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立的“个”到社会的“群”
顾乔瑜
摘 要:《指南》和《纲要》高度强调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处处要与同伴、老师产生交流、互动。在游戏中,幼儿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所见所感知的社会角色进行解读、体验,并且重新演绎,他们对周围的生活开始产生独立的认知和体验;同时幼儿之间形成了一个社区式互动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孩子们不仅解读自己扮演的角色,还在游戏中了解他人扮演的角色;在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幼儿逐渐获得了社会交往方面的经验和技能,从而在不断的挑战和冲突中走向融合的群体。
关键词:游戏; 幼儿;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13.7?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5-088-002
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在和同伴、老师产生交流、互动。在游戏中,幼儿处于相对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能够较大程度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游戏的材料、同伴以及内容,能够较为真实地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交往水平;是幼儿社会性行为高度集中的场所。不同于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倾向于进行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也不同于大班幼儿在合作游戏中能够娴熟地运用交往技能,中班幼儿正处于从独自游戏向合作游戏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游戏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状态:“处于角色的归属感阶段,虽然选择了一个角色,但想做多个角色的事情,想与人交往但尚无交往技能,是人与人交往出现冲突的多发期。”1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中班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展现出一种从“个体”走向“群体”的状态:他们在刚开始是独立工作的个体,随着游戏的推进逐渐走向融合。
一、岛屿:静悄悄地生长
幼儿在班级里是一个独立的“個”,他们每个人带着自身生长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来到了幼儿园,就像一座座独立的岛屿,身上潜藏着家庭和成长的印记。在游戏中,他们对材料、环境和老师的指导都会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正是这样的独特和多样,构成了游戏场景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化身娃娃家成员、饮料销售员、建筑工人、垃圾处理员……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周围的生活。
(一)对社会角色的再现
一次,程程正拿着一根PVC管穿过篮子的提手,一只手扶着篮子,一只手拿着PVC管,口中说着:“这些一共是60斤。”他又拿起一个空篮子,“称”了一下:“这个是30斤。”我看出来他正在学着杆秤称物的方法,就问他是怎么知道这种称重方法的,他说是一次跟着奶奶到菜场里去买菜看到的。妙妙和笑笑是饮料店的老板,他们把彩色吸管剪碎之后放到透明塑料杯里,再在杯子里插上长吸管,然后整齐地摆在桌上招揽顾客。幼儿将生活中看到的场景内化在自己的记忆中,在游戏中把这种动作经验再现。幼儿这种对社会角色的再现行为,一方面满足了他们模仿成年人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经验迁移的过程中获得语言、动作、交往等多方面的发展。
(二)对社会角色的重新演绎
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往往还会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新,有时还会将两种经验进行组合,这时候他们就不单单是将看到的场景再现,而是演绎出了一种新的玩法。
依依拿着PVC管子和篮子也在玩称重的游戏,她对旁边的诺诺说:“我在称海绵。”诺诺问她:“这些海绵称出来几斤啊?”依依说:“这些海绵称出来60块。”萌萌说:“不对,称出来不是几块钱,应该是几斤。”依依说:“我的秤是扫描的,可以直接称出来60块钱。”在这个例子中,几句简单的对话可以发现依依将杆秤称物的动作和超市扫描结账的经验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称量方法。无独有偶,由由在制作冰激凌的时候也加入了自己创新的元素:他在杯子里放一些白色的PVC管作为奶油,又洒了一些彩色的橡皮泥屑作为点缀的水果,过了一会儿他用彩色马克笔在冰激凌的外壳画上不同的颜色,对我说:“这一块是草莓味的,这一块是香蕉味的,这里的是榴莲味的……”
可见,孩子们在游戏中不光是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有时还会萌发很多创新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独立思考、巧手创作,不仅呈现了有趣的游戏场景,更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整合了自己的经验,使其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都在游戏中静悄悄地生长。
二、板块:碰撞产生联结
作为独立个体的幼儿同时也是儿童社群的一分子2;幼儿在群体中会接触到不同个性的幼儿,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这在游戏交往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幼儿和同伴进行游戏,不同的伙伴会激发他们产生不同的游戏创意。同时,幼儿在游戏中组成的小团体就像地球上的大陆板块,他们分布在教室的各个角落,看似互相分割,其实却在不断的碰撞中产生联结。
(一)相邻区域的互相“碰撞”
在一次游戏中,豪豪用纸盒、吸管做成了一个抽奖盒,他正邀请程程和他一起玩抽奖游戏。但是他们的抽奖游戏机制还不完善,无论抽到哪张卡片,结果都会得到一个小糖果。在旁边玩耍的萌萌被他们的游戏吸引了过来,她发现了游戏中的不合理,默默地回到自己小组制作了一个用数字将卡片和奖品对应的抽奖游戏盒。
思远和浩浩在地毯上玩娃娃家的游戏,旁边的菱菱和笑笑正把自己打扮成龙的样子跳舞。思远对浩浩说:“我在电视上看过舞龙的,快要过年了,我们来过年吧?”说着,两人就准备了很多吃的,又把饼干铁盒倒扣,用小棍子有节奏地敲打,嘴里说着:“过年喽!过年喽!”菱菱和笑笑也一边跳一边说:“过年啦!过年啦!”
