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作文教学中的灵感思维诱导

    【摘要】培养学生个性作文、创新作文,关键在于激发学生主体心灵无限自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即让学生产生写作灵感思维。可从四个方面诱导学生主体产生写作灵感思维:①择时设疑,培养学生善思能力;②择时入境,创设学生灵感思维情境;③择时点导,拓宽学生想象、联想渠道;④择时梳理,解决学生表达疑虑。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个性作文 创新作文 灵感诱导 思维诱导

    钱学森曾指出:“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之外,还有灵感思维,即顿悟。”而灵感思维是一种非逻辑的直觉体验,即是一种审美创造心理活动。对灵感思维的触发诱导是培养中学生个性作文、创新作文的关键所在,而中学生作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灵感思维诱导呢?我们想就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培养学生善思的能力,择时设疑

    钱钟书说:“世间学问之恒亦如云开电射。”(《谈艺录》)灵感思维这种突发性的顿悟是有规律的。它的产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知识信息储备,也就是“得之在顷刻,积之在平日”(袁守定《占毕丛书》卷五)。怎样才有灵感思维的产生?钱钟书说得好:“学思悟三者相辅而行,相依为命。”(《谈艺录》)学与思是悟的前提,苦思在当时或者无所得,但是在潜意识中它的工作仍在思索酝酿,到成熟时,可以豁然贯通。这充分说明灵感得之不易,需平时苦心思索准备。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灵感思维能力呢?

    首先,在平时学习中,就必须培养学生“慎思”的习惯。朱熹说:“学者理会道理,当深沉潜思。”(《朱文公集》卷九)他还说:“行也思量,坐也思量;早上思量不得,晚间又把书思量,如此岂有不得的道理。”(《朱文公集》卷一)同理,学生要做好作文,必须善思:思之慎,思之广,思之深,思之精,方有所得,做起作文来,才有所释。为此,要培养学生平时对所见所闻细心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这是因为灵感思维作为一种同层次思维,它需要客观知识载体贮藏,当大脑中蕴藏的作文信息量越多,作文时,思维就放得开,表达得出。否则,文思枯竭,更不会产生灵感。

    其次,慎思必须与熟读相结合。做到“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丘濬《朱子学的》)。多读范文,融入心中,继以思之。再经酝酿,便会产生新意。总之“愈悟愈疑,愈疑亦愈悟”(清代学者崔学古语)。有理性知识的累积,便会有直觉顿悟的产生。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作文信息,即为作文教学打下了客观知识载体的机制,这时老师作文教学即可择时设疑。

    教师如何设疑引发学生作文的灵感思维呢?可以从单元训练作文的重点入手,根据每课讲授的重点,设置不同作文题式,引发思维。如学习散文单元(高一,朱自清《荷塘月色》、《绿》,巴金《灯》,壶井荣《蒲公英》)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疑:领会《荷塘月色》中作者内在蕴藏的感情,以情感为线索,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体会巴金《灯》中的引申内涵,以题眼为线索,写一篇由表及里的散文……文体相同,训练重点不一样;讲授重点不同,设置作文的疑点也不一样。如写读后感,教完《失街亭》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之后,讨论:马谡失街亭,法当斩,而诸葛亮却痛哭零涕。蔡瑁、张允毫无过错,曹操中反间计误杀二人后,却给二人加以莫须有的罪名。这是为什么?然后写一篇读后感——《该杀与不该杀之后》。这样通过命题、设置范围、提出要求等一系列设疑方式,触发学生思维闸门,让学生及早进入创造作文思维的顿悟之中。

    二、创设灵感思维情境,择时入境

    当学生产生一种创作欲望冲动时,说明学生灵感思维还处于混沌阶段,为了使灵感思维明朗化、有序化,还必须创设一定思维情境,因为灵感思维的产生不但需要经过长期的酝酿、反馈、整合,而且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况且只有创设一定的思维环境,才能“妙悟天才,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叶燮《原诗》)。那么,在具体作文教学中,怎样创设一定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入境呢?

    首先教师先入情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教师带着激情讲解,学生才会进入情境诱导之中。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有激情,具体表现在:①教学语言要形象化、情感化、启发化。如讲到慷慨激昂时,情感奔放倾泻而出;沉峻含蓄时,感情冷静清醒而动;爱憎分明时,感情直发而泄;委婉曲折时,感情徐缓而流……②教学手段要具有多样化、直观性、境况性。这样,教师进入教学的情境之中,语言有感染力,又伴随一些动作,可调动学生诸多感官功能,使学生大脑进入亢奋状态中。

    其次,教师还应根据作文内容不同,创设不同的诱导境地。如写赞美春天,先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春天的景物变化,特别应选择一些有代表性、感染性的鸟语花香的境地,饱满感情,投入充分的关注,调动各种感官,张开想象的翅膀,去观察、感知、体验,这就是自然情境诱导;若要写改革中的先进人物或事迹,可让学生参观一些先进单位,访问一些先进个人,从真正具体的事迹中去感知社会,寻找社会的闪光点,这叫社会情感诱导;又如写影评,最好布置看一场电影或录像,在教师启迪下让学生去品评,这叫艺术情境诱导。总之,教师客体入境,是为了学生主体入境。通过多种方式诱导,使学生主体进入灵感思维境界。

