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做个学习数学的有心人

    莫小凤

    【摘 要】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多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做一个学习数学的有心人。

    【关键词】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5-0-01

    一、学生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畏惧心理

    学生学习数学,往往有一定的负面心理。首先体现在畏惧心理。数学学习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步都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若是有一节课、一个知识点尚未听明白,是不可以继续下去的。但教师常常为了赶进度,完成课业要求,不能全方位地照顾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接受能力。不可避免地跳过许多知识点,甚至在不考虑学生是否已经听懂和掌握的情况下,继续后面新的学习内容。学生不主动找教师解答,之后的学习内容会越来越不懂,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数学上的疲乏和畏惧心理,以至于学习兴趣彻底丧失,本着“破罐子破摔”心理,在学习中放纵自己,并进一步放弃数学的学习。这样的情况在中学教育中,较为普遍,并有潜在的严重危害,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2.学生无法养成质疑的能力

    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数学学习的根本动力之一。若是没有质疑的精神,一切事业都不能进行下去,尤其是数学。数学就是建立在对一个又一个问题的积极解决之上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质疑精神才能对数学产生真正的兴趣。但问题在于,现实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很少能真的发问,好像数学问题都处在他们生活之外,学好了一个公式或者图表,考试一过,马上就还给了老师和书本,并不真的在心中对问题有一种敏感和责任。课堂中要么一点笔记都不做,因为不知道哪里需要记录;要么什么都记,而错过了认真听课和独立思索的时间。学生不知道笔记是听课的辅助手段,关键还是要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感受问题,心领神会,潜移默化地把问题搞懂。只有如此才能一通百通,才能真的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做学习数学有心人必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1.明确学习目的,引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师必须改变“教书匠”的毛病,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用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典故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向他们讲述牛顿、高斯、华罗庚等数学家故事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树立远大志向。同时,结合学生将来可能面临的形势,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自己,确立奋斗目标,潜移默化地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和正确的态度。学生的学习目的越明确,必然从心里上产生“我要学”的志向,继而行成要学好数学的强大动力。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诱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坚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参与才能获得高效率。课堂上师生情感融洽,是思维共鸣的前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做一个和蔼可亲的交际者,在学生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使他们在轻松自由中进入角色,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做好数学有心人不可或缺

    1.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而训练并规范解题习惯是提高用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而数学语言又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要逐步夯实基础,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2.要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完题目之后,要养成不失时机地回顾下述问题: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就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忽视了对它的挖掘,解题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在解题后,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只有勤反思,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每学完一节一章后,要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这也是再认识的过程,对进一步深化知识积累资料,灵活应用知识,提高概括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培养学生做学习数学有心人要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

    1.创设情境,诱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的实施与完成,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本身的努力与教师的配合来完成,然而要想让学生整节课都全神贯注地听讲,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为了提高教学效益,必须培养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集中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情境可以是实际生活中,也可以从新闻和故事中创设。

    2.創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上面说过,我们的学生相对而言,基础较差,所以在听课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没有真正地调动思维,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消化和吸收。因此,作为我们教师而言,首先要让他们学会观察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发现问题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有目的的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五、引导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拓展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1.给学生提供自学教材的空间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教材,能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新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由于自学是为一个人的未来做准备,为“终身学习”进行奠基。因此教学时应提供学生自学的空间,能让学生自学的内容,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或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进行自学,然后发现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讨,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新知,也学会学习。

    2.给学生提供细致观察的空间

    细致的观察,不是粗略的浏览,而是有目的、有步骤、有选择的知觉过程。细致的观察是顺利完成主动学习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我们要给学生提供细致观察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观察能力。

    3.给学生提供思维展示的空间

    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训练是核心。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既是确立“学习的主人”地位的体现,也是了解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必须的环节。

    六、总结

    当然,要想培养学生做个学习数学的有心人并非“朝夕之功”,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我们坚信,只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在现实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最高境界上架起一座金桥,让每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让他们的明天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向绍连.强化反思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数学教学通讯,2003,11

    [2]彭波.浅谈数学解题后的反思.高中数学教与学,2007,3

    [3]温琦.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N].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3).

    [4]王平杰,朱永健.教育智慧与教学机智[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9(10).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