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社会主义观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和社会主义观是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列宁首次提出了阶级定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时代仍然存在阶级斗争,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社会主义观的成功运用和实践证明。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和社会主义观在当代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我国在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问题上曾经走过弯路,犯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我们要吸取教训,掌握科学的阶级分析方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的伟大目标,实现国家消亡、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关键词〕列宁;阶级观;国家观;社会主义观;“五位一体”;“四个全面”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7)04-0041-10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并由此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至今已有100周年。100年风雨兼程,100年奋勇前行,承载着理想和使命,社会主义一路走来,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既有高歌猛进,又有坎坷曲折。100年来,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初步探索到不断深化的发展,始终代表着人类的前进方向,不断推动着社会的伟大变革。在世界历史长河中,100年不算漫长,但社会主义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却极为丰盛、极为醇厚。在这些丰盛的精神财富中,作为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是留给人类永放光芒的理论成果。列宁提出的阶级观、国家观和社会主义观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社会主义观的成功运用和实践证明。

    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说过:“这个伟大的日子离开我们愈远,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就愈明显,我们对自己工作的实践经验也就思考得愈深刻。”〔1〕同年,他还说过:“庆祝伟大革命的纪念日,最好的办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上。”〔2〕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的胜利,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十月革命对于中国人民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值此纪念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之际,让我们简略地重温一下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社会主义观并认识其当代价值,深刻地思考一下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阶级分析的科学方法以及最终消灭阶级、建成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

    一、列宁的阶级观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恩格斯注: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3〕马克思指出:“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以下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4〕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就是一部揭示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秘密的伟大著作;最后一章(第五十二章)標题就是“阶级”,并提出了“什么事情形成阶级”的问题。恩格斯指出: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5〕但是他们并没有对阶级提出明确定义。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观,他在《伟大的创举》一文中对阶级提出了一个科学的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6〕列宁又说:“阶级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允许社会上一部分人占有别人的劳动。如果社会上一部分人占有全部土地,那就有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如果社会上一部分人拥有工厂,拥有股票和资本,而另一部分人却在这些工厂里做工,那就有了资本家阶级和无产者阶级。”〔7〕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阶级社会历史和社会现象的根本方法。《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主要著作都是进行阶级分析的典范。以《共产党宣言》为例,其第一部分就是“资产者和无产者”,在客观地分析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之后,按照历史进程和历史辩证法又指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并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结论。〔8〕一部《资本论》就是一部剩余价值学说,三卷分别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实现过程和分配过程。而剩余价值正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也就是历史分析、经济分析、剩余价值分析。恩格斯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9〕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分析方法和阶级斗争理论。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10〕“什么是阶级斗争?这就是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斗争,无权的被压迫的和劳动的群众反对特权的压迫者和寄生虫的斗争,雇佣工人或无产者反对私有主或资产阶级的斗争。”〔11〕“无产阶级专政不是结束阶级斗争,而是以新的形式、新的武器继续进行阶级斗争。”〔12〕“机会主义恰巧不把承认阶级斗争贯彻到最主要之点,贯彻到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贯彻到推翻资产阶级并完全消灭资产阶级的时期。实际上,这个时期必然是阶级斗争空前残酷、阶级斗争形式空前尖锐的时期,因而这个时期的国家就不可避免地应当是新型民主的(对无产阶级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和新型专政的(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国家。”〔13〕

    二、列宁的国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恩格斯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14〕“所以,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现在我们正在以迅速的步伐走向这样的生产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这些阶级的存在不仅不再必要,而且成了生产的真正障碍。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样。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15〕“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16〕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他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17〕“国家是特殊的强力组织,是镇压某一个阶级的暴力组织。无产阶级要镇压的是哪一个阶级呢?当然只是剥削阶级,即资产阶级。”〔18〕“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样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19〕“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阶级依然存在,但每个阶级都起了变化,它们相互间的关系也起了变化。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阶级斗争并不消失,只是采取了别的形式。”〔20〕“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就是朝着消灭阶级的方向迈进了最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无产阶级要完成这一事业,就应当利用国家政权机关来继续进行阶级斗争,就应当对被推翻了的资产阶级和动摇不定的小资产阶级采用斗争、影响、诱导等不同的方法来继续进行阶级斗争。”〔21〕

