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结合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万霖+车刚+赵鹏+陈继国+李玉清
[摘 要]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高等农业院校正是国家经济建设尤其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支重要力量,工农结合对提升大学生能力是必要的,因此,要树立“工农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育人理念,坚持“因材施教、注重能力、加强实践、提高素质”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新实验、科技竞赛、模型制作”,梯度推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更需要建立创新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关键词]工农结合;实践能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07-02
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高等农业院校正是国家经济建设尤其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从服务“三农”需要出发,必将要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目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过程中,产生了农机的固定性和农艺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从而制约了农机化的快速发展。[1]我院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与农业有关的涉农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服务覆盖大农业生产的全部生产过程,涉及与农业市场有关的多种工程技术,因而工农结合一定能够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2]本文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突出农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特色,构建工农结合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路径,探讨实践创新培养机制的建立。
一、工农结合对提升大学生能力的必要性
与农业有关的涉农工科专业,其主要内涵研究和应用工程技术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工具、设施和能源,改善农业劳动者的工作、生活条件。[3]目前推广使用的先进农业机械都是与农艺相配套的,农艺多样性、渐变性、时令性等特点影响了农机发展,需要与农机专业共同制订,建立农艺的生产技术规格规范化、标准化。而农艺与农机分属于农学和农业工程两大学科领域,教学与科研互不干涉,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缺少相互切磋,相互讨论。因此服务于农业的农机专业学生必须掌握部分农学的知识,工农结合必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工农结合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措施
强调工农结合,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途径主要从育人理念、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路径等方面进行。
(一)树立“工农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育人理念
明确农业院校机械类人才培养目标,做好顶层设计,以培养卓越工程师、农业工程师为目标,提出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改革课程体系和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工农结合的知识结构为特色,培养有农业知识背景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自2005全国高校评估后,先后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体现与时俱进,因材施教。2014年学校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精神,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崇尚学术、特色发展”的核心办学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对2014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精心设置专业课程,科学合理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适当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专家或企业家的讲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精简课程门数,整合教学内容,进行课程重组,引入科研或教研的新成果和学科发展的新思想,加强学科间交叉,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实践能力,工程类专业不低于总学分的25%。增设创新实践活动学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2014级设置新生研讨课,主要由专业带头人、专家、学院领导等相关人员进行,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学校、学院及专业发展情况。设置了农业基础、精准农业、农业工程等特色课程,同时设置工程综合训练、现代农机装备综合训练等实训课。
(二)坚持“因材施教、注重能力、加强实践、提高素质”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以基础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形成工农结合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中强调工农结合的知识结构,保留必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实验,进行归总、提炼、减少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型创新实验,如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公差、液动与气动,实验类别演示、综合、设计与创新三种,实行开放式的集中实验授课、学生预约登记,实验人员指导并考核,学生在教师宏观指导下,按照自身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开展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形成理论验证、加深理解、综合设计,独立探索递进的实验教学内容。这样既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保证学生完成实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按照设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建立“内容层次化、培养个性化、教学开放化、能力综合化”的应用训练体系,即机械制图测绘及计算机实训、机械设计综合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各个环节既相互独立,完成相关的训练任务,又相互关联,从而使学生获得更为专业和深入的技能训练,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力求培养出卓越工程师、农业工程师。
(三)构建“创新实验、科技竞赛、模型制作”,梯度推进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针对已学专业课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结合农机行业就业需求,通过参加创新实验项目,训练创新思维;开展科技竞赛,提供实践创新的能力;通过专业课程实训暨模型制作,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从而使实践创新培养路径具有全方位、多元化、递进式的特点,既面向大部分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又个性化地培养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学院组织学生选拔,集训,参加省级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并获得省级奖励多项,2014年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目前学院参加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占学生总数的30%以上。紧密结合农业工程发展和生产时间,不再局限于课内校内,已扩展到课外校外并延伸到企业。学院与北大荒农机研究所、中国爱科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实践创新基地,完成各类科技创新与科研项目,提升了学生农业工程素质及工程能力。
三、进一步思考
工农结合,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仅要构建工农结合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应加强实践教学创新、科技活动、科研能力训练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更需要建立创新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学院先后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开展了试点专业综合改革等,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也必须看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不够。特别是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还不完善等。
一是完善院企协同的长效合作机制,与安达畜牧机械厂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拓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将科技活动、科研合作项目进行专业与科研和产业对接,起到良好的示范、辐射、激励作用。
二是将实践创新活动与科技服务相结合,农机专业与农学、动科的优势学科融入实践创新活动中,围绕“水稻”,形成水稻生产机械化研究;围绕“饲料”,形成规模化青贮饲料及日粮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围绕“玉米”,形成玉米机械化生产集成技术与装备研究;围绕“粮食产后烘贮和调配技术”,建立粮食烘贮全程质量控制体系,重点研发精准智能监控系统和高效节能换热装备。通过创新实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毕业设计、科研活动等各个实践创新环节提高学生现代工程技术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促进科技资源转化和工程应用化。
综上所述,工农结合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上升,其中大部分到垦区生产一线和农业相关的企业,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和好评,提升了我校办学和社会声誉。
[ 参 考 文 献 ]
[1] 陈霖,漆向军.农业机械化专业中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2(2):194-196.
[2] 佟绍成.构建工科院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3):28-30.
[3] 汤鑫.融合农业与工程技术办好涉农工科专业[J].湖南农机,2011(7):153-155.
[4] 赵文春.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制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151-153.
[责任编辑:刘凤华]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