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生中“拎”出真正的自我

    李之龙

    关于孩子成长的独特性,有两句话很有意思。一句是美国电影《代码46》中的一句台词:“每个小孩子都很特别,于是你奇怪所有平凡的成年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另一句是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王学富的一句话:“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原创,长着长着就成了‘赝品”。

    的确,我们见过太多相同的人、相同的表情、相同的动作。特别是学校,循规蹈矩、整齐划一、听话顺从,几乎就是课堂上学生的常态。你瞧:让孩子们画月亮,就都是“弯弯的小船”或者“圆圆的玉盘”;让写作文,就都是扶老奶奶过马路,或是老师像妈妈……看一眼,似曾相识;看几眼,换汤不换药;看多了,便有“批量生产”的感觉。步骤、窍门、技术都是可以“复制粘贴”的——而鲜活的思想能复制吗?

    当成人或教师总是有意识地屏蔽孩子成长中所谓的“杂音”,想方设法对一些“异想天开”摁下“删除键”,总是以成人的视野代替孩子的视野,以成人的体验置换孩子的体验,以成人的“一厢情愿”扼杀孩子的独特体验之时,悲剧便开始了,孩子的内心开始杂草丛生。谁知道孩子心灵或者思想的背后真正“站着”什么呢?或许,这样的行为换来的只是教育的残损、教师的无奈和教学的不知所措,最重要的是孩子成为“赝品”的几率将会成倍增大。大众心理中至今还流淌着这样的思想:“出头的椽子先烂”,我们的文化和教育缺乏对“独特”的容纳、接受和培育。我想,在这样尴尬的教育生态下,不用“奇怪所有平凡的成年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成长是这个大地上最为神秘的事。一粒种子长成高大的银杏也罢,长成挺拔的杨树也罢,长成飘香的丁香树也罢,都是独一无二的。大自然中花鸟鱼虫的生长没有标准答案,孩子的成长也没有标准答案。如何让孩子做一个像模像样的自己,做一个货真价实的自己?学校、老师和家长需要思考:哪些是需要扬弃的,哪些是需要甄别的,哪些是需要一直坚守的,哪些是需要提倡放开的……

    就学校教育而言,所谓独特性,就是让孩子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建议,就是让孩子能够自我表达、自我浇灌、自我排毒、自我启蒙;就是让孩子有机会“我心写我口”“我口说我心”……

    就课堂教学而言,真正好的课堂离不开多元解读,精彩的课堂能容得下“意外事故”和“旁逸斜出”,课堂必须提供一些“沉甸甸”的养料,比如爱与宽恕、责任与坚守、个性与多元。所谓追求课堂中的个性,恰恰是对“整齐划一”课堂的有力回应。让学生成长为“我就是我”,给学生更多适合他自己的“维他命”,课堂将个性十足、摇曳生姿。

    好的教育或好的教学,应该如米歇尔·施密特·所罗门在《莱布尼茨不是黄油饼干》中所说的:“就是那么一些追问和思考的时刻,让你的人生不落窠臼、不循规蹈矩、不闭目塞听、不因循守旧……”这样的时刻愈多,愈能“拨开水藻,露出了一眼小活泉”。对此,我想说,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多给予孩子们这样的时刻,这样的“活泉”。

    我有两个期待,一个是对成人的期待,希望成人能给每一位孩子留下最接地气、最具个性的成长空间,让孩子在最广阔的天地间拥有最纯粹的童年;二是对生命个体的期待,期待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活出独特的“自我”。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能够从众生中“拎”出真正的自我,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是孩子的幸运,也是老师、家长和教育的幸运。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城关第一小学,金昌,73720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