    三、列宁的社会主义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首先是他们的社会主义学说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的科学基础之上的,因此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他们不仅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而且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22〕马克思指出了社会主义时期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即“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的劳动量。”〔23〕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还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理论、生产、分配、国家、家庭、教育各方面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等一系列著作中还遵循“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現新世界”的原则,并审慎地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和构想。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学说。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列宁主要在七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一是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观;二是“直接过渡”转变为“迂回过渡”的社会主义观;三是关于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的社会主义观;四是关于发展商品经济、利用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观;五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社会主义观;六是关于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社会主义观;七是关于开展“文化革命”和进行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观。〔24〕高放教授认为,列宁在最后岁月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新探索,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新政治政策、新文化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大致包括六个要点:第一,要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领导、调控经济的职能,但是不能把经济统得过严、过紧,要充分发挥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性。第二,在工业领域,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三,在农业领域,用粮食税制取代粮食征集制。第四,在商业领域,开放农贸市场。第五,在分配领域,要把战时共产主义的平均分配改变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第六,在劳动领域,要给予成绩优异的劳动者以物质和精神奖励。新政治政策的首要点是实现党的思想统一和组织统一。新文化政策首先是批判所谓“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极左思潮;其次是减少东正教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另一项是铲除文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高放教授认为,列宁主政六年,其成功之道是四大法宝:第一,坚持为民执政,而不为己执政;第二,坚持科学执政,而不教条执政;第三,坚持民主执政,而不专制执政;第四,坚持依法执政,而不是仅以政策执政。列宁设计的俄国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蓝图主要是“十个化”,包括政权工农化、私产国有化、国家工业化、全国电气化、经济计划化、机关革新化、居民合作化、民族联盟化、文化大众化、教育普及化。〔25〕

    四、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社会主义观的成功运用和实践证明,也照亮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翻身解放的道路。这对与俄国接壤、又与俄国人民有相似命运的中国人民更具有直接的巨大的影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谢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他们给了我们以武器。这武器不是机关枪,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人曾经在几十个年头内,经历艰难困苦,方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有许多事情和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国相同,或者近似。封建主义的压迫,这是相同的。经济和文化落后,这是近似的。两个国家都落后,中国则更落后。先进的人们,为了使国家复兴,寻找革命真理,这是相同的。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一九一九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接着就进入政治斗争,经过曲折的道路,走了二十八年,方才取得了基本的胜利。〔26〕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78年,开始了改革开放。接着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然而这一切,没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都是无法想象的。毫无疑问,十月革命的深远影响和历史意义,无论怎样评估都不为过。

    五、马列阶级观、国家观、社会主义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已经逝世134周年,恩格斯已经逝世122周年,列宁已经逝世93周年。100多年来,世界上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从历史的眼光看,100多年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上仍然只是短暂的一瞬。当今世界与100多年前相比仍然有许多共同点。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然存在着国家、军队和警察,仍然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阶级、国家和社会主义的观点和学说在当代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100多年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依然存在,经济危机包括金融危机依然会发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战争危险依然存在。特别是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已经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西方国家曾经流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无阶级论”和“无阶级斗争论”。现在,这种理论连美国主流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也表示不能同意。他说:“美国社会不平等,既表现为财富分配不平等,又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平等。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特权阶层手中,收入也越来越集中于少数特权阶层手中。社会底层占有的财富和收入在下降。”克鲁格曼认为,现在的美国“更趋向阶级化”。英国学者理查德·斯凯思在这次危机发生之前就认为:“社会阶级和阶级关系仍然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关特征。……我们认为任何一种职业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属于一定的阶级。”在这次危机中,不少西方学者都证明西方社会客观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仍处于“绝对核心地位”。英国学者欧文·琼斯于2011年出版的论述当前阶级斗争的《工人阶级的妖魔化》成为政治畅销书。法国学者丹尼尔·本萨义德对当代劳资关系和阶级斗争国际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劳资关系仍然是当代社会的核心关系”,而“阶级斗争的国际化确实是国际主义作为被压迫阶级对市场驱动的全球化回应的物质基础”。西班牙《国家报》2012年2月21日发表安德列斯·奥尔特加的《阶级斗争的回归》,认为:“阶级斗争思想在西方回归。这不仅是新马克思主义分析家,甚至绍罗什等金融家和社会学家都对西方社会正在发生的问题发出了警告。关于阶级斗争、冲突或战争的说法再次成为分析热点。”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来解释阶级斗争,提出了一个颇有特色的新论点:“阶级斗争从本质上来说将是争夺剩余价值的斗争”。伊格尔顿的这一提法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启发西方社会的工人群众和广大劳动者认识、践行和对待阶级斗争和剩余价值的关系。〔27〕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高,还远未达到能够消灭阶级的历史阶段。国内还存在着剥削现象、两极分化现象,从而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国际上还有各种顽固的反华反共势力处心积虑地围堵中国,妄图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面对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阶级斗争学说、国家学说、社会主义学说对我们还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我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学者比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应该有更深入的研究,更坚定的继承,更全面的发展,更独到的创造,更成功的运用。

