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从何而来

    幼儿有着易冲动、自制力较弱、对挫折的承受力低等心理特点。有时候幼儿的某些行为遭到成人阻止,但为什么不能做,幼儿并不明白,于是,就有可能通过发脾气的方式宣泄情感和表达想法。面对幼儿的“脾气”,教师首先应搞清楚“脾气”从何而来,再针对原因与幼儿进行交流和讨论,化解“脾气”。总体来说,就是要重视教育引导,学会“说服”而非“压服”。

    一、幼儿为什么发脾气

    1.表达意愿的“脾气”

    因为幼儿尚未很好地掌握为社会所接受的适宜的表达意愿的方式,所以才会以发脾气的方式来代替。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萌生,独立的愿望日益增长,他们不愿事事受成人约束。当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允许时,他们便会把内心的不满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但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成人堅持要他们做他们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或他们想做的事遭到成人反对时,就会用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不满以及宣泄负面情绪。

    2.寻求关注的“脾气”

    渴望获得家长、教师或其他成人、同伴的关注,是幼儿共同的心理需求。有时候,幼儿乱发脾气就是因为他们感到受了冷落,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比如,幼儿在说话时家长没有认真倾听、给予回应,或者是幼儿感到家长总是在忙其他事情而不陪伴他,尤其是幼儿感到身体不舒服而家长没有给予足够关注时,幼儿就会通过吵闹、啼哭等举动来引起家长的关注。但如果这样的行为仍未能引起家长的注意,幼儿就会开始发脾气,甚至不断地升级发脾气的行为,直至获得关注为止。对幼儿来说,即使得到的是成人的斥责等负面性的关注行为,也比得不到关注要强。

    3.模仿成人的“脾气”

    有的家长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会乱发脾气甚至通过摔东西等激烈的方式来排解心中压抑的情绪。家长的这些行为会极大地影响幼儿,幼儿观察到这些行为时,会试图模仿。家长看到幼儿发脾气,也会控制不住情绪,试图通过自己的“脾气”来压制幼儿的“脾气”。殊不知,这样只会反过来助长幼儿乱发脾气的行为。

    二、帮助幼儿减少“脾气”

    1.鼓励适宜的表达

    要引导和鼓励幼儿用适宜的方式表达意愿。语言是最直接有效的表达方式,教师要多鼓励幼儿用语言去表达,一旦幼儿尝到了“好好说”的甜头,以后就会更倾向于选择“好好说”。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也可以教他们一些手势或肢体语言,如,用手指着想要的东西,或带着教师到想要的东西面前,让教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更为重要的是,在幼儿想要表达时,教师要耐心地倾听,真诚地与之对话。

    2.满足合理需求

    对于幼儿的心理需求,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关注。教师有事正在忙时,若遇到幼儿来寻求关注,如果了解到不是特别紧急的事,可以用平等的语气和幼儿商量:“老师现在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做完了我马上过来,好吗?”这样,幼儿就不会因为感觉得不到关注而乱发脾气。同时,教师一定要信守承诺,忙完手头的事后要对幼儿作出必要的回应。对于幼儿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教师可以首先表达对幼儿的理解,然后与幼儿一起思考:这样做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尊重。

    3.树立良好的榜样

    成人的一举一动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合作,让父母之间、亲子之间也多点“好好说”,少点“发脾气”。要让家长理解和意识到,想要孩子做到不乱发脾气,家长自己首先要做到,父母之间或父母对孩子提出要求时,也要通过语言适宜地来表达,而不是乱发脾气。要知道,成人良好的示范比说多少道理都有用。

    综上所述,教师所接纳的只是幼儿乱发脾气行为背后的意图,而不是幼儿乱发脾气的行为本身。当观察到幼儿乱发脾气时,教师应积极了解幼儿发脾气的原因,从而明白幼儿的需求,减少幼儿的“脾气”。

    (上海徐汇区益思幼儿园 朱 林)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