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生数学教学与生活能力培养案例浅析
白雪
【内容摘要】对于生活在自我世界的视障学生来说,学习数学是比较困难的。生活化他们所能接受的数学知识,数学化他们所认识的世界,这对于视障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挖掘生活素材,联系生活情境,把数学内容搁置在他的生活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最终能够学好数学,也能够在数学中培养视障学生的生活经验。
【关键词】视障生 数学教学 生活能力
视力残疾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视觉障碍引起的缺少表象或者表象残缺模糊,造成了他们认识事物的局限以至于生活能力的低下,出现了“盲人摸象”的事情。
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目标、内容、过程方式等方面要联系学生生活,帮助学生从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和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心理学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学习知识的可能性越高。对于生活在自我世界的视障学生来说,学习数学是比较困难的。生活化他们所能接受的数学知识,数学化他们所认识的世界,这对于视障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挖掘生活素材,联系生活情境,把数学内容搁置在他的生活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最终能够学好数学,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视障学生的生活经验。
一、有序数数与有序生活能力的紧密结合
世界万物的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顺序,笔者认为视障生数学教学,首先应该从有序思考渗透。例如当视障儿童一年级新入学的时候,利用数步子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快速熟悉新的环境。“1、2、3、4……”几个楼梯爬上楼,“1、2、3、4……”几步能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在这样的训练中教会他有序数数的习惯,同时也让他熟悉了周围的环境,有序数数的训练是数学的定向思维的体现,再把这种思维训练与盲生的定向行走课程紧密相连,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建立有序生活的思想,建立学习和社会适应的信心。
二、分类数学和分类整理生活能力的紧密结合
分类,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要使学生掌握对数学对象的正确、合理的分类,取决于学生对分类标准的正确性、合理性、多样性的梳理和建构。学好这部分知识,对视障生的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习分类概念的时候,先引导学生根据形状、大小等进行分类统计,然后将分类引申到生活中去,例如笔者带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到教室里,有辣椒、青菜、牙膏、洗衣粉、衣服、鞋子……让盲生进行分类(有的学生能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分类,有的则根据物体的大小进行分类)针对他们的分类,笔者进行评价与引导正确的分类标准,并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大部分视障生是住校的,所以笔者有意识地将分类思想渗透到他们生活中去,视障生会根据他们在吃、穿、用方面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正确分类。课后还布置作业让他们回家整理自己的衣柜、鞋柜、学具等,学生能够根据衣物的厚薄、鞋子的保暖程度、文具的用处等分类摆放,既让学生了解了学习分类的意义,又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比较问题和比较生活能力的紧密结合
数学中的比较问题,谁比谁多,谁比谁大……这类问题是非常多的。通过一一对应、比较,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人类对一切事物的认识,都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所以通过数学比较意识的渗透,帮助视障生建立比较生活能力,为他们的优质生活奠定基础。例如引入一个生活小故事,到超市里买糖果,包装好的是9块钱一袋,一袋500g,而散装的同样品牌,同样大小,同样味道的糖果,16块钱1000g。让学生选择,如果买糖果的话会买哪一种。有的学生会选择买袋装的,有学生说买袋装的不合算,“买袋装的9块钱500g,而散装的8块钱就能买到500g了,所以当然是买散装的合算。”再如在学习“时、分、秒”的教学中,笔者选择了学生喜欢的几种游戏,分别通过一秒钟、一分钟、十分钟计时(说明一小时就有6个这么长的时间)比较直观的感受到时间的长短,进而给时间单位按从大到小排序。再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会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培养学生珍惜分分秒秒的良好习惯。最后和视障生的寄宿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制定一张自己一天的作息表,教会学生从小就会管理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视障生在诸如此类的情境教学中自然而然的建立起了生活经验。
四、转换问题和转换意识生活能力的紧密结合
转换问题是数学中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视力残疾儿童存在思维定势。只有通过转换问题的练习,在生活中培养视障生的转换意识,让他们学会融会贯通,换一种角度看待问题,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内容时,笔者先通过让学生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学生归纳出如下例子: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时,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小数乘法时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让学生明白转化的目的是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笔者结合视障生每周坐公交车回家需要换乘的情况,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小明要去长途车站坐车回家,学校没有直达的公交车,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乘车经验,自然形成了热烈探讨的氛围。最后规划出多条通向长途车站的路线,并根据不同情况(比如中途是否要购物等)设计出了最佳路线,课堂气氛推至高潮,下课铃声响后还余音未尽。此时的教学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定是让视障生难忘的。
笔者认为数学是个综合的课程,来源于生活更应该应用于生活。数学问题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视障学生的数学训练,从而渗透数学思考,而数学思考也激发了视障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对于塑造视障学生的生活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视障学生的能力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特殊教育中心)
