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和卢森堡关于资本积累理论认识分歧的原因分析及意义

    贾淑品

    〔摘要〕学界关于列宁和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透彻,但对于二人在资本积累理论上为什么存在分歧进行系统研究的则较少,因此,深入分析探讨二者的理论产生分歧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发展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将二者的资本积累理论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系统分析比较,二者分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分析的维度和向度不同及研究总体方法存在差异等三个方面,当然,分歧的存在丝毫不妨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关键词〕列宁;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卢卡契

    〔中图分类号〕D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7)04-0100-07

    列宁和卢森堡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左派领袖人物,都为无产阶级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和杰出的成就,但是,两人在对待资本积累问题上确实存在着分歧,两人在同一时代,在看待资本积累的问题上,他们的观点为什么会存在分歧呢?理论分歧的原因可以说错综复杂,现主要从几个方面去说明。

    一、列宁和卢森堡关于资本积累理论认识分歧的原因分析

    (一)列宁和卢森堡关于资本积累理论研究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不同

    1.列宁着眼于资本的积累是不是有助于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

    由于俄国当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经济和文化也相对落后,不同民族在经济和政治地位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压迫与被压迫、统治与被统治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社会结构异常复杂。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列宁,首先考虑的不可能是其他问题,而只能是被压迫民族如何摆脱阶级压迫和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问题。列宁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进行了考察。一方面,他对当时的民粹派与合法马克思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了批判。民粹派认为俄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市场,列宁则认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动摇,俄国仍然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一步步从农业国家向资本主义社会国家轉变。另一方面,列宁认为政治、经济落后民族和小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惟受历史发展决定性的制约,同时还由于主体的选择性的存在,必然受到自身能动性影响,因此,俄国资本主义也必然存在着其特殊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基于此,可以看出,列宁不仅在理论上解答了俄国社会发展的前途问题,同时也站在实践的高度回答了俄国无产阶级为什么必须革命以及是否具备进行革命的能力问题。列宁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快,范围更广。资本扩张、资本积累必然超出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界限,该过程获得极大发展的反面,则意味着被压迫民族将会面临更大的利益损失和更多的不平等待遇,这必然会导致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在新的历史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激化。由此可见,资本积累的过程必然也是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斗争加剧的过程,而这也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因而,列宁研究资本积累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落后国家的被压迫民族如何摆脱压迫民族的统治。

    2.卢森堡着眼于资本积累是不是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卢森堡虽然出生于波兰,但长期生活和战斗在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因此,其主要立足于德国开展研究,而对于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则没有过多的考察和研究。特殊的生活、学习和斗争经历,使卢森堡具有了敏锐理论洞察力,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使得她更多地是站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审视资本积累的。她对帝国主义国家资本积累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现象开展研究的着眼点,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斗争;卢森堡通过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研究,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只研究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积累问题,而没有说明它是如何实现的问题,这是马克思《资本论》的不足之处,她提出一个封闭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可能单独完成资本积累的论断,基于以上思考,卢森堡在研究资本积累时打破了一个国家单纯考虑国内市场的局限。她认为,仅仅依靠国内市场,可以完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并实现剩余价值,但不可能完成扩大再生产,当然,剩余价值的实现更是无从谈起。为此,她为资本主义国家完成扩大再生产,实现资本积累指出了一条路,那就是要在工人和资本家以外寻求市场,即资本需要“非资本主义领域”。卢森堡放眼国外市场,提出自己的第三市场理论,该市场就是小商品生产和封建制度生产的国家,她认为,只有这些国家才能吸收剩余产品,进而实现资本的积累,而这必导致殖民扩张和掠夺。若缺少该市场,资本主义再生产无法持续下去,甚至资本主义社会也无法生存,更不用说别的了。卢森堡将帝国主义的资本入侵、资本积累的实现和剩余价值的榨取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积累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资本积累不断向第三市场推进和无限扩张,必然激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甚至爆发战争。

    卢森堡把对资本主义的考察延伸到世界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上,这些观点对于考察资本全球化出现的问题很有借鉴意义。而列宁的资本积累理论主要是延续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强调国内市场的作用,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和技术构成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方面,并且认为相对落后的俄国资本主义比发达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拓宽了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视野。展现了列宁把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与东方国家具体实践的卓越结合,说明了列宁对世界资本主义的研究的独特视角,那就是资本积累还要研究东方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性。

    (二)列宁和卢森堡对资本主义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1.列宁侧重从批判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的技术向度上分析