    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经验教训

    提起阶级斗争,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知识分子、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并不陌生。我国曾经经历过1957年至1977年20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非常“左”的历史时期,经历过“反右派斗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等等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正如列宁所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28〕从“反右”到“文化大革命”的二十年中,我们在阶级斗争问题上不仅多走了一小步,而且多走了一大步;不仅犯了“二二得五”的错误,而且犯了“二二得蜡烛”的错误;〔29〕也就是犯了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大量惨痛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掌握科学的阶级分析方法和阶级斗争理论,否则就会发生“左”的或右的严重错误,导致严重的后果。正如邓小平所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国吃了苦头。中国吃苦头不只这十年,这以前,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过去作了系统的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30〕也正如李瑞环同志所说:“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外部环境又十分复杂。在几十年的奋斗和探索中,我们经历了种种曲折坎坷,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蕴含着兴衰成败的哲理,揭示了治国安邦的真谛,是我们继往开来的重要条件。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重视历史经验,他强调指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成功的经验符合客观规律,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能够鼓舞士气、坚定信心;失败的经验因为吃过苦头,有着刻骨铭心的教训,有益于保持冷静和清醒。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使思想更加主动自觉,可以使工作避免重犯老毛病。在庆祝建国五十年来所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地、全面地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乐亦鉴之,哀亦鉴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31〕

    七、科学的阶级分析方法

    我國曾经发生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违背了科学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人的阶级定性带有极大主观随意性。划分“四类分子”也好,划分“右派分子”也好,划分“走资本主义当权派”也好,很多是个别人根据自己的恩怨好恶随意划分。对许多有不同意见的人,个别领导人就能随意定性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昨天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今天突然就成了“资产阶级右派分子”“资产阶级司令部司令”“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因此,正确处理阶级斗争问题,首先要有科学的阶级分析方法。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阶级是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范畴;资产阶级之所以是剥削阶级,正是因为他们无偿占有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按照列宁的定义,阶级是一些大的集团,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具有“四个不同”的集团,是社会上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因此,只能按照人们在社会经济地位中的“四个不同”来划分阶级,决不能因为某人说了一句错话,或者提出一种不同意见,就随便把人划分为资产阶级甚至敌对阶级。下面仅从量与质的方面来探讨一下阶级分析的方法。

    进行阶级分析,必须正确处理量与质的关系,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2〕在人们的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重要的,在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中,所有制关系又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是进行阶级分析的主要着眼点,主要依据。在我国现阶段,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以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大部分人都相同或相近了。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划分阶级呢?这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提出的新问题。在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要作準确的阶级分析,就要更多地看各人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和取得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就是各人的劳动和报酬、生产和消费、贡献和索取、付出和收入。从广义劳动价值论和广义剩余价值论来看,〔33〕也就是要看各人的生产价值、消费价值及其差额剩余价值。大体说来,这种剩余价值,基本上就是人的一切社会作用的总和,或者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数量表现,也就是人的本质(社会本质、阶级本质)的数量表现。对人们作阶级分析,必须把阶级本质的分析与剩余价值量的分析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作这种定量分析尤有必要和可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阶级斗争学说,都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之上的,阶级分析也必须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之上。