    此外,学生主体进入灵感思维境界,主观外还必须具备“定”、“静”、“安”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定”则灵感思维时清楚,“静”则意味着灵感思维时不急躁,“安”则表明灵感思维时心静专一。也就是“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这样,创作主体渐入佳境,灵感思维逐渐活跃,又具备了作文的目的性、冷静性,创作构思油然而生。

    三、拓宽学生联想、想象渠道,择时点导

    学生进入灵感思维的动态之中,还未达到“主体心灵无限自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境界。就是说,学生对体验而产生的灵感思维还未“自动”,还未达到高峰,这就需要一定的契机触发,而掌握点导火候又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在作文教学指导时,应该及时点拨启发。

    首先要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激发学生灵感思维的最重要的方法,是作文运思过程中最富创造性的活动。怎样联想?第一,联想的主观动机,即在构思之际,围绕初定的写作中心充分展开联想,旨在调集尽量多的材料比较筛选;第二,遵循联想的客观规律,不是凭空乱想。比如接近联想法:看到英雄纪念碑,就联想为国捐躯的英烈;读到鲁迅笔下的“阿Q”,就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阿Q。表里联想法:由咏自然之春,想到生命之春、社会之春。还有类比联想法、对比联想法等等。此外,还有想象,而想象方法很多。如“无中生有”想象法,这种想象是为了抒写情怀或揭示某种意义,有意将实际不在眼前的事物呈现于眼前,甚至将生活中根本不会发生的事,写得栩栩如生。比如,写1999年高考作文《记忆移植成功之后》,就可写成科幻作品。又比如咏山林:“我看见千山万壑的高大而整齐的森林,向人们伸出柔和的双臂,发出阵阵欢快的呼啸声,同大地的脉搏相应和,谱写成和谐的乐章。”“小中见大”想象法,指选取极小的材料口子,从此切入,反映人物的全部性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想象法。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的背景,《挥手之间》中毛主席登上机舱的一挥手。“变形”想象法,是指故意将描写对象的外形加以适度的夸大或缩小,以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一特征或抒发某种思想感情。如咏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有“变质”想象法、“借题发挥”想象法等等。这样,通过多种联想、想象激活学生灵感思维,升华大脑中的感性材料,进入既定材料的酝酿成像之中。

    诚然,形成形象的过程很复杂,刘流在《〈烈火金刚〉写作中的几点情况和问题》中谈到:“我把思路打开,多思索,多联想,反复地搓揉,就像和面一样,把真人真事的界限打破,大胆地假设和想象。”这种和面成像法值得借鉴。要进入这一境界,仍需要一个安静的客观环境和主观“虚静”的内心世界。一旦身入此境,就会形成豁然开朗、万象叠现、百感交集的生动画面。这时,感兴萌发,想象丰富,联翩不绝,灵感思维源源而生。

    其次,教师在学生构思成像的思维呆滞之时,进行点导,完成构思梳理。如观点似是而非处,立意陈腐落入窠臼,老师点导求新,化腐朽为神奇……不同学生构思多不相同,点导梳理方法就不一样。所以,教师要主动积极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构思的思维呆滞带,及时地点导,如学生写《一个充满笑的悲剧》时,有的无法说出悲剧的内涵,教师仅举一例:“人们还不知道孔乙己先生的真实名字。”作简略提示,学生“哦”的一声,豁然明白。这样学生灵感思维进入高峰,也就是教学完成灵感思维成像阶段。

    四、解决表达疑虑,择时梳理

    学生灵感思维进入明朗化阶段,确定了主题,建构了材料,形成了意象,在腹稿或草稿时,灵感思维的内心体验上升到创作表达过程,有的会出现“悟而难言之困境”。为什么出现这种困境?其原因是学生思想上形成文章的意象后,表达意象的语言往往与文章的意象不契合,或言不由衷,或无法言状。这种现象就是表达与意象错位。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刘勰说得好:“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成篇,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微实而难巧也。”(《文心雕龙·神思》)那么,教师应根据此现象做语言梳理,梳理办法如下:要学生继续想细些,想深些,范围缩小些;要师生一起反复推敲斟酌。如在学生难言处,教师用话语点拨;学生用语晦涩处,教师更换新词语,使之畅达;模糊处,使之清晰;繁杂处,使之简洁;疏漏处,使之周密……这样把学生语言表达逐渐推入流畅,使学生能够进入“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陆机《文赋》)的自然创作势态。

    总之,以上四点是诱导灵感思维的重要环节,善思设疑是前提,创设情境是条件,择时点导是契机,释疑梳理是手段。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充分灵活地掌握这四个环节,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教师因势利导,学生作文的灵感思维方能激发,创新意识方能激增,作文素质才有大的提高,也才会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出现写作自由生动活泼局面。

    ★作者简介:潘丽宇,重庆铜梁中学教师。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