    列宁在对资本积累进行研究,在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批判了民粹主义者只看资本主义邪恶的方面,而竭力抹杀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的一面,他指出,俄罗斯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进步”,而不是“荒谬的”。民粹主义者极力颂扬农村公社的作用,他们认为农村公社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而俄国农民天生就有社会主义潜质。他们针对19世纪末期,在俄国农村出现的资本主义现象,避而不见,甚至否认俄国资本主义的存在,把他们的出现当作是偶然的、短暂的昙花一现。在他们眼中,似乎提到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就是为了保卫资本主义,为资本主义涂脂抹粉,美化资本主义。“市场缺乏论”和资本主义“人为论”是民粹派的两种代表性的错误观点,列宁专门批判了这两种错误观点,对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缺乏论”,列宁认为俄国不是缺乏国内市场,而是有较为发达的国内市场,有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对于民粹派资本主义的“人为论”,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非人为的结果。为此,列宁不但注意到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阐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两面性即历史进步性与停滞性的矛盾,而且也深刻分析了由于战争所导致的东方国家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研究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他意识到东方国家必须崛起,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所谓“完美”,向我们展示了战争与革命关系形式的图景,展示了俄罗斯资本主义发展与历史局限性之间的矛盾。

    2.卢森堡侧重从捍卫经典资本批判理论的价值向度上进行分析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成为“积累激情和享受欲之间的浮士德式冲突”的牺牲品,被迫创造“产业后备军”,这样资本主义社会就创造了它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然而,资产阶级也不是白痴,他们为了更好地获取超额利润,加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垄断方式,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更是变本加厉地不断加强垄断,调整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并把垄断和国家政权结合起来,这样资本主义社会就从私人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进一步加强了对无产阶级的控制,这样,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向我们期待的那样,出现衰亡的迹象,反而出现了和平与繁荣的假象。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的一批人物基于经验实证的判断,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好幻想,提出了资本主义适应论,并以此来代替、否认资本主义危机的必然性,伯恩施坦以恩格斯“政治遗嘱的继承人”自居,并以此作为改良主义的理论基础,放弃社会革命理论,提出“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试图通过议会、民主、普选等资本主义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此观点不仅具有迷惑性,而且也使得马克思的经典资本主义批判模式遭遇质疑、吐槽,甚至危机。

    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必然性呢? 我们必须弄清楚资本主义社会的背景以及这种理论作用的内在机制是什么,这就像我们如何理解伯恩施坦的资本主义的适应论一样。 卢森堡作为第二国际左派著名的革命理论家,她必须要应对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所质疑、修正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因而,她从捍卫经典,资本批判理论的价值取向上,写了《社会改良与革命》《资本积累论》等,一方面批评了伯恩施坦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改良思想、資本主义适应论、资本分散论等,表明了资本主义危机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她也论证了帝国主义意味着对资本更重的控制和攫取,这也说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本质,说明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以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经典。

    卢森堡在她的著作中通过文献史的梳理,潜心研究了资本主义积累作为一个整体,积累的两面性,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体系中东西方资本不是截然分离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关系,展示了资本发展的全球性,说明了资本主义体系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世界性,历史性,向我们证明了该体系的形成是由资本主导的。“资本主义准备着在更加剧烈的痉挛震动下自身的灭亡”,同时也语重心长地说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指出了全球资本主义制度崩溃的历史规律性和必然性,发展了马克思资本积累和危机理论。

    (三)列宁和卢森堡研究资本积累方法的差异性

    1.列宁:资本和生产的双重逻辑是分析资本积累的起点

    列宁密切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并从生产领域,从资本和生产双重逻辑分析和探索帝国主义的生成,把此作为他分析资本积累理论的起点。1916年4月,《帝国主义论》的出版,标志着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研究做出了不同于同时代的许多理论家的独特之处。列宁在研究中,采取了扬弃的态度:一方面从霍布森、希发亭、卢森堡、布哈林这些思想家的研究中吸取精华;另一方面,他也结合俄国的国情,以及对当时错误思潮进行批判的阶段性成果,革新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研究。列宁认为垄断的产生与流通和分配,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原因是因为资本家为了追求超额利润,千方百计地进行竞争,竞争的结果就会使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生产的集中、资本集中的发展,导致资本家统治的加强,垄断就产生了。帝国主义是由垄断资本主义造成的,列宁分析了垄断的发展过程,这就是由生产中的工业垄断——流通中的银行垄断——金融资本(工业和银行垄断资本相结合),金融资本的统治摧毁了资本主义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就是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形成。垄断资本之所以出现,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攫取垄断利润,但是国内投资市场的垄断利润,由于市场过于狭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投资需求,那些垄断的大企业为了获得超额的利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想办法将过剩资本进行输出,他们通常把剩余资本输出到利润空间较高的落后国家。即垄断资本先在国内建立垄断统治,站稳了脚跟后,为了进一步把其统治势力扩张到国外,就会逐步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这些由政府出面缔结协定所组成的国际经济集团,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需要保持和平与稳定,而和平与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刺激了生产的发展,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瓜分世界的格局,由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新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新的利益格局不断变化,形成重塑世界的国际垄断帝国主义,也就形成了一个新的世界体系。帝国主义是垄断的、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这是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一般观点。总而言之,资本主义的本性是千方百计地榨取剩余价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资本的不断积累,资本扩张、膨胀又为否定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私人垄断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更高表现: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也都达到了,而这必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

