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客家童谣的幼儿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王潇
【摘 要】 客家童谣具有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提高审美能力、培养民族意识等重要教育价值。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客家童谣作为客家本土文化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幼儿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深入挖掘客家童谣的教育价值,并将其付诸于幼儿园课程的实践。
【关键词】 客家童谣;幼儿;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5-00-02
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全国掀起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课程资源作为新课改的一个特色部分,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课程应回归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2001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总则中明确提出:“城乡各类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本地各种资源,构建适合本地幼儿发展的课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非常重视幼儿成长环境中各种有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客家童谣,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琅琅上口、想象奇特。一首客家童谣就是一首客家生活的田园诗,就是一幅客家民俗的风情画,记录了客家人民的劳动、生活、情趣、理想。客家童谣展现的美丽的生活场景、充满童趣的语言表达、优美的押韵和换韵,特别是对民歌传统的继承,让客家童谣具备了丰富的艺术教育价值。客家童谣在培养幼儿初步的艺术情趣与审美力,促进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例如教诲童谣利用幽默生动的形象对幼儿进行劝戒,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认识,启发其智慧和想象,而且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好习惯、好品格;绕口令童谣则是将若干双声、叠韵词或者发音相同(相近)的词语有意集中在一起,组合成简单有趣的韵语,让幼儿借此矫正发音部位,锻炼说话能力;游戏童谣可以为同时进行的游戏增添玩耍的逗乐成分,愉悦儿童的身心。因此,客家童谣作为一种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具有不可多得的开发与利用价值。笔者曾就基于客家童谣的幼儿本土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实践研究,本文主要对基于客家童谣的幼儿本土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予以说明。
一、基于客家童谣的幼儿本土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
所谓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进入幼儿园艺术课程的客家童谣资源应是贴近幼儿生活的、符合幼儿身心及认知发展特点和兴趣需要的、符合艺术教育活动素材选择要求的、对幼儿具有发展价值的资源。因此在筛选、改编和整理客家童谣课程资源过程中我们需遵循以下原則:
(一)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原则是指进入幼儿园艺术课程的客家童谣资源应是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在周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能体验和感受到的资源。如客家古村里、公园里、节日活动中经常听到的客家童谣;家里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教唱的儿歌等等,都是幼儿在他们的生活中能感受到的,都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幼儿的生活环境与视野,被幼儿有意无意地感知和体验,例如在惠州市区桥东、桥西等老城区,经常还可以听到老人哼唱经典客家童谣:“排排坐,食粉果。唔还钱,割耳朵”、“摆儿茶,请亲家,亲家唔来请自家”、“查莲子,子连牵,连到太公脚前面。水淼淼,入茶壶,茶灯盏,水瓜浦,左手弯弯转,右手到河源。河源到水口,水口到木棉,木棉树下洒金钱,洒一百,洒一千,问下雷公劈奈边。十字将军迎起手,古灵精怪奈谁边。”像这种幼儿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客家童谣资源应该进入幼儿园的艺术课程。
(二)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是指选择或改编客家童谣资源时,一方面应适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适合各类艺术教育活动材料选择的要求。幼儿的兴趣需要是筛选和改编客家童谣课程资源的基本出发点。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根据对幼儿的观察、交流、互动中发现幼儿对客家童谣的兴趣需要所在,并对此做出价值判断,从中选取幼儿感兴趣的、真正需要的、能促进幼儿发展的资源纳入课程中。例如:客家童谣欣赏《采茶歌》原文后面两句是:“茶花几时结茶子,阿妹几时嫁阿哥。”这与幼儿的生活内容无关,幼儿也不容易理解,所以教师直接把它改成了幼儿喜欢的采茶场景“手兜茶篮去摘茶,欢欢喜喜踏回家”。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把童谣欣赏活动与音乐律动相结合,更容易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审美性原则
遵循审美性原则意味着进入幼儿园艺术课程的客家童谣应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客家童谣所蕴含的富有民间特色的艺术形式、内容对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在丰富的客家童谣中,具有审美价值的资源不在少数,但也有少部分包含愚昧落后或封建迷信的思想,这样的资源也就不具备审美价值,应加以摈弃。
二、基于客家童谣的幼儿本土艺术课程资源的利用