【内容摘要】对于生活在自我世界的视障学生来说,学习数学是比较困难的。生活化他们所能接受的数学知识,数学化他们所认识的世界,这对于视障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挖掘生活素材,联系生活情境,把数学内容搁置在他的生活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最终能够学好数学,也能够在数学中培养视障学生的生活经验。
【关键词】视障生 数学教学 生活能力
视力残疾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视觉障碍引起的缺少表象或者表象残缺模糊,造成了他们认识事物的局限以至于生活能力的低下,出现了“盲人摸象”的事情。
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目标、内容、过程方式等方面要联系学生生活,帮助学生从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和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心理学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学习知识的可能性越高。对于生活在自我世界的视障学生来说,学习数学是比较困难的。生活化他们所能接受的数学知识,数学化他们所认识的世界,这对于视障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挖掘生活素材,联系生活情境,把数学内容搁置在他的生活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最终能够学好数学,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视障学生的生活经验。
一、有序数数与有序生活能力的紧密结合
世界万物的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顺序,笔者认为视障生数学教学,首先应该从有序思考渗透。例如当视障儿童一年级新入学的时候,利用数步子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快速熟悉新的环境。“1、2、3、4……”几个楼梯爬上楼,“1、2、3、4……”几步能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在这样的训练中教会他有序数数的习惯,同时也让他熟悉了周围的环境,有序数数的训练是数学的定向思维的体现,再把这种思维训练与盲生的定向行走课程紧密相连,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建立有序生活的思想,建立学习和社会适应的信心。
二、分类数学和分类整理生活能力的紧密结合
分类,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要使学生掌握对数学对象的正确、合理的分类,取决于学生对分类标准的正确性、合理性、多样性的梳理和建构。学好这部分知识,对视障生的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习分类概念的时候,先引导学生根据形状、大小等进行分类统计,然后将分类引申到生活中去,例如笔者带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到教室里,有辣椒、青菜、牙膏、洗衣粉、衣服、鞋子……让盲生进行分类(有的学生能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分类,有的则根据物体的大小进行分类)针对他们的分类,笔者进行评价与引导正确的分类标准,并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大部分视障生是住校的,所以笔者有意识地将分类思想渗透到他们生活中去,视障生会根据他们在吃、穿、用方面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正确分类。课后还布置作业让他们回家整理自己的衣柜、鞋柜、学具等,学生能够根据衣物的厚薄、鞋子的保暖程度、文具的用处等分类摆放,既让学生了解了学习分类的意义,又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比较问题和比较生活能力的紧密结合
数学中的比较问题,谁比谁多,谁比谁大……这类问题是非常多的。通过一一对应、比较,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人类对一切事物的认识,都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所以通过数学比较意识的渗透,帮助视障生建立比较生活能力,为他们的优质生活奠定基础。例如引入一个生活小故事,到超市里买糖果,包装好的是9块钱一袋,一袋500g,而散装的同样品牌,同样大小,同样味道的糖果,16块钱1000g。让学生选择,如果买糖果的话会买哪一种。有的学生会选择买袋装的,有学生说买袋装的不合算,“买袋装的9块钱500g,而散装的8块钱就能买到500g了,所以当然是买散装的合算。”再如在学习“时、分、秒”的教学中,笔者选择了学生喜欢的几种游戏,分别通过一秒钟、一分钟、十分钟计时(说明一小时就有6个这么长的时间)比较直观的感受到时间的长短,进而给时间单位按从大到小排序。再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会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培养学生珍惜分分秒秒的良好习惯。最后和视障生的寄宿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制定一张自己一天的作息表,教会学生从小就会管理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视障生在诸如此类的情境教学中自然而然的建立起了生活经验。
四、转换问题和转换意识生活能力的紧密结合
转换问题是数学中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视力残疾儿童存在思维定势。只有通过转换问题的练习,在生活中培养视障生的转换意识,让他们学会融会贯通,换一种角度看待问题,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内容时,笔者先通过让学生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学生归纳出如下例子: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时,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小数乘法时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让学生明白转化的目的是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笔者结合视障生每周坐公交车回家需要换乘的情况,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小明要去长途车站坐车回家,学校没有直达的公交车,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乘车经验,自然形成了热烈探讨的氛围。最后规划出多条通向长途车站的路线,并根据不同情况(比如中途是否要购物等)设计出了最佳路线,课堂气氛推至高潮,下课铃声响后还余音未尽。此时的教学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定是让视障生难忘的。
笔者认为数学是个综合的课程,来源于生活更应该应用于生活。数学问题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视障学生的数学训练,从而渗透数学思考,而数学思考也激发了视障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对于塑造视障学生的生活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视障学生的能力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特殊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