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洪涛+张苗苗
〔摘要〕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有效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得不解决的课题。文章在研究议程设置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契合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内容更新的滞后性、受众需求的片面性、传播方式的单一性、捕捉时机的偏后性四大问题,进而运用议程设置理论从议题选择的生活化、时机把握的精准化、传播方式的互动化、导向需求的现实化和传播平台的多样化五个方面开拓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路径,进一步证明了运用议程设置理论来指导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7)04-0115-05
网络技术的快速更新催生了信息时代的到来,也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领域。网络传播渗透进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何才能在网络传播的信息洪流中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如何培养起大学生科学认识网络、理性运用网络、将网络作为实现自身发展工具的网络观,这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的话题。高校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以准确把握网络传播规律为前提,活学活用议程设置理论,掌握该理论的思想核心,并将其有效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进而促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
一、议程设置理论的缘起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成果之一。所谓议程设置,是指媒介通过重复播出某个议题,进而深化此议题在受众心目中的显著度。议程设置的雏形源于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的一个观点: “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1〕 1972年美国传播学家唐纳德·肖和马尔科姆·麦库姆斯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题为《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文章,初次阐释了议程设置这个假设的核心思想: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有着高度正相关的关系。即媒介突出报道的议程会潜在影响公众对于此议题的关注度。这个核心思想若用伯纳德·科恩的一段有关报业威力的经典论述就可以表达为“在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
议程设置理论提出之后,众多学者对“媒介议程→公众议程”流向中的媒介与受众的关系、时程、控制等方面展开了更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媒介和受众由于各种因素都能不同程度地影响议程设置的效果;时程是议程设置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公众对某议题的关注度越高,媒介就必须把握好时程这一因素,及时、高效捕捉议题设置的最佳时机;控制因素是基于对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的因果关系作深层次探究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即谁是设置媒介议程的源头。总之,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虽然不能决定受众对某一议题的态度和行为,但是它通过巧妙地提供信息、安排议题来吸引受众的目光,从而有效地引导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观点以及关注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或许不能影响人们思考的方式,但却可以影响人们思考、谈论的内容。
二、议程设置理论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一致性
议程设置理论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很高的内在契合性,尤其体现在“三观”引领、出发点和立足点、选择信息、应用目标取向层面,这对于议程设置理论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于理论而言合理,于现实而言可行,同时也消减了二者在衔接融通中的阻碍。
1.“三观”引领的一致性
基于网络传播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无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深入研究,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诉求,都以“三观”的培养为基点,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础。尤其是在传播门槛低、互动性强、信息传播非线性的网络传播时代,话语权的高度分散使每一个受众获得了传播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实情感的最大化自由,但同时,也使得受众被形形色色的信息笼罩。这对于涉世不深并高度依赖网络的大学生而言,其“三观”的形成和稳定必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大众媒介在选择议题时,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在当下高校的教育中,也必须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加以重视。所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真正需求和接受习惯具体安排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议题,做到“三观”引领层面的一致性。
2.出发点和立足点层面的一致性
议程设置是媒介通过重复播出某个议题,从而强化此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终极目的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究其根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一项特殊的传播活动,是教育者运用特殊的方法将社会发展所需的主流道德规范传播给受教育者,以受教育者形成高尚的人文素养、思想品德为目标。鉴于此,在出发点和立足点层面,议程设置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融合的,二者都是以深化某個议题在公众心目中地位的方式,进而引导受众的舆论导向,并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
3.选择信息层面的一致性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及传播渠道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网络媒介日渐成为发布信息和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人们可以尽情地、自由自在地畅游于信息世界,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怎样辨别信息的真伪,又怎样提炼出准确、科学、有价值的信息,就成为当务之急。议程设置的核心思想与这一课题不谋而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唱响时代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学习议程设置理论在选择议题和设置议题的传播技巧,主动设置具有教育意义的、贴近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正面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应用目标取向的一致性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有关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毋庸置疑,议程设置在应用目标取向上是一种效果理论,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取向就是通过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者都是为了实现预期理想的传播效果,在应用目标取向上存在一致性。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议程设置传播效果理论来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聚焦大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发挥议题的正面导向作用和舆论引导作用,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期效果的实现。
三、议程设置理论视野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症结分析
议程设置理论对影响议程设置效果的多个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这对运用议程设置理论剖析当下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和实用意义。
1.内容更新的滞后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内容更新与社会发展进程不同步
生活在无网不欢的时代,“全员覆盖、全程融入、全面渗透”是当前网络全方位影响大学生的真实写照。〔2〕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当前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抓住机遇,精准掌握网络世界的传播规律,积极设置符合当下的议题,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真正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有效化解大学生的各种困惑。可现实生活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的不一致性,甚至严重脱节。在议题设置方面,仍然没有跳出回避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怪圈。当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题的设置脱离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这就不能发挥议题设置的吸引力,也就无法聚焦大学生的目光,无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受众需求的片面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偏离大学生的现实需求
