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规限的“自由”

    林义河

    由于文选型(选文集锦式)语文教材历史是、现在是、将来也应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基本类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离不了直面一篇篇经典选文这一“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或途径”的事实。“每一篇课文无不涵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涵盖着听、说、读、写,每一篇课文都内涵其独立的思想、情感、见地。”而经典的选文必有其阅读价值的多元性(教学价值也就隐约其中),这就有了多样解读的基础(也为语文老师创造了研制适宜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学情是千姿百态的,“良好之教学绝不是教书或教学某种学科,而是教千变万化,活活泼泼之个人。”“教学是以日新月异之学问传授于千变万化之学生”。也就是说,每个学生个体都是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生命体,他们的学识、阅读经验、阅读水平各不相同,相对某一个文本,相对某一个教师、某一班学生,其学习阅读的需求都是唯一的、个性突出的。因此,“教什么”才能有效激发阅读的兴趣、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内容的选择在理论上就应该要有适应于千变万化之学生的“自由”。

    但由于班级制授课的教学生态,更由于“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布鲁姆语),语文教学在某一学段内总是要有教学的基本方向和内容,所以“教什么”还要受到其他种种因素的规限。

    一、目标的规限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是从来国文科教学的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的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 “语文课程之所以是语文课程,是因为课程与教学内容受目标规限、指引,是因为教学内容指向课程目标,旨在达成课程目标,而不是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语文老师针对具体的某一个文本、某一班学生的教学内容的开发、创生或曰个性选择必须服从于课程目标,内容选择基点的准星应该始终对牢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

    再者,文章一旦被选入教材而成为“教材文本”,它就渗透了编者意图以及置于目标体系中(解读方向)的“特定性”。它承担了促成学生获得特定的语文知识和进行特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涵养母语文化精神以及获得个性发展的任务,教材文本本身也就受到了“一般应该教些什么”的规限,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应该围绕这个“一般”来进行,而并非是可以无限发挥的“自由”。

    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文章,我们可以像王富仁先生那样把注意力集中在“我”身上,由此解读出这篇小说是通过“我”这个没有成人的金钱意识的未成年人的视角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情与金钱的矛盾。但它一旦进入了教材成了课文,它就要受到“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等这样的单元目标的限制,而且无论是“课前提示”的叙写还是“课后作业”设置,编者都无疑把菲利普夫妇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我们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就不能像王先生一样把人物分析的重点放在“我”身上,而要着重分析菲利普夫妇,尤其是他们对待于勒的态度的变化上。离开了这点,就有可能造成教学不能很好地完成单元教学目标、篇章教学目标的情况。要知道语文课程目标虽然篇—单元—册—学段等之间缺乏一种如数学学科那样的线性目标结构,但在教学中不可能没有一定的逻辑的目标结构,某一篇课文的教学总是为了完成语文课程目标而存在的。

    二、文本个性特征的规限

    入选到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绝大部分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本,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美。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走进文本,揭示出文本的个性之美(福建师范大学的赖瑞云教授称之为“精要”“秘妙”):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重要的信息等等的“美”,“阅读教学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即阅读教学作为一种理性的阅读行为,就是要通过“不朽的文字”去感悟或表现形式,或动人的情感。因此,文本的独特性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有了一种制约作用。

    钱梦龙先生说过:“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遍地读,反反复复地琢磨,有的课文语言优美,文情并茂,适合吟咏品味;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适合细读深思。”这“琢磨”的过程,实际就是针对不同文本的独特个性而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文本“适合”或“不适合”正说明了文本个性是教学方法选择的一种指向。

    《死海不死》是篇科学小品,它既有一般说明文的共性特征,又有其突出的个性特征。教学本文如果我们仅仅问“死海的‘死与‘不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那就仅仅纠缠于文本所传播的科学知识,或者仅仅获得一种关于死海是不是会干涸的形象化说法,是不能揭示出这个文本的独特的创造的。文本的独特性还表现在那两个故事及其精巧的结构安排,在有趣有味中传播科学知识,使人自觉地接受知识。

    当然,文本的独特性可能是表现形式,也可能是动人的情感,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重要的信息,或者形式与内容两者兼具。这就需要每位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深入地自我解读文本,找到每个文本的“秘妙”之所在,这也许是阅读教学课堂教学中内容选择所必须具有的思维方向。

    三、文本体类特征的规限

    学生学课文,“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读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 在叶老看来,通过语文教本之“一”,而使能阅读“同类”的书(之“三”),则是阅读教学目的之一。要做到这点,就要求能在“教学”中“熟悉”各种体类文本的阅读“之道”,因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目的、功能和语体特点,阅读教学应该充分揭示出它们的鲜明个性,以使能阅读“同类的书”,因此,文本的体类不同,其教学内容也各不相同,内容选择要受到体类的制约。

    洪镇涛先生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将教学方法设定为“诵读”“想像”“品析”等并形成有序的教学活动。洪先生在内容选择上的高妙就是在关注了这篇课文体类的个性特点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了诗歌这类文体教学的共性特点。

    总之, “最优良之教法是教师审度自己之才识、学生之个性、教材之性质,而取其在此三方面皆能产生最大之效率者。” 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效就必须关注上述几个主要规限因素,在规限之下尽量获得选择的自由(个性),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

    参考文献

    [1]萧承慎《教学法三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作者单位: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