    哲学家莱伊认为:全部哲学,给我们提供了衡量事物的价值的标准尺度,而且是提供了互相颠倒的两种价值尺度表:一种是唯物主义的尺度表,一种是唯心主义-唯灵论的尺度表。〔34〕在阶级分析上,在关于人生价值的分析上,也有互相颠倒的两种价值尺度表:一种以享乐为尺度,一种以贡献为尺度。历来一切剥削阶级都认为,人生在世,越是享乐,越是高贵,越有价值。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则认为,人生在世,越有贡献,越是高尚,越有价值。一个人的品质或价值,就取决于他为社会提供的剩余价值量的大小。事实上,人的剩余价值量与人的阶级本质通常有着内在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剩余价值量反映着人的全部实践效果、全部社会作用、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反映着人的本质、即阶级本质或社会本质(以区别于人的自然本质)。显而易见,一切剥削阶级都是剥削劳动人民的,他们的生产价值通常都很低或者是负值,而消费价值却很高,因而剩余价值都是负值。相反,一切劳动阶级都是靠劳动为生,并贡献出自己的剩余劳动的,他们的生产价值通常都较高,而消费价值却较低,因而剩余价值都是正值。所以,剩余价值量的高低通常可以反映阶级本质的优劣;反之,阶级本质的优劣通常都集中表现为剩余价值量的高低。当然,相反的情况也是有的,但这往往只是个别的、暂时的、特殊的情况,而不是普遍情况。每一种质都有无限多的量的等级,每一个阶级也都有无限多的剩余价值量的等级,个别的剥削阶级分子是正值,个别的劳动阶级分子是负值,这是很可能的;但是,这不足以影响剩余价值量与阶级本质的辩证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单独的个人并不‘总是以他所属的阶级为转移,这是很‘可能的;但是这个事实不足以影响阶级斗争。”〔35〕

    因此,在阶级分析中,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使阶级分析更有客观依据,更趋精密具体,更有普遍意义。进行定量分析,就要全面分析人的劳动量和消费量及其总和剩余价值量,就要看他是勤劳还是懒惰,工作是积极还是消极,生活是节俭还是奢侈,对人民是有利还是有害,给予人者是甚多还是甚少,取于人者是甚少还是甚多。按照马丁·路德的观点,“谁取得的(比他供给的)更多或更好,那就是高利贷。也就是说,象偷盗和抢劫一样,他不是为别人服务,而是损害别人。”〔36〕同样,从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如果他的剩余价值是正值,那就是劳动者,如果是负值,那就是剥削者。一个人,如果除了按劳分配所得的正当收入外,还有这样那样的剥削收入,这种剥削收入达到一定的数量关节点,就应划为新剥削分子,数量很大、情节严重、构成犯罪者,就要依法制裁。反之,如果一个原来的剥削阶级分子,现在自食其力,或者对社会还有所贡献,从而使剩余价值量的变化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关节点,例如由负值上升为正值,那就不能再划为剥削阶级,而应划为劳动阶级。总之,我们要坚持量与质的统一,要用剩余价值量这个标准,这个尺度,这块试金石,来衡量人、分析人、检验人。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阶级分析的一个基本方法。

    总之,进行阶级分析,必须把握人们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必须坚持量与质的辩证统一,必须掌握是否无偿占有别人劳动、是否贡献出自己的剩余劳动、是否对人民有利这个基本尺度。

