了解并喜欢美术课吗?
A.是 B.不是
4.在高中以前的学习经历中上美术课的频率高吗?
A.高 B.不高 C.几乎不上
5.你觉得自己的绘画水平怎么样?
A.高 B.一般 C.较差
问卷整理结果如下:
1.了解幼师将来职业的45人。
2.了解美术课是幼师专业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的3人。
3.了解并喜欢美术课的6人。
4.高中以前的学习经历中上美术课频率高的0人。
5.觉得自己绘画水平高的3人。
分析得出结论:10人以下的问题集中在第2、3、4、5题上。深层次地理解就会发现其实学生的这些表现归根到底是缺少学习美术课的动机。学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美术课,美术课学好对自己到底有什么用,自己该怎样去学好美术课。因此,我要做的就是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进。
二、想方设法,激发动机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一般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能激发人产生某种活动。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支配下,个体的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使行为朝着预定的目标进行。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个体是否维持这种活动,同样受动机的支配和调节。
(一)制造动机
做法1:教学伊始,先撇开美术课本,抓住学生喜欢看视频、好奇心强这一特点,从互联网上搜集相关现代化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视频和介绍播放给学生观看,让他们对幼儿教育、幼师专业有个直观、清楚的了解。
做法2:请已经毕业的自主办园或是从事幼儿教育已经小有名气的学姐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视频互动,以此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对幼师职业的向往。
做法3:布置给学生社会实践作业,利用课余时间走访自己家附近的幼儿园,了解美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认识总结,不少于300字。
因为有了对幼师专业的认识,了解了美术学科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学生学习上有了原始的动机,接下来就要趁热打铁增加动机了。
(二)增加动机
做法1:实行教学全过程考核。即学生期末成绩为总评成绩,总评成绩中,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50%,平时成绩中课堂考勤及课堂表现占15%,课后作业占20%,课堂实践占15%。平时成绩的每个部分都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措施,期末考试前向学生公布平时成绩。
做法2: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特点设计教学活动,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合作活动,及时肯定她们的学习活动,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美术课的信心。
人都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的,因此通过以上做法的持续实施,学生上课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上课迟到、早退现象少了,上课纪律不用老师强调就能做好了,走神睡觉的学生几乎看不到了,作业质量也在逐步提高。
(三)强化动机
做法:对于整学期从无请假、课堂表现好、课堂实践表现突出、课后作业每次都是A档、期末成绩优秀的学生以及在考勤、上课表现和课堂实践、课后作业方面进步明显,有目共睹的学生,给予赞许的仪式。具体做法,全班学生分两组面对面站立,让受赞许的学生从列队中间缓步通过,接受大家最热烈的掌声。
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说:“爱是真正促使人复苏的动力”。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会激发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当你被一种动力吸引时,就会不觉地努力想要去争取。用教师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我愿在这样的道路上探索并幸福前行。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06.
[2]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