幼儿园的现实状况、幼儿园课程的原有结构、教师的能力水平、教师对课程的不同理解及资源本身的特点等因素,决定了基于客家童谣的幼儿本土艺术课程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因而应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利用方式。笔者主要提出主题活动式、区域活动式、补充活动式和开放活动式等四种客家童谣资源的利用方式。
(一)主题活动式
主题活动式是将同一类型或相互关联的同一内容的客家童谣分成多个主题,形成一定的活动系列,并按每一系列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通常采用根据课程资源预设主题——建立主题网络——开展主题活动的步骤来组织主题活动。
根据前面预设的主题,运用“脑力激荡”,在一张纸上列出所有与主题有关的内容,然后选择与幼儿经验相关的、可行的内容,绘制一张呈放射状的主题网络图。
主题可以有月主题、周主题,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幼儿园的情况来设置不同的主题。笔者所设置的这三个主题可以作为月主题,其下的题目可以作为周主题。并将它们分散在音乐欣赏活动、歌唱活动、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律动活动、绘画、手工等艺术活动中进行教育教学。以“快乐的劳动谣”为例,其下题目可做如下安排:
(二)区域活动式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非专门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操作内容、合作同伴,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和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因此,将客家童谣渗透于区域活动中,对童谣教育活动目标的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每周根据课程内容,将相关的童谣活动材料投放到各个区角,供幼儿在区域活动时间选择。
例如在子主题“家乡的人”中,有一首童谣《月光哇哇》,描述的是客家孩童用茶水招待客人、热情礼貌的行为,但是班上的幼儿缺少“泡茶”的知识,缺乏招待客人的经验,对童谣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实践,于是在童谣活动结束后,老师在班级的角色游戏区添置了“小茶馆”,投放了客家花布服装(儿童)、茶具、茶叶等操作材料,邀请懂茶艺的家长在区域活动时间对幼儿进行简单的泡茶指导,并引导幼儿开展角色扮演游戏,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和体验童谣的内容。
(三)补充活动式
幼儿园课程中,除了集体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还有很多零散的时间。比如晨间来园、晚间离园、活动间隙、户外游戏等。老师可以将客家童谣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建构补充性活动。例如在来园活动时间,可以播放活泼动听、朗朗上口的客家童谣,让幼儿得到艺术的陶冶,同时开始美好的一天;在户外游戏时间,老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点点碟碟”、“点指人堂”、“羊子咩咩”等童谣游戏,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协调性;在午睡时间,可以播放《细妹妹》、《水车转》、《月月光哩》等安静的童谣,帮助幼儿进入睡眠;在教学活动的过渡环节,可以使用《有一条狗》、《埋西圆圆在半天》、《一打一》等短小有趣的童谣进行口语游戏,让幼儿学习支配自己的时间;在日常活动中随机地进行简单的客家方言词汇学习,积累幼儿的语言经验。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是进行教育教学的良好时机,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使之成为客家童谣教学的补充形式,发挥本土艺术资源的整体效应。
(四)开放活动式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幼儿园应当与家庭、社区建立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因此,除了可以在幼儿园内进行客家童谣的教育教学活动,还可以走出幼儿园,进行开放性活动。例如参观“惠州非遗文化小镇”、拜访民间童谣艺人、走进客家古村落、参加“客家童谣节”活动等,拓展客家童谣课程的内容,丰富课程的形式,让幼儿从多方面、多渠道了解、感受优秀的本土文化。
客家童谣作为客家本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学习客家童谣的根本目的不是纯粹的本土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不是纯粹的人文知识的掌握,而是在自身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学习与掌握一些和人文素养相互渗透与补充的本土艺术知识技能,表现与创造自己对美的理解。笔者相信,基于客家童谣的幼兒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对周边地区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可以为丰富地方课程提供实证支持。并且随着客家童谣资源的内涵和价值的深入挖掘,一定会引起社会对本土艺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1]罗竞.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10,(2):64.
[2]段兆兵.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原理与策略[M].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2.
[3]陈宛兰.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增强园本课程内容的适宜性[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2).
[4]王晓樊.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上半月,2013(5).
[5]吴冬梅.客家童谣的特点及其教育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12(1):67-69.
[6]唐群.论客家童谣与幼儿乡土教育[J].农业考古,2011(1):383-385.
[7]何淑媛.基于客家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广东省翁源县A幼儿园为例[D].广西:广西师范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