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创新的优秀班主任丁榕
丁榕老师和许多优秀班主任一样,热爱孩子,精于业务,尽职尽责。她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优点——永不满足,不断创新。因此,她是一位对全国教育工作产生巨大影响的班主任。在我脑海中,有几个事例印象深刻。
一、在北京西城区德育研究小组
最初见到丁榕老师是在北京西城区德育研究小组的一次会议上。当时,在北京四中任教的她知名度已经很高了,但那时,大家主要是从道德层面上对她产生的尊敬——知道她突然失去了7岁的儿子,但第二天仍然坚持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56个学生流着眼泪说:我们都是您的孩子……
这次,是她的工作汇报给了大家又一次震动,让大家看到了她另一个闪光的方面——工作的魄力和创造性。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决定利用假日举行一次以“了解祖国,认识自然”为主题的自行车旅行活动。但是宣布决定时,距离活动只有十几天时间。这时候还有十多个同学不会骑自行车呢!这个困难吓不到他们,采取“包教包学”的方法,到出发那天,不仅所有人都学会了骑车,甚至还有几个同学学会了修车。
这次“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活动一开始,大伙儿刚要从校门口出发,老天爷就来个下马威——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丁榕果断决定,照常出发。师生们沿途参观游览了卢沟桥、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云居寺“二七”工厂,行程200公里,于第5天晚上10点半才回到四中……
整个过程中,每个同学都做到了六个一:写一个专题报告、画一张画、写一篇旅游日记、写一首诗、交一个当地的朋友、采集一种标本。有同学写诗,记载了当时的情况:夏令营,多愉快,骑上车,去郊外。任凭艰难困苦,只要我们的集体在。自然美景陶冶胸怀,纯洁的友谊风中栽。我们的集体多温暖,把每个人团结起来;我没水了,喝你的;你车胎坏了,我帮你补带;有人生病了,大家来照顾……我们的集体啊,就是最坚强的盾牌!
我们听了丁榕老师的介绍,深深感到一个班集体能够不怕困难,举办这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真是走在了全北京市的前面。在大家的极力推荐下,丁榕又给全区的班主任做了介绍,进一步推动了工作。
二、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
当时,我在北京教科所德育室工作,每次听到丁榕的经验介绍,总能受到很多启发。我心想,这样优秀的人物,有这样丰富的工作经验,应该下功夫好好向她学习。于是,我主动要求兼任北京四中丁老师班的副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向她学习,挖掘她丰富的经验。通过和丁老师3年的共同工作,我发现丁榕最大的特点——永不满足,不断创新。
她虚心向别人学习,但从不简单地重复别人的经验。例如组织同学过14岁生日,她增加了一个“照相留念”项目。她启发同学,自己选择一个照相的设计,要把自己未来的理想放进去。轮流当班长,这种方法在许多班集体得到推广,但是如何做到既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又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领导核心,一直是一个难题。丁榕是这样解决的:第一届班委会7个人,在初中一年级结束时,全部卸任,当“老百姓”,这些人一方面在小组中发挥骨干作用,另一方面担任新班委会的顾问;初中二年级结束时,第一届班委会成员基本上都已经加入共青团,成立团支部,成为了班级的核心。第二届班委会成员又下去当“老百姓”,辅导第三届新班委会。这样3年下来,有一半的同学都曾担任过班委。此外,班级里还有小组长、课代表等为班集体服务的职务,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得到锻炼。
就算是自己比较成功的活动,她也不重复。“道德门诊”是她过去相当成功的一个活动,在新的班集体中要不要用?她有过犹豫,最后还是决定不重复,逼着自己寻找新的方法。
三、山西之行
山西的同行已多次邀请丁榕去传经送宝,在一次暑期终于成行。丁榕的出行与众不同,她当时向邀请单位提出,要我和全班同学同行,得到对方应允。为了减轻邀请单位的经济负担,我们全体成员乘夜车、坐硬座到的太原。虽然一个个灰头土脸,但是大家精神焕发。
当天,同时到达的4位全国优秀班主任和我,与山西的老师们交流经验;同学们则在另一个剧场演出反映他们生活的话剧。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晋祠和刘胡兰的故乡——云周西村。
第三天,游览五台山。攀登主峰的时候,同学们又展开了竞赛。最终,包括我在内的“八勇士”率先到达了山顶。在爬山过程中,同学们又累又渴又饿,把所有的水和干粮都一扫而光,最后连榨菜也一点不剩。结果晚上竟然有几个同学发了高烧,丁榕不辞辛苦又是送水又是喂药,好在早上大家奇迹般的全都退烧了。
第四天回到太原后,我们接着乘夜车、坐硬座,风尘仆仆地赶回北京,到家时已是午夜了。
四、在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心
有一个时期,北京四中改为了纯高中,而丁榕最熟悉的却是初中学生,她是否愿意改任高中班主任?这时候上级主管部门也在酝酿着让她担任北京四中党支部书记。最后,丁榕经过反复考虑,又和几个熟悉的朋友交换意见,决定迈出重要的一步——离开四中,调到西城区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工作。
那一年正在评选特级教师,如果这时候离开学校,不再担任教师工作,就没有评选特级教师的基本条件。丁榕知道这一点,但是她对这些看得很淡,毅然地到新的单位,开始了新的工作。
一到研究中心,丁榕就雷厉风行地开展起工作。一开始,她就把她早已反复酝酿过的建立心理档案的设想付诸实施。她为全区的每一个学生建立了一个心理档案。虽然工作量十分大,但为以后的心理教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这个阶段,我们合写了一本书《对跨世纪家长的建议》,这本书陆续再版了4次,每次都由北京教科院的院长助理耿申写序。他在序言中写道:“冉乃彦与丁榕的合作已有十年之久。研究人员与一线教师密切而愉快的合作,是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也是值得我们大力提倡和鼓励的。此番二人合作著书,从形式到内容,可谓一个成功的典范。”
五、27年后的聚会
2012年,丁榕的北京四中初中88届4班全体学生,毕业20多年之后又一起来到位于顺义顺鑫度假村的共青林场聚会。之所以在这里举办这个纪念活动,是因为27年前这个班初一时“14岁生日”活动就在此举行。小木屋还在,杨树已经是原来的三倍高了……
这次来的人,不仅有学生、老师,还有学生的家长,有的还带来了他们的孩子……其乐融融,好像是一个亲密的大家庭。
回忆当年,畅想未来,老师和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同学们都纷纷表示,感谢这个班集体和丁老师,给了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高情商,使得他们能为祖国做出贡献,他们仍会继续努力做贡献。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赠书仪式。这本900多页的书,详细记载了这个班级三年的成长历程。可以说,这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国教育史的重要资料,因为历史上还没有一部如此详尽、如此深刻的班集体成长记录。丁榕用PPT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每当她说到有趣内容的时候,都会引起大家会心的笑声和掌声。
据丁榕说,她一共带过9个班,每个班都有一大箱资料,她准备晚年陆续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贡献给社会。我感到,丁榕和她的班集体留给我们的是一大笔精神财富,这不仅对他们每一个人的成长极其重要,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也是一笔极其珍贵的资源。
(责 编 阿 宁)