    八、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党章总纲中这段话对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阐述得十分准确。既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状况都还远未达到阶级消失的历史发展阶段。尽管阶级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因此我们仍然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既要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但也不要讳言阶级斗争、回避阶级斗争、放弃阶级斗争。那么,这种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有什么表现呢?我国目前还存在哪些阶级呢?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我国仍然存在不同的所有制,存在不同的分配制度,“人们在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因此,现在仍然有一部分人占有别人的劳动,仍然存在剥削现象,存在两极分化,存在不同的阶级,除了绝大多数人属于劳动人民和劳动阶级外,还存在剥削阶级、剥削阶层和剥削分子。这些剥削阶级、剥削阶层和剥削分子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内地剥削分子,包括:其一,贪污受贿的腐败分子,他们贪污受贿的收入,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这是特权剥削。其二,垄断行业获得过高收入的人员。多项资料显示,垄断行业人员收入是其他行业人员收入的数倍之多。垄断行业部分人员、特别是部分高级管理人员的这种过高收入,既不是按劳分配收入,也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而是从垄断利润中获取的剥削收入。这是垄断剥削。其三,走私贩私、偷税逃税、非法经营的私营企业主。他们以私有资本和非法手段获得巨额利润。这是非法经营剥削。其四,少数在国有经济单位不上班、不工作、吃空饷的人员,他们不劳而获。这是寄生剥削。此外,还有盗窃、抢劫、诈骗、贩毒等各种经济犯罪活动,显然也是严重的剥削现象,是各国都要依法惩办的。这是国内的几类剥削分子和剥削现象,这些剥削分子获得收入的方式和多寡与广大劳动者是根本不同的。第二类是国内那些“台独”“藏独”“疆独”“港独”分子,妄图从政治上分裂国家,危害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一种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敌对阶级和敌对势力。第三类是国外霸权主义、军国主义、扩张主义者,他们也是一种代表国际剥削阶级利益、危害我国根本利益的敌对阶级和敌对势力。由此可见,“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这一论断是符合实际、极其重要的。对于不同的剥削分子、剥削阶级和敌对势力,我们必须遵照列宁所说的“采用斗争、影响、诱导等不同的方法来继续进行阶级斗争”。例如,通过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来铲除腐败分子产生和存在的土壤和条件,消灭特权剥削。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制度和税收制度,消除垄断剥削、非法经营剥削和寄生剥削。依法打击各类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打击各类赤裸裸的掠夺和剥削。通过一国两制政策、反分裂国家法解决和制裁“台独”等等分裂国家的势力。通过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建设,坚决保卫国家的安全、主权、领土完整和海空权益,粉碎敌对国家和势力的侵略和干涉。总之,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坚决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消灭敌对势力。

    九、遵循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实现消灭阶级的伟大目标

    列宁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37〕“显然,为了完全消灭阶级,不仅要推翻剥削者即地主或资本家,不仅要废除他们的所有制,而且要废除任何生产资料私有制,要消灭城乡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这是很长时期才能实现的事业。要完成这一事业,必须大大发展生产力,必须克服无数小生产残余的反抗(往往是特别顽强特别难于克服的消极反抗),必须克服与这些残余相联系的巨大的习惯势力和保守势力。”〔38〕列宁还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39〕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0〕在这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正是消灭阶级。由此可见,消灭阶级不是仅仅通过不断搞阶级斗争、搞政治运动就能做到的。最终消灭阶级,建成社会主义,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大提高勞动生产率,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推向前进。习近平同志精辟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要协调贯彻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41〕习近平同志博大精深的治国理政思想,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社会主义观以及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新政治政策、新文化政策的继承、发展和创造性运用。我们要遵循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的伟大目标,实现国家消亡、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1〕〔2〕〔6〕〔7〕〔12〕〔20〕〔21〕〔28〕〔29〕〔37〕〔38〕〔39〕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3,610,11,290,543,67,69,211,727,64,11,16-17.

    〔3〕〔8〕〔32〕〔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272-284,56,183.

    〔4〕〔14〕〔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7,170,174,

    〔5〕〔9〕〔16〕〔22〕〔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39,704-705,631,314,304.

    〔10〕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6.

    〔1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3.

    〔13〕〔17〕〔18〕〔19〕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0,114,130,134.

    〔24〕列宁社会主义观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2,(10).

    〔25〕高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苦难奠基:(下)〔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4).

    〔2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1406-1409.

    〔27〕吴易风.西方学者“重新发现”了马克思的哪些理论? 〔J〕.红旗文稿,2014,(5).

    〔30〕〔4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8,373.

    〔31〕李瑞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03-12.

    〔33〕朱妙宽.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范畴和发展思路〔J〕.经济评论,2003,(5);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新探〔J〕.经济评论,2004,(5).

    〔34〕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27.

    〔3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18.

    〔4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责任编辑:石本惠】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