相互临近的区域本身就存在着互动的可能性,有时一个声音、一个动作,就能激起幼儿联想和思维的涟漪。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被同伴的想法吸引,然后与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结合,这时候他就生成了一种新的游戏。同时,幼儿小团体之间也产生了交流和互动。
(二)竞争行业的热情“招揽”
游戏中开设饮料店、快餐店、烧烤店的幼儿很多,他们在游戏活动开展之初忙于“制作”各种新鲜的产品:榴莲味冰激凌、海鲜火锅、果味奶茶等。当他们把自己的店铺布置好之后发现前来购买的顾客却并不多,于是他们就想出了很多招揽顾客的方法。
由由和潼潼一起开一家冰激凌店,他们把制作好的冰激凌在桌上摆好,却没有顾客到他们店里,由由问:“我们店里怎么没有人来买冰激凌?”潼潼就说:“我们喊他们来吧?”他用两根PVC管子拼接起来变成一个喇叭,大声喊:“快来买呀,快来买呀!好吃的冰激凌,买一送一!”不一会儿,娃娃家的依依就来买了两个。一次游戏中,萌萌和月月都开了花店,萌萌和依依一起给花店制作了精美的广告牌吸引顾客,月月则直接跑到娃娃家热情地推销自己店里的鲜花。
相同行业的互相竞争使幼儿主动与潜在的顾客发生社会交往行为,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无形地交换了自己游戏的内容和经验,为他们尝试各种游戏内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具有“流动性”的角色
随着游戏的长期开展,部分幼儿发展出了一些具有“流动性”的角色;这些角色往往会和教室的每一个游戏场所产生联系,把所有游戏中的幼儿串联在他们的游戏情境中,使幼儿群体在更大程度上发生信息、经验的交换和融合。
芮芮是奶茶店的老板,一次,他萌生了送外卖的想法,他用一个盒子作为外卖盒,在里面放上奶茶,挨家挨户地卖奶茶。但是有一天,悠悠向我告状:“老师,我们明明没点奶茶,芮芮就把奶茶送到我们家来了。”芮芮对于外卖的流程还不是很清楚,只是模仿了“送外卖”的这个过程,因此和其他幼儿产生了矛盾。我引导他们一起讨论外卖究竟怎样送、送给谁?最后,两个孩子在探讨、辩论的过程中不仅解决了矛盾,还让芮芮的外卖游戏进行得更加合理。
轩轩在游戏中用泡沫软管套在曦曦身上组成了一辆出租车,他们招呼顾客:“来乘出租车吗?泰宇和小冰家里在吃火锅,要不要带你们一起去?”“弘弘在放电影,要不要带你们一起去看?”起初,他们两个只是在教室里穿梭,后来他们开始了解每个幼儿小团体游戏的内容,出租车的出现无形中促进了整个游戏中幼儿的流动:娃娃家的妈妈带着宝宝一起去看电影;垃圾回收员到奶茶店喝一杯奶茶;菜场的大爷乘坐出租车短途旅行……
流动角色的出现使幼儿在游戏中的交流互动进一步增强,他们不光处理小团体内部的社会关系,还在团体与团体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一个社区式的交往互动环境。“这一系列过程提高了孩子的交往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们不仅将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能让同伴感受到自己的爱,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让幼兒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3]
三、转变:成长在动静之间
游戏中的幼儿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游戏的内容、伙伴、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他们是安静的、专注的,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建筑师、升旗手、饮料调配师……他们是活泼的、灵动的,是热情好客的火锅店主、出租车司机、外卖小哥、鲜花店主……在动与静的转变之间,正是幼儿不断获得生长的过程,他们在独立思考中解读周围的生活,又在不断融合中解读与同伴的关系、获得更丰富的经验……成长,在动静之间。
此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孕育幼儿健康个性的“成长社区”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16/02/391。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第四版,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66
[2]王海英.学前儿童社会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48
[3]陈育萍. 基于幼儿生活和兴趣的活动区游戏内容选择与设计——以中班活动区游戏“嘟嘟快递公司”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