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进沙池了
刘悦
一、活动背景
我园户外有泥地、沙池、小溪、花草树木等,它们为幼儿提供了亲近自然和自主游戏的机会(见图1、图2)。其中沙池与小溪邻近,沙与水的结合给幼儿的游戏带来了无限可能。在追随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游戏的魅力和价值,看到了幼儿纯真的笑容、快乐的合作、富有创意的想法、努力的“工作”状态。下面是大班幼儿持续探究如何让水流进沙池的故事。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
1.我们想建小溪
在玩沙活动前,我引导幼儿讨论玩什么、怎么玩。乐乐说:“我想建小溪,里面可以装水。”我问:“是怎么样的小溪?”乐乐一边描述一边在沙池里比画:“像这样长长的、弯弯的,可以装满水。”我问:“你的意思是像幼儿园里那样的小溪?”乐乐笑着点点头。多多说:“好,就建小溪!等建好后我们还可以把‘小船放进去。”旁边的一些孩子也表示赞同。我问:“那你们准备从哪里开始挖?需要哪些材料?”
于是,孩子们开始商量在哪里建,并寻找挖沙工具。他们从沙池的一边开始向沙池中间挖,不一会儿,就挖出了一个较大的凹面。此时,孩子们挖的小溪更像圆形。多多到沙水材料区找来一个废旧小锅,跑到小溪边用它装满水,再将水倒入圆形“小溪”。受到多多的启发,有的孩子找来脸盆取水,有的孩子找来水桶取水,他们往返于幼儿园的小溪和挖好的圆形“小溪”之间,忙得不亦乐乎(见图3、图4、图5)。不一会儿,多多说:“快点装满水!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小船放进去了。”于是,孩子们很努力地取水、倒水,都想快一点让圆形“小溪”装满水……
对于大班幼儿而言,教师如何在幼儿取水、倒水等感兴趣的活动中创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让幼儿提升已有经验呢?我发现目前沙水材料区中多为现成的水桶、盆、锅等,如果换成半成品材料,幼儿思考和探索的内容就会增多,就能获得新的经验。于是,在游戏结束后,我将便于取水的水桶、水盆等换成了竹篮、塑料筐等不易盛水的材料,希望给幼儿留下探索的空间。还有,该阶段我园恰好搜集了很多粗细不同的竹子,并将其锯成长短不一的竹筒或对半劈成竹片。我将这些材料同步投放在沙水区,期待幼儿的发现与探究(见图6)。
2.新材料新探索
活动开始后,我和孩子们依旧先讨论。我问:“你们的小溪建好了吗?有什么困难?”杨杨说:“我们之前已经在‘小溪里倒了很多水,可是现在水都没有了!”我问:“这是为什么呢?”多多说:“沙子是会‘吃水的,我们必须找一些防水的材料铺在上面,这样才能让‘小溪里的水变得满满的。”我发现他们最想解决的问题是让圆形“小溪”盛满水,于是鼓励他们说:“你们先去解决盛水的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商量。”说完,孩子们便去材料区寻找材料(见图7)。陶陶发现了一个废旧的小型充气游泳池,便和多多一起把它搬到挖好的圆形“小溪”上,发现十分合适。其他孩子很快就发现没有了可以直接盛水的工具,给运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虽然大班的孩子都知道竹篮、塑料筐等会漏水,但他们依旧决定试一试。他们在尝试后对什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水像断了线的珍珠”有了真实的体会(见图8、见图9)。通过比较,一部分孩子选择了一些很小的没有洞的玩具、竹筒、对半劈开的竹片等用于取水,然而杯水车薪,他们根本无法在圆形“小溪”里装满水。还有一部分孩子开始了搭建水渠的探索(见图10、图11),他们尝试将竹筒和竹片搬运到沙池中,可是竹筒很容易倒下,他们在探索后又尝试将竹筒的下半部分埋在沙池中,使竹筒变得稳固。他们还尝试将竹片放在竹筒上,可是竹筒的间距较大,竹片太短,他们失败了。
活动后,我和幼儿进行了讨论。我问:“你们解决了让‘小溪装满水的问题了吗?”陶陶认真地说:“我们在‘小溪上铺了‘游泳池就不会漏水了,可是没有水是个大问题!”乐乐说:“我们想到了一个更好的方法,就是把很多竹片连起来,让水从竹片上流过去,这样就不用总去取水了。”我问:“怎么才能让水流过来呢?你们需要什么帮助吗?”多多说:“我们的困难是怎么才能把竹片接起来,我们试了一下,不太好接。”我鼓励道:“可以再试试,找一找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期待你们成功!”
