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多科目混合的创新性教学模式探索①

    尚佳

    

    [摘 要] 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基础差、课程设计不合理、课程间衔接性差等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性的培养。不同科目老师从不同课程的知识交叉点出发,将不同科目联系起来开展教学,促进学生实现基础和专业课程知识衔接、兴趣激发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 键 词] 平面设计专业;多科目混合;创新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020-01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中职教育中对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的平面设计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和实践达成对接的保障。本文试图通过基础和专业课老师的混合式教学来探索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的创新性教学。

    一、中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

    (1)美术基础课与专业课课时分配不协调。

    (2)学生对基础课程重视度不够。

    (3)课程之间衔接性差。

    (4)创意思维习惯和独立设计能力缺失。

    二、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多科目混合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实时

    评价

    (一)多科目混合教学模式的提出

    混合式教学一般指传统教学与多种信息手段结合。而本文提出的多科目混合教学指通过两门或多门课程老师一起上课,给学生以讲解和引导,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中职平面设计专业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内容枯燥、基础课程与专业课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故考虑从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共同知识点出发。

    (二)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多科目混合教学评价

    通过两个科目混合教学实验课《绘画与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和《图形创意——图形创意课中的重组同构创意方法》的教学实践,实时从教师方面(备课)和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团队互动等)方面评估教学效果。

    三、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多科目混合教学的实践(图1)和成效

    (一)两名或多名教师上课受到学生欢迎

    多科目混合教学首先打破了一名教师从头站到底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其次,通过多个老师对学生的面对面交流,能激发学生对美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融合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二)专业课程的结合融会贯通专业知识,形成课堂教学创新理念

    通过开展两个双科目混合教学实验课《绘画与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和《图形创意——图形创意课中的重组同构创意方法》,以期达到美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的融合。

    (三)课程混合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团队竞标等形式启发学生思维

    两次多科目混合教学实验课通过分组协作、作品讲解和模拟企业团队竞标等完成课堂教学,每个老师及所带的学生组成团队,设计作品,让学生提出各自的灵感和想法,进行全组讨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并确定方案,实现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相结合。团队竞标时,老师点评能让不同的团队认识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及时弥补提高。这种形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合作能力,使每个人的智慧得到发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提高专业综合素养,重塑独立设计能力

    多科目混合教学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在提高课程兴趣、融会贯通各种美术设计专业知识、探索专业课程之间的切合点、引导学生认知专业课之间的相通点、促进课堂教学创新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课程之间连贯性对其创新思维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通过多科目混合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兴趣、实现知识串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探索又能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更进一步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为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很好的思路。

    參考文献:

    [1]胡北辰.创新教育在混合教学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以平面设计课程为例[J].福建电脑,2014(3):185-186.

    [2]张来源.从绘画基础课程改革到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J].美术观察,2008(8):54-55.

    [3]阳丽艳.新就业形势下关于平面设计课程创新教学的一些探讨[J].新课程学习(下),2012(9):150-151.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