在议程设置理论视域下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关键环节就是议题内容的精确选择。议程设置理论明确指出,受众对于媒介的需求是影响议程设置效果强与弱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牢牢掌握网络媒介议程设置互动性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各种思想的交流交融交锋。但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将学生的真正需求一再忽视,在设置传播教育议题时,依然将单向的灌输作为主课堂并带有浓厚的政治话语、简单枯燥,很难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只有按照大学生的真正需求和接受习惯设置教育议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对于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校园焦点,高校教育者要及时回应并解决,将不利因素消解到最小。
3.传播方式的单一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多采用单向灌输的传授方式
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语境下,每一个参与者既是传播者,也是接收者。个体成为信息传播的基点,信息也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流动性。网络赋予了大学生无限的交流空间,使得大学生的话语权最大程度地发散,也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一种双向互动的教育机制,师生之间平等交流、随时互动。但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仍然以单向的传播灌输为主,这不仅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还会使教育者产生厌烦和抵触的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4.捕捉时机的偏后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及时捕捉议程设置的最佳时机
网络传播环境下的议程设置具有实时性的特点。任何一种媒体,都必须要争坐“第一沙发”,抢占舆论阵地,要想得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媒体必须在第一时间抓住公众的眼球。学者认为,某一则新闻事件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介成为公众关注议题的过程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在这个时间段内,若及时赋予此议题特定的涵义,可以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而目前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及时把握好身边比比皆是的鲜活事例,对大学生困扰的问题“解决乏力”,从而错失了教育的最佳时机,使教育效果甚微,出现正面观点式微、负面意见强势的局面,导致舆论出现恶性倾斜,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四、议程设置理论对于强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创新路径启示
议程设置理论在议题设置、传播方式和时机把握等方面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在创新路径上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启示。
1.议题选择的生活化:议题设置应该坚持以生活为基点
当下的大学生活充满乐趣、多姿多彩,这无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题的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想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理想的效果,议题选择贴近学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选择的议题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围绕学生精神需求、围绕生活、围绕大学生密切关注的话题;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走进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内心世界。在广泛搜集各类话题的同时,要注重各种议题的整合,对不同类的议题进行分类,将正面的议题放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同时要积极主动消解负面的、非主流的议题。对于网络上的有害信息、虚假新闻、各种谣言,教育者要及时回应并解决,将其扼杀在摇篮中,从而有效化解校园舆情危机。
2.导向需求的现实化:根據大学生的现实导向需求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议题
研究表明,人们利用媒体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例如社交需要、信息需要、精神需要等等。所以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大学生的需求现实化,并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议题中。我们都知道,能够吸引受众眼球的不外乎以下三种议题:跟自己切身相关的、耳熟能详的以及有意思的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设置符合大学生现实需求的教育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为引导,积极主动参与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满足大学生真正的内在需求。对于高校学生之间的矛盾或者有争议的话题,教育者要通过网络设置正面引导的教育议题,还原问题的真实面貌、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大学生可以正视该问题,进而达到高校学生的需求和高校教育无缝衔接的效果。
3.传播方式的互动化:充分重视大学生参与议题设置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高校要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激励师生平等交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各种思想的交流交融交锋,其中可能会出现有争议性的观点,此时就需要出色的网络“意见领袖”来引导舆论的正确方向。所谓网络“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在虚拟空间里比较积极踊跃地传播消息和表达观点,凭借发言的质量和频率起着网络舆论引导作用的活跃分子。〔3〕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积极培育网络 “意见领袖”,发挥其独到作用。这就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其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网络在与受教育者交流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使自己具有極高的认可度和关注度,从而成为发表观点权威性的网络“意见领袖”;其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网络在与受教育者交流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并培育学生群体中的网络“意见领袖”,提高他们发言的质量,并通过他们来影响其他学生。
4.把握时机的准确化:准确把握议题设置的最佳时机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时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媒体议程影响公众议程的效果和能力。网络媒体的实时更新、实时报道是传统媒体无法超越的,这成为网络媒体抢占先机的有利条件。议题的发布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关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又精又准的抢占发布时机才能确保最佳的传播效果。那么,何为最佳发布时机?最佳发布时机就是某一话题的高潮阶段,就高校而言,最佳发布时机即为学生对某一话题的关注度又热又高,而且还存在许多无法解释的疑问,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发表自己的权威观点、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成为权威的发声者,直面该事件,抢占校园舆论的制高点,从而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化解侵蚀校园的舆情危机。
5.传播平台的多样化:整合议题设置的传播平台
网上多元化的传播者、复合式的传播形态、多样化的传播渠道等因素,使得以网民为代表的公众可以自行选择、加工信息,并通过网络传播形成网络舆情。社会公众利用网络陈述事实或发表意见,以各种不同的传播形式,引起广泛的社会舆论关注,我们把它称作公众的自我议程设置。〔4〕其实,公众自我议程设置是更深层次的议程设置,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和补充。在新媒体背景下,日益多元的网络传播载体逐渐消解了传统媒介的权威性能和把关性能,从而使受众被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包裹。所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正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将各种微媒体等多元载体进行整合,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和手机客户端的“三微一端”平台建设移动传播矩阵,从而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传播载体。
〔参考文献〕
〔1〕〔美〕李普曼.舆论学〔M〕.纽约:哈考特.布雷斯出版社,1922.91.
〔2〕〔3〕罗建晖.准确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
〔4〕陈立思,陈辉.西方网络议程设置理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教育·德育,2010,(1).
【责任编辑:刘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