在此次活动中,由于我之前将易于取水的工具撤掉了,所以取水這件事情变得不容易了,这激发了幼儿对新材料的探索与运用。当幼儿提出想要用竹片搭建一个引水装置时,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究机会,但显然幼儿在这方面是缺乏经验的。如果直接告知幼儿如何搭建,幼儿就失去了探究的机会,我决定通过一些隐性的支持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于是,我从幼儿的难点入手,精心挑选了各种用竹子制作的引水装置的图片(其中有整体图,也有局部图,见图12~15),引导幼儿观察,丰富幼儿的经验。
3.初探竹子引水装置
活动开始后,看到很多竹子引水装置的图片,部分幼儿开始讨论起来,逐渐吸引了更多幼儿的参与。幼儿开始找来大量竹片,将竹片从幼儿园的小溪边延伸至沙池中,并找来了竹筒和其他一些辅助材料进行拼接。此时,竹筒的利用率并不高,孩子们只是将竹筒放倒,用于竹片与竹片之间的连接,目的是将竹片垫高,让水流进沙池。经过不断的调整,幼儿终于将引水装置基本拼接好,并在材料区找来了一根粗粗的水管连接竹片和沙池,期待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沙池。接着,他们又在材料区找到了另一种防水的一次性桌布,把它铺在沙池边上用于蓄水,期待水快快流进沙池(见图16)。
几名幼儿来到小溪边,用玩具、竹筒装水,并将水倒入引水装置的一头,发现水并没有像他们期待的那样流向沙池中的“小溪”,流到四分之一处,水就集中在一处逐渐漏掉了。幼儿发现这一问题后,寻求我的帮助。我走到幼儿搭建的竹子引水装置前问道:“这是为什么?哪里出现了问题?”接着,我引导幼儿一起观察图片,其中两张图片对幼儿的启发很大,他们发现用竹子制作的引水装置是由高到低架起来的,其中接缝处是需要叠加的。
活动结束后,我和孩子们展开了讨论。我问:“你们的引水装置搭建成功了吗?出现了什么问题?”琪琪说:“搭建是搭建出来了,可是水在前面就漏了,流不进沙池。”我问:“这是为什么?有什么解决的好办法吗?”琪琪说:“我知道,因为我们没有架起来或没有斜着架,所以水流不下来。”我问:“你是说要由高往低吗?怎么架?用什么材料架?要架成什么样?”多多说:“可以让竹筒一个一个立起来,从高到低。我们还想再试试,一定会成功的!”
在与教师的谈话中,幼儿不断总结经验并发现了问題所在。鉴于幼儿想进一步尝试,我对活动时间进行了调整,利用第二天下午的活动时间支持幼儿进一步探索,再次组织幼儿讨论如何改进竹子引水装置。
4.引水装置搭建好了
今天,幼儿一来到沙池就充满信心地说:“我们一定能成功。”首先,幼儿根据图片中的信息,找来了大量的竹筒和竹片。他们将竹筒按一定间隔一个个放入沙池中,并不断调整间距,因为如果间距太大,竹片两头就不能搁在竹筒上,如果间距太小,竹筒又不够多。为此,他们需要反复调试,还要把竹筒埋得更深,使其更稳固(见图17、图18)。这一次,他们是从挖好的圆形“小溪”处开始放竹筒的,距离更长、挑战更大。他们还找来了更长、更粗的竹筒,因为他们需要让临近小溪的竹筒更高一些,这样水才会由高向低流下来。最后,他们还不断调整竹片与竹片之间的连接处,将两片竹片的连接处重叠起来,不让水从缝隙中流走(见图19、图20)。在不断调整后,幼儿满怀期待地从材料区找来一只有内衬的编织袋,从小溪中装满水并倒入引水装置,这一次成功了,水真的从小溪流进了沙池中的圆形“小溪”(见图21)。幼儿欢呼起来!但就在这时,有个孩子大声说道:“水流得太猛了,很多水都从旁边漏掉了,可以再慢一点吗?我们还可以调整竹筒的高度,让水缓缓流下来!”
幼儿在此过程中相互合作,不断尝试和解决问题。材料的改变给幼儿带来了惊喜,让幼儿获得了新的经验。幼儿的探究还没有结束,他们开始关注如何控制水流速度和如何不浪费水的问题。我看到了幼儿持续探究的可能,所以提供了一些不一样的竹筒、水管,期待他们进一步探究。
三、活动的特点及价值
在游戏中,幼儿是自由、自主的,可以选择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教师则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困难,分析幼儿的行为,优化与调整材料及环境,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支持、引导幼儿不断探究与学习,真正落实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课程游戏化精神。
1.提供充足的时间
创设能让儿童有充足的时间探索并验证自己想法的游戏环境尤为重要。在案例中,教师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有更多探究、尝试的机会,更多发现、思考的可能,满足幼儿的需求,支持幼儿持续探究。
2.投放合适的材料
在游戏中,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在环境、材料上进行调整,满足幼儿的需求和探究的愿望。在案例中,教师投放了有多种探究可能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变性强,为幼儿提供了尝试新任务、挑战更高难度任务的机会。幼儿在游戏中探究材料的特性、创造性地使用材料,赋予材料新的生命。
3.开展充分的交流
在游戏中,师幼、同伴间的讨论、交流有助于幼儿建构知识经验,促使幼儿社会性发展。在案例中,教师通过提问促使幼儿深入思考,通过交谈倾听幼儿的想法、兴趣和需要,通过讨论让幼儿聆听别人的观点、丰富自己的经验。
游戏中,幼儿是快乐的、积极主动的,他们愿意不断去挑战问题和克服困难。让我们一起在游戏中聆听幼儿的声音、观察幼儿的行为、发现幼儿的学习、读懂幼儿的需要、尊重及支持幼儿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