    2.卢森堡:整体的历史分析是研究资本积累的总体性方法

    卢森堡特殊的生活、学习和斗争经历,使其思想与著作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创新精神。卢森堡在其《资本积累论》中引用了丰富的史料,运用特殊分析方法有声有色地描述了近代资本主义破坏殖民地与落后国家的经济结构的过程,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一种总体的历史分析,卢卡奇对卢森堡的总体分析方法给予充分肯定。

    对于日益激化的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卢森堡进行了认真分析。她指出,随着资本扩张的加剧,仅有国内市场是无法满足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的。卢森堡认为马克思基于研究的需要,将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简单化假设,甚至想象为一种理想状态——假设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资本家和工人阶级没有其他阶级,即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仅资本家和工人两大阶级。当然,实际上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构成要复杂得多,卢森堡在这方面对马克思的分析方式是有误解的,因为马克思在其扩大再生产图式中进行这样纯粹化处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顺畅和持续运行状态,而仅仅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条件性和规律性。卢森堡认为,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势必将攫取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扩大生产,而非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这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因而,扩大再生产不可避免地以资本积累为特征,但资本积累的进展并不像马克思所设想的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模式再现的那样,简单地被分解为两类生产资料部类与消费资料部类的生产。“积累不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各部类间的内部关系,它首先是资本与非资本主义的环境之间的关系。”〔1〕卢森堡将积累置于资本主义社会整体中考察,积累问题就不单单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扩张问题,它所孕育的含义更广,也就是说除了资本积累自身的问题,还有资本积累条件的实现问题、资本积累的时空问题等等。总之,在资本运动中,资本积累各个条件之间既相互交叉,柔性共存,盘根错节,又有相互厮杀,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矛盾一面,因而形成了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复杂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既有矛盾,又相互和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在资本积累问题上,卢森堡的理论不但没有否定、颠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而且是对马克思辩证法和资本积累的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卢卡奇充分肯定了卢森堡在资本主义处于帝国主义时代运用总体性方法来考察资本积累如何实现的问题,他认为,这是“根据马克思的思想把他的未竟之作思考到底,并按照他的精神对它作了补充而已”。〔2〕因此,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不但没有忤逆马克思的思想,反而是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继承与发展。1923年,卢卡奇在其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又从方法论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卢森堡的思想,辩证地指出了她思想的准确性和错误性。

    二、正确认识列宁和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认识分歧的意义

    通过以上对两个人理论分歧的原因分析,可以知道虽然他们在资本积累理论上有差异,但两个人都是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列宁和卢森堡研究分析问题的着眼点、对资本主义分析的侧重点、方法等都有所不同,对资本积累理解也不同,但殊途同归。卢森堡说:“帝国主义虽是延长资本主义寿命的历史方法,它也是带领资本主义走向迅速结束的一个可靠手段。”〔3〕这充分说明了卢森堡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必然经过的一个阶段。当然在她的《资本积累论》中,卢森堡反复说明了这个问题,比如她说:“对于资本而言,积累的停顿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扩大发展的停止,同时,也意味着资本主义崩溃的客观历史必然性。这就是资本主义在其历史生命上的最后阶段——帝国主义——所表现的矛盾行动的道理。”〔4〕

    列宁从资本和生产的双重逻辑、从他们的内在关系、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私有制的无法解决的矛盾中,推导出资本积累必然导致两极矛盾愈演愈烈。资本主义社会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不可避免地导致无产阶级反抗他们的统治,用上述理论来说明资本积累,旨在说明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必然会导致革命。而卢森堡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经济学教师,一位伟大的女性,她不但对马克思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式理论,从独特的视角发出了质疑,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三市场理论,而且拓宽了我们研究的视野。既然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国外市场,要发生暴力掠夺,这必然会发生争夺世界市场的殖民主义战争。

    因而,不管怎样,两人之间虽然存在分歧,但是他们都没有离开马克思的传统,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出了不同声音,“和而不同”是二人理论分歧的鲜明特点,而这种互相批判、质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列宁对资本积累理论的发展,有助于从理论上明确俄国进行革命的外部环境,从理论上指导革命

    列宁通过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通过考察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但批判了当时的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错误思想,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一般规律,而且提出了在俄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直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发展的“卡夫丁峡谷”,扬弃资本主义的设想。列宁是依据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发展的大量经验材料,揭示了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可以一国先取得革命的胜利,这就是“一国胜利论”,也是帝国主义国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通过这些理论,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认清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在一战中所扮演的掠夺的、反无产阶级的性质,从而认识到伯恩施坦之流的第二国际理論家们的社会沙文主义和机会主义的错误与危害,为一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列宁的垄断资本主义理论为当今资本主义垄断高级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为他的理论正确地分析了当时国际社会出现的种种经济问题,说明了垄断的特征,为垄断高级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列宁看来,垄断既可以解释金融资本是如何形成的,又可以说明资本主义通过殖民政策瓜分世界的现象。2016年,列宁巨著《帝国主义论》出版100周年,这一百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与此相对应,国际资本主义的垄断发展轨迹也从一般垄断发展到“特殊垄断”,再到国家垄断,甚至在国家垄断的基础上又跨越国界发展到国际垄断。随着资本主义垄断的发展与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具有了更多的变化形式和更丰富的内容。这些新发展、新变化和新内容,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当今的资本主义垄断仍然没有脱离其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垄断的特征并没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异或灭失,相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现形式更加复杂,手段更加隐蔽,内容更加多样。

    因而,列宁通过他独特的分析资本积累的方式,旨在向我们展示东方民族发展道路的独特性,这就是作为经济政治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独立自主,加快发展本国的生产力,才能摆脱受西方资本控制的局面,才有可能改变世界格局与面貌。

    (二)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说明了资本积累的内部动力问题,批判了伯恩施坦资本主义适应论,对资本积累做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考察

    卢森堡的资本积累思想主要体现在其重要的经济学著作《资本积累论》一书中,该著作以资本积累为基础,主要研究了资本积累的条件,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等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为切入点,用总体性的方法去观察、思考错综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她不仅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无限积累是不可能实现的,更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卢森堡还解决了资本积累的内部动力问题,即非资本主义形态,为资本积累提供了前提和必要条件,《资本积累论》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今我们研究资本积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卢森堡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中提出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图式基础上有许多创新性的研究。马克思提出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图式比较抽象,马克思抽象掉了对外贸易及对外经济关系等因素。但是,这种舍弃掉对外贸易的简化的再生产图式不能真正反映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特别是随着垄断资本的发展,资本主义再生产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简化再生产图式更是难以以理服人,卢森堡研究了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随着资本全球化的扩张,在这些情况下社会资本再生产图式的新变化,而这恰恰弥补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不足,发展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适应了资本积累全球化的需要。

    另外在《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一文中虽然卢森堡没有系统提出资本积累思想,但是,由于在文中卢森堡批判了伯恩施坦的改良理论、资本主义适应论,这些批判中涉及到的有关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理论,也体现了她的资本积累思想。卢森堡针对伯恩施坦资本主义适应论的论据,不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击,而且说明了伯恩施坦理论缺陷的原因在于固守“机械的非辩证的理解方法”,这给我们指出了伯恩施坦主义错误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方法论的缺陷,重申了马克思的革命思想,资本主义危机理论,表明了资本主义社会面临不可逆转的变化。

    当然,卢森堡的资本积累思想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她在关于资本积累的途径及如何实现、资本积累的环境等问题上与马克思的理解有所不同,并且对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进行了批评,这些理解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甚至是误解,卢森堡也因此受到当时的第二国际以及第二国际之外的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攻击,但是这丝毫掩盖不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熠熠光辉,也丝毫掩盖不了卢森堡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假如说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这一伟大命题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限度的话,卢森堡则无疑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拓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外在限度,此说当之无愧。因为她的理论直接批驳和动摇了伯恩施坦资本主义适应论和资本主义社会永恒论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不但没有背弃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基本理论,而且是对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补充与发展。

    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国际资本的本质,尤其是反思资本全球化,以及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如何处理好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市场决定作用与国家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而言,重要的是应该把卢森堡的资本积累思想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以历史的观点、科学客观的态度去分析、扬弃,更为重要的是要深刻地挖掘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实际意义和时代价值,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和发展的重大意义,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

    〔参考文献〕

    〔1〕〔3〕〔4〕卢森堡.资本积累论〔M〕.北京:生活·讀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333-334,359,333.

    〔2〕〔匈〕乔治·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1999.84.

    【责任编